為周伯乃老師詩集小序

 

 

名家簡介:

馮秀珍,筆名紫荊,女,195511月生,廣東豐順人,故居荊樹樓。

1979年考入中山大學哲學系,畢業分配到國家醫藥管理局工作。

1988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就讀研究生後獲法學碩士學位

1994年獲國家高等教育自學考試中文專科畢業。

1996年評聘為副教授

1998年成為中國易學與科學委員會會員。

講授《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碩士學位課)、《當代世界經濟和政治》、《中國傳統文化專題》、《易經文化》等課程。

學術論文主要有:《當今國際政治格局淺析》、《易學思維與自我管理、《易學與人生》等。

 

 

琴江的水悠悠向東流

訴說著古往今來江邊棲息的五華人;有“五華阿哥硬打硬”之言,可知五華人的體魄和性格。在大河之東,有名曰“太和”的古村落,周易有“太和保合”之句。古村落裡有幢“文裕樓”,孕育了文雅豪放的少年“伯乃”。伯,大之意,長之意;“乃”,語氣詞,語助詞;名字很文雅,很少見。五華—華章,琴江水—文水,文裕樓—必有文人傑出,於是“伯乃”,文才—詩才—人才。

 

伯乃先生,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生人

琴江“將我鍛煉成魁偉壯碩的體格”,入空軍通校畢業後,派任新竹機場從事無線電電機修復工作,工作之餘,苦讀世界名著及我國上世紀三十年代作家作品,同時,也轉換跑道,而向文藝創作。出任香港亞洲出版駐臺編輯。歷任中央月刊主編,中國雜誌英文版編輯、行政院秘書、中央日報副刊執行編輯、臺灣立報副刊組主任、世界論壇副社長兼副刊主編等職。著作有『論現實主義』、『中國新詩之回顧』、『現代詩的欣賞』、『周伯乃自選集』等三十二部。2004522日榮獲美國共和黨亞裔黨部頒贈「卓越成就奬」。

 

1949年赴臺灣。耄耋之齡的周先生,八年前夫人陳夏江逝世,痛徹心腸;身心大受打擊,夫人逝後不到半年他罹患中風。近年來,因懷念,寫下數十首詩。“在微明的燈下為你寫下千首詩章,抒寫著我畢生對你的愛戀”;只因為“攀爬過千里萬仞的泥濘與坎坷”,只因為攜手走過六十年,“就是那驚鴻一瞥,竟成了世紀之盟”;“如今,你在地下我在地上,隔著薄薄的一層泥土”

,“是你走得太早,抑或是我活得太久”“你把孤獨與寂寞留給我,怎教我如何度過如秋霜般的殘年” ……

一首首詩章化作淚蝶翩翩駐留書頁,是伉儷情深或說是夫人夏江成就了這一新詩集。周先生曾有舊詩集欲出版卻被出版商不慎丟失。

 

詩中古風習習

“去年今日與君別”讓人回想“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空悽惻”對比李清照的“空悲切”,“那堪回首望故國”讓人追憶南朝李煜“故國那堪回首中,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詩中,古往今來的文人高士迤邐登場

三國曹操戎馬而來,唐代詩人李欣的刁鬥聲聲,白居易衣著簡潔輕便;宋朝蘇東坡大氣磅礴,辛棄疾金戈鐵馬,柳永“雨濕相思”,歐陽修的行跡,晏殊的詞句;元代散曲作家曾瑞,清朝龔自珍的家國情懷,民國時的“教我如何不想她”……

 

伯乃先生遣詞用句之精來自於多年做編輯

“是誰在這時搖醒台城的/譲六朝金粉醉落在秦淮河畔/河畔的淩波依舊瀲豔恬靜”“誰家的煙窗冒著嬝嬝濃霧/探向萬里陰沉的楚天殘年”“樹梢的黃鸝/在啼著路上的行人”“嫣紅搖動著暮春的煙波”“陽光與露珠滾落窗前

”“溪邊的野草推摩流水”“恨芳草萋萋一片晚霞/是一抹鄉愁”“冉冉流雲”“鏤盡我殘生歲月”“一波一波的漣漪推向堤沿”“雙手伸向地平線的盡端”“群鴉哭出縷縷血絲”;就連標題也是這麼的高標,聽《美麗島的悲歌》,看《雲端上的思念》“讓我今生今世將那顆心懸在雲端”……

 

詩中有少年郎

“吹口哨的輕狂歲月/沒有憂愁,沒有傷感/內心充滿著血染沙場的壯志/像老鷹一樣展翅在碧空/任其翱翔,逍遙自在”“要向生命發出挑戰”;

 

詩中有好丈夫的形象

“我亦拚著壯碩的年華共築起幸福的家園”,上班要騎自行車路經石子路一個多小時,下班再如此,妻子抱著孩兒在暮色中翹首以待;詩中有對愛妻的無限思念,聲聲血、字字淚:“消失的歲月就像昨夜飄下的落花”,“荏苒如蝶的時光/載不動千絲萬縷的思念”“留下我夜夜獨守孤燈一盞/在微明的燈下為你寫下千首詩章”“昏鴉依賴夕陽而歸/如今,我是守著回憶而存”。

 

詩中有老驥伏櫪的壯懷

“垂暮望髙樓/不知雲深處”“在滾滾紅塵中/瀰漫著幾許寂寥清秋”“篤篤的馬蹄/踩著崎嶇的古道/䭾負著千古的歷史/最後,只留下一聲長嘯”;

 

詩中有對人生的感慨

“人生好比一頭沙漠裡的駱駝/馱負著慢慢的歲月”“倘若我能禦風歸去”;

 

詩中有“臺灣老兵”懷鄉的無奈和對故園的嚮往

“最是黃昏時節/幾許愁思襲上心頭”“天際有幾架軍機在盤旋/像蒼鷹在夕暮中㝷找歸巢”“懼見老樹枯籐昏鴉/而今我人在天涯/何時能回故里?”“我走了,就再也不能歸去/祇有老死他鄉,魂歸故園”;

 

詩中充滿了人生的哲理

“清明過後就是穀雨/黃昏悽美後總是黑夜”“愛也好,恨也罷/終歸是無際的天涯”“再美好的黃昏也抓不住夜幕深垂”“堂前的飛燕/是舊時王榭的故事”……

 

我與周伯乃先生緣識於2009

“第三屆海峽兩岸客家高峰論壇”在臺北召開期間。我於2003年出版《客家文化大觀》(上中下三冊)後,臺灣的豐順鄉親極為讚賞自豪,告與全臺豐順鄉親登記購書,豐順同鄉會還購買若干作為禮物贈送臺北較有名氣的廣東鄉親,其中就有周伯乃先生。我從北京到臺北開會,鄉親們自是非常高興。赴臺手續極為繁瑣,人生難得一次。抵達臺北在圓山大酒店報到之際就約請見面,並隆重向我推介伯乃先生,說是原來在文化部任職。

 

十年前的伯乃先生,雖過古稀之齡但目光睿智儒雅溫文,軍人風姿內斂文人氣質由然,其時他夫人健在家庭美滿自是身心兩健。後來,在周老師擔綱的《廣東文獻》季刊,我先後發表了近十篇文章,他還指點我更加進步。2011年先生因愛妻撒手人寰兩年即罹患中風。其後,由於我退休回老家辦博物館忙忙碌碌,較少與聯繫。但仍有兩件記憶深刻之事。

2014年,那時周老師中風初癒數年,發來一篇稿件讓我幫忙修改。是署名網友的關於粵語與廣東人的網路文章。該文章是拼湊而成,文章分三部份,第一、二部份觀點就錯,只有篇幅很少的香港粵語部份還可修改,但這小部份又從前兩部份生發出來,所以南轅北轍,剪不斷理還亂,最後我向先生說明,他也就作罷。

2017年十一月廿日,我收到臺灣寄來的《廣東文獻》專刊,其中有我《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一文,我極力回憶自己是什麼時候寫的稿。後來問周老師,他說是從我的《中華傳統文化綱要》摘錄而成。前者,是他身體不佳想請我幫忙的;後者,是他身體好些了卻悄悄幫了我的忙。這期間,正是我建設博物館極為忙碌之時。

2013年起修繕祖屋經年、又花兩年時間布展,終於建成以我名字冠名的客家文化博物館。最近,不經意間在微信中看到先生發的詩篇,我被深深感動了。先生說請我作序,我才疏學淺,勉為其難。我願先生脫逃出深陷於愛妻的情網,獲得思想自由,如此身體或更加康復,得以舒展才華為我們寫作更多的詩歌,出版更新人生的詩集,為後人留下更多的文字財富。

祝願先生,是為序。

  

                2019526日星期日初稿

 

@@@@@@@@@@@@@@@@@@@@@@@@@@@@@

 

 “先生”,客家話“新生” (xin sang) 音,是客家人專門對醫生的尊稱,“請先生”,即指請醫生看病;對其他有較尊貴身份的男人,如教書的則稱“教書先生”,看風水的稱“地理先生”,等等。現代,對有文化有學識的人尊稱“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