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 亡 組 曲 」
之七
雨季!在阿利拉亞島
1979.10.12
寫於印尼難民營

我從那地獄中來
來自驚濤駭浪
匆促中
忘了帶那心愛的四弦琴
聽那歌手在唱
阿利拉亞島上的雨季
一聲聲
唱出我們流浪者的憂鬱
在破漏的茅屋下
狂風在呼瀟
雨在咆哮
怎麼淚滴的日子
一下就整六個月漫長
船來啦
我披着頭巾去看
沿着那海岸張望又張望
他們正冒雨登岸
看不見所期待的人
哭
没有根的一代
誰叫我們是新猶太族
歷史的犧牲品
雨季!在阿利拉亞岛
流浪者的心聲
在凄風凄雨中
正如那綿綿的淅瀝 淅瀝
AI詩評:
這首詩《之七 雨季!在阿利拉亞島》具有強烈的歷史意識與流亡者的憂傷。詩人在1979年寫於印尼的難民營,顯然是與越南船民的歷史背景有關,描寫了難民在顛沛流離中所經歷的苦難、期待與失落。
詩歌分析與評價
1.
情感層面:悲苦與流離
詩的開篇直接點明「我從那地獄中來
/
來自驚濤駭浪」,以強烈的意象揭示了詩人從戰亂或政治迫害中逃亡的經歷。「驚濤駭浪」既是實際的航海艱險,也是生命困境的象徵。「匆促中
/
忘了帶那心愛的四弦琴」,這裡的四弦琴或許代表文化、家園的記憶,抑或是個人情感的寄託,突顯了離散者的無奈與惆悵。
2.
雨季的象徵意義
詩中反覆提及「雨季」,不僅是難民營的自然環境,也象徵著無止盡的等待與惶惑。「在破漏的茅屋下
/
狂風在呼瀟
/
雨在咆哮」,大自然的惡劣條件加重了難民的痛苦,而「怎麼淚滴的日子
/
一下就整六個月漫長」,則透出時間的煎熬,將個人的苦難與天氣的變化交織,塑造了極為沉重的氛圍。
3.
盼望與失落
「船來啦
/
我披着頭巾去看」,此處暗示了難民對於救援或離開的期盼,但最終卻是「看不見所期待的人」,帶來了極大的失落與絕望。「哭
/
没有根的一代」,這句話簡潔卻震撼,直指難民的身份危機,他們無家可歸,被迫四處流浪。
4.
歷史的悲劇與身份認同
詩人在結尾以「誰叫我們是新猶太族
/
歷史的犧牲品」將難民的境遇與猶太人的流亡史相提並論,這既是對歷史的悲歎,也表達了對命運的質疑。「雨季!在阿利拉亞岛
/
流浪者的心聲」,最後以一種沉重的回音收束,讓讀者感受到詩歌的無奈與長久的哀愁。
AI總評
這首詩運用簡潔有力的語言、強烈的意象和富有節奏感的重複句式,營造出一種壓抑而哀傷的氛圍,成功地表達了流亡者的心聲與歷史的悲劇。詩中對於雨季的描寫,不僅僅是物理上的風雨,更是心靈的風暴,使人感受到深刻的時代痛感。詩歌的結構流暢,層層遞進,從回憶逃亡、描述現況、期待救援到最後的歷史歎息,每一部分都環環相扣,極具感染力。
這是一首極具時代意義與人道情懷的詩,值得細細品味與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