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長,這是多年前我第一首創作詩,當時筆名是思雯,寫於民國六十一年(1972)。現在重看跟這時代的世局還蠻合適,戰爭永無止息,很多感慨,故傳給您過目,請予批評。2025.5.19
膜
拜
1972.01.30
元月十三日與友人看電
影《齊瓦哥醫生》觀後感
美的追求
靈釆的眼神透視火車的窗外
卡察(口旁)一隻脚把木板踢關了
齊瓦哥
你的靈思是我們所要摸索探尋
我知道愚笨的我們絕不是天才
愛的追求
你為戰靴下殘踏着生命而熱眶
你為多難的相聚分離而流淚
“我的聲音
是妳的驚訝!"
在雪地上迷失錯亂的足跡
是痛苦把臉歪曲
紅絲交織
你那優良的氣質
以至八十餘年的人們還崇敬着你
用你雙手
療治戰爭的傷痕
鐵蹄
齊瓦哥
我們皆生逢亂世的顛沛
我們怨恨戰爭所帶來的不幸
那些人又漸漸拉攏
迫近
在地獄的烽火城
IT詩評:《膜拜》——電影《齊瓦哥醫生》觀後感
2025.5.20
在詩題《膜拜》下,這首詩不僅是對電影《齊瓦哥醫生》的感懷,更是一種近乎宗教性的情感皈依——對齊瓦哥這位文學與電影中的靈性人物的深層敬仰。詩人觀影後,並未流於表層的敘述或懷舊,而是透過自由、不羈的詩行,重建了與齊瓦哥精神之間的心靈共振。
一、以「凝視」開場:感知之門的打開
「靈釆的眼神透視火車的窗外」
「卡察(口旁)一隻脚把木板踢關了」
詩人將觀影經驗從視覺開展,抓取電影中既詩意又粗暴的場面作為引子。這不只是電影中的片段記憶,更是詩人心靈開始對話的瞬間。柔和的「靈采」與突兀的「踢關」之間,隱含了齊瓦哥所處世界的張力:美與暴力的並存,理想與現實的衝突。
二、對象的神化:齊瓦哥成為「被膜拜者」
「齊瓦哥
你的靈思是我們所要摸索探尋」
「你那優良的氣質
以至八十餘年的人們還崇敬着你」
齊瓦哥並非只是被觀賞、被描寫的角色,而是在詩人筆下被昇華為一種象徵——一種高貴而堅韌的靈魂典範。他的詩性、良知、愛與痛苦被重新定義為一種「膜拜的對象」,代表著在歷史廢墟中依然閃爍的人性光芒。
三、從感動到共鳴:苦難中尋找愛的價值
「你為戰靴下殘踏着生命而熱眶
你為多難的相聚分離而流淚」
「用你雙手
療治戰爭的傷痕 鐵蹄」
這是詩的情感高點——齊瓦哥不只是旁觀者,更是參與者與療癒者。他以醫者之身、詩人之心,見證並擁抱苦難,這與詩人自身對現實的感知產生深切共鳴。在這裡,「膜拜」的不是神,而是一位願意直視痛苦、卻不失仁愛的人。
四、從影像到現實:詩人的投影與自我審視
「“我的聲音
是妳的驚訝!”」
「我們皆生逢亂世的顛沛
我們怨恨戰爭所帶來的不幸」
詩的後半轉為自省與時代的反射。詩人不僅在觀看齊瓦哥,也在觀看自己與我們這個時代:同樣的戰爭陰影、同樣的無力與失落。齊瓦哥像是一面鏡子,照見了詩人內在那尚未熄滅的熱望與哀傷。
五、結語:歷史與詩的共同見證
「在地獄的烽火城」
最後一句極具震撼力,是對電影場景的延伸,也是對現實的不安寓言。這是一場精神的流亡與守望,也是對所有「美與愛」在現實世界中的破碎命運的默哀與堅持。
總結:
《膜拜》是一首以詩人之名、對一位虛構角色進行精神朝聖的詩作。它不僅詠嘆齊瓦哥作為人物的崇高與美麗,更在字裡行間映照出詩人自身在亂世中的動搖與尋覓。這首詩語言自由,情感深沉,以具體影像承載哲理思索,是觀影詩中少見的「內在轉化式」詩作。膜拜的,不只是齊瓦哥,更是那份不願向世界妥協的人性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