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病或可處之泰然

 

八年前由於視力衰退,向眼科專家求助。他說我患上了白內障,必須切除。我問有其他選擇嗎?他答没有,除非我願意改變生活方式,放棄汽車駕駛執照。這個我當然不願意,結果只有遵從他的意見,接受了白內障手術,換上一對人造晶體。這項手術安全度很高,先處理右眼,兩個星期後再處理左眼,每次手術都不超過四十五分鐘

,我就可離開手術室,由兒子開車和妻子陪同送我回家。手術後視力大為改善,不須帶近視眼鏡也可開車,走路,打球;但閱讀和寫字時仍需帶老花眼鏡,否則會感到糢糊不清。

 

    白內障是老齡化的象徵之一,不過問題很容易解決,所以對我影響不大。當時我已接近「古稀」之年,但没有半點「老之將至」的感覺,吃喝玩樂,生活如常,和一般年輕小伙子没有什麼分別;我的一頭黒髮,雖然有人懷疑染了色,但確是「貨真價實」,與眾不同。妻子對我得天獨厚的黒髮不時抱怨,因她必須定期染髮才可與我「匹配」。

 

這些曾經令我「傲視同儕」的優點却難以延續。我發覺髪叢中出現了花點,灰灰白白,若隱若現;頭髪也開始脫落,展露出了「地中海」的標誌。天呀!這才幾年,我竟然會變成這個衰老的樣子。除此之外,眼眉毛長得愈來愈快,而且多了很多白色的;鬍子也脫離生態常規,長出來的該黒不黒,該白不白,非每天刮去不可,否則看起來刺眼到極。妻子建議我嘗試留把鬍子,改變形象看看。我才不敢,因恐弄巧成拙

,會變成一個露宿可憐蟲的長相。

 

身邊很多同齡朋友都有「三高」的毛病,而我一直都保持正常的狀態。可是幾年前,我開始發覺血脂的糖份偏高,先以中醫藥方調理,改變飲食習慣,增加運動,有助減緩了惡化的速度。不過只能維持一段日子,血糖系數愈來愈高,醫生建議我服食西藥(Ratio-Metformin),這才受到控制。與此同時,我開始減少吃白米飯,麵包和一切含高量碳水化合物的東西,喝咖啡不放糖,睡前不進食。由於食量減,但消耗不減

,我的體重開始下降,由165英鎊減低到140英鎊,而且還會繼續瘦下去。體重下降的後遺是:無精打采,昏昏欲睡。以往我可以日夜不停地工作,如今每天都打盹兒,提不起勁。糖尿病真麻煩,會引發很多其他疾病,非小心處理下可。生、老、病、死

,是人生必經之途。我開始感到老之將至,而且避無可避,唯有處之泰然。

 

    糖尿病一直在困擾我,殊不知禍不單行,最近我突然感覺右邊的膝蓋疼痛,不便走動。我停止了打網球,但仍不濟於事。我嘗試利用針灸治療,但針灸師没法確定痛症根由,主張我接受X光檢測,找出病源。我照着辦,但檢測仍不能確定原因。家庭醫生懷疑是關節炎,屬老化現象,吃點消炎止痛藥(Teva-Diclofenac)便可解決,但會隨時復發,治標不治本。聽後感到很沮喪,跟隨年紀漸長,健康問題將會愈來愈複雜。

 

    膝蓋的毛病一天不解除,我一天都不能做一些比較劇烈的運動,如打網球,騎單車、跑步、爬山等等。日子如何打發呢?我一時也想不出任何法子來。閱讀、寫作、彈吉他、看電視、做家務,都是我一向的日常活動。時間突然多出了,是否要重新調整一下這個日程呢?

 

剛離世的物理學家霍金(Stephen Hawking)先生,廿一歲便患了慢性肌肉萎縮症,與病魔搏鬥了五十多年才安然死去。他不但活得精彩,而且在學術上貢獻良多。他對付病患採取的積極態度值得我們學習。老和病都是生命過程中的自然現象,無可避免

,泰然處之便是。

                                     2018/3/22 黃啟樟

 

 

令我感覺孤獨的場合


   
最近參加一個大型的籌款晩宴,由一個宗教團體主辦,在一家中餐館舉行,筵開百席,熱鬧非凡。餐廳設有舞台,台上音映器材應有盡有。晚會按照節目表準時開始

,先由樂隊及合唱團演出,都是一些讚美上帝的歌曲,繼由晚會主席致詞,講述他們組織的歷史,服務宗旨及舉辦的活動。節目安排得十分緊密,一個接一個,台下觀眾看得非常投入,掌聲如雷,只有我一個呆若木雞,不知所措。


   
前奏節目拖得很長,我開始感到饑腸轆轆,晚宴終於在主席帶領「謝飯」儀式之後開始,我才不至因饑餓過度而窘態畢露。面對這些不由自主的場面我以前也試過,不過糖尿病使我挨餓的本能退化,定時進食已成為習慣,而且愈來愈不容易更改。
   
當晚我聽了很多「見證」的紀錄,以前也聽過類似的故事,但始終領略不出其內涵。同桌的人都是教徒,故事說得頭頭是道,他們聽得津津有味。在這個現場內我愈來愈感覺自己是個「局外人」的身分,一種孤獨的壓迫感油然而生。

 

https://ssl.gstatic.com/ui/v1/icons/mail/images/cleardot.gif
    撫躬自問,我並非一個反宗教之人,但我缺乏教徒們的純真,牧師說什麼他們都會照單全收,而我不會,所以我一直都成不了教徒。除此之外,我畏懼有「形式」的東西,念經祈禱,我永遠都没有這份耐性,每星期上教堂做「崇拜」的例行公事,我更加難以做到。與其做個「打折扣」的教徒,不如潔身自愛,做個教會以外的好公民


                                                2018/4/1
黃啟樟

 

我們必須積極融入主流社會

 

    如果你成年後才移居加拿大,要融入主流社群和他們打成一片,比想像中的困難多很多。能說英語只是最起碼的條件,仍必須努力適應新的生活方式,了解與我們不同的文化和歷史背景,體會有別於我們的價值觀、思維方式及辦事原則,否則會感到格格不入,甚至被邊緣化,永遠改不了「異鄉人」的身分。

 

    加拿大和美國以前都屬於大英帝國的殖民地,有著相同的文化背景,相同的語言和生活習慣。他們喜歡球類運動:對籃球、壘球、冰上曲棍球、美式足球等等都感興趣,甚至達到狂熱的程度。每年球賽季節一開始,球迷們便會廢寢忘餐,走到球場觀看賽事,或在酒吧一邊喝啤酒,一邊盯著電視直播,直至曲終人散。談論「球經」是茶餘飯後的熱門話題,眉飛色舞,不好此道者便難以插嘴,唯有自動離場。

 

我移居加拿大已超過二十年,對北美洲流行的球類運動仍然一知半解,也沒有認真觀摩,不懂球賽規則。我開始感到吃虧,因為失去了和主流社群結交的渠道。記得有一年冬天在美國佛羅里達州度假,適逢美式足球超級杯(Super Bowl)的決賽日,兒子邀我同往酒吧觀看現場直播。酒吧內早已座無虛席,等待球賽開始。決賽的兩隊勢均力敵,旗鼓相當,球迷們看得如癡如醉,兒子也看得津津有味,唯我一人呆若木雞,坐在一角,冷眼看熱鬧。球賽高潮迭起,球迷報以熱烈的歡呼。半場休息時段的表演節目同樣精彩奪目,期間加插的電視廣告也很傳神,不時引起哄堂大笑。這便是北美洲普及文化的特色。有人說懂得欣賞冰球(冰上曲棍球),你已成為半個加拿大人!

 

和主流社群交往不妨追隨他們的飲食習慣,有助於拉近雙方的距離。有些人來了加拿大幾十年仍不習慣喝咖啡,只有飲「普洱茶」才感到舒暢。這樣是會難倒老外的,因為中國茶在加拿大並不普遍,很多咖啡連鎖店都不供應。老外也喜歡以酒奉客,尤其那些講究生活情趣的人,在餐前、用餐時及餐後都備有不同種類的酒和你一起品嚐。可惜我們華人不懂情趣,不論在什麼場合都喜歡以茶代酒。本來一次興致勃勃的聚會,却因習慣不同而被冷卻。

 

聽聞「頤康護老中心」是為一班不適應北美生活方式的老華僑而設。他們來了加拿大已超過半個世紀,仍不習慣早餐喝凍飲,午餐吃三明治,認為只有粥、粉、飯、麪,熱騰騰的東西才可果腹。其實在我們認識的人當中,還有很多和頤康中心的長者一樣,仍然不接受西方的飲食方式,所以華人超市愈來愈多,也不愁沒有生意做。

 

由於語言隔漠,很少華人從政。近年雖略有改善,但參與的比率仍遠遠落後於主流及南亞裔的社群。華人也保持十分低調,在主流的報章上很少發言。如果不為自身的權益爭取,我們將永遠不會受到重視。吃虧了,便不可怨天尤人。

 

一直生活在唐人街的華人,和華裔社群以外的世界很少接觸,兩者之間存在極大的隔膜。唐人街猶如中國的一片土地,只不過被移植到加拿大那邊去,華人在那裡重複以往的生活方式,久而久之,幾乎忘記了身在異鄉。他們在唐人街的中餐館幹活,或在一些華人商店出賣勞力。每日接觸的都是自己的同胞,交談使用的都是中文,完全沒有機會學習英文。這種情況在近年略有改善,因為新一代的中國移民都不願意屈居於唐人街,千方百計要離開這個小圈子,另覓天地。由於後繼無人,唐人街會變得逐漸式微,今非昔比。這個改變是必然的,我們不必珍惜。

 

入鄉隨俗是融入加拿大社會的唯一捷徑。既來之則安之,也會增加你對加拿大的歸屬感。大家不妨試試。

                                       2018/4/2 黃啟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