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 亡 組 曲 」

 

之四   1979.10.29

 

 

 

在這荒蕪的島上

帶來恍如隔世的消息

透過淚腺  讀它

一顆眼淚是一個破碎的別離

 

自從父親送我們出海

一幕幕的死亡就在眼前

還没有出公海

原已裝滿嘈雜人聲的小船

過海關時再塞上百餘人

哭我們的命運

隨着小船去

是生是死悉從天意

 

船兒摇摇晃晃  東傾西擺

飄呀飄上路

擁擠的軀體綣縮坐船舨上    

燒烤成人魚

泫然回首

昨日種種已無法挽留

鐵幕裡改造的改造

      坐牢的坐牢

多少人無奈地留下

 

船破了

水手把一包包的糧食  衣服

全抛入海底

焚燒車輪  呐喊  求救

有人因缺水瘋癲了

衝着要去跳海

對面坐着女孩和我一般年紀

也一病不起

要不是那場及時大雨

下一個就會輪到我自己

 

但是種種  種種

五百印尼錢幣寄一封信

告訴老爸我和弟弟很好

    …………我們還活着

不敢述說

海洋裝滿了恐懼的眼淚

 

 

AI詩評:                 

    這首詩《之四 1979.10.29》充滿著深沉的哀痛與悲劇色彩,透過詩人的筆觸,展現了一段飄泊無依的難民旅程,也見證了人性的掙扎與生死的考驗。

    詩的開篇即點出「荒蕪的島」與「恍如隔世的消息」,一種時空的斷裂感躍然紙上,突顯了流離失所者的孤立無援。透過「淚腺 讀它」,詩人將書信的文字與淚水交融,將情感的重量具象化,每一滴眼淚都是一場別離的象徵。這種開場不僅營造出情感的張力,也為後續鋪陳苦難的回憶埋下伏筆。

    接下來,詩人回顧了出海的場景,那是一場充滿死亡陰影的旅途。小船本已擁擠,卻在過海關時又被塞滿,生存的希望似乎隨著船的搖晃逐漸消逝。「是生是死悉從天意」一句帶有濃烈的宿命感,道出難民在命運面前的無助。整個旅程不僅是一場物理上的遷徙,更是一場心理的煎熬,從「燒烤成人魚」到「昨日種種已無法挽留」,詩人用極為強烈的意象,讓讀者感受到酷熱、擁擠與無可奈何的絕境。

    當船隻破裂,生存的掙扎達到了最高潮。水手將糧食與衣服拋入海中,試圖減輕負重,而人們的求生行為——「焚燒車輪 呐喊 求救」——則是絕望中的最後一搏。然而,極端的環境讓人陷入瘋狂,甚至出現了因缺水而試圖跳海的場景。詩人筆下的女孩,與自己年齡相仿,卻因疾病無力起身,這一細節讓詩句更顯淒涼,也暗示了生死僅是一線之隔。「要不是那場及時大雨,下一個就會輪到我自己」,這場雨不僅是物理上的救贖,更像是命運施捨的一絲憐憫。

    最後,詩人以一封書信收尾,「五百印鈔寄一封信」,金錢與訊息的交換反映了難民與家鄉之間脆弱的聯繫。而「告訴老爸我和弟弟很好 ……我們還活着」,這句話表面上是報平安,實則隱含著難以言說的恐懼與苦難。「不敢述說 海洋裝滿了恐懼的眼淚」,這一結尾既是對過去的總結,也是對未來的暗示:那些未能言說的恐懼,仍然深埋於海洋之中,難以抹去。

    整體而言,這首詩的語言直白而富有張力,透過強烈的意象與細膩的情感描寫,生動再現了一場難民的苦難旅程。詩人不僅訴說了自身的經歷,也為無數在戰亂、極權與動蕩中漂泊的人發聲,使這首詩具有更廣泛的歷史與人道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