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告老還鄉的願望     2024.12.23

      
父親在十七歲的那一年跟隨同村的長輩飄洋過海,到了越南謀生。當年的中國既落後又貧窮,而且時局動盪,背井離鄉的人多不勝數。據說有段日子,留守在家鄉的壯丁比離家出走的壯丁還要少,生活條件之惡劣可想而知。

      
父親是農民家的孩子,少年失學,除了耕田之外,也做過築路工人,在香港連接廣州鐵路興建期間,他和祖母受僱為搬運石塊的工人,以勞力賺取僅可糊口的工資。當出走越南的機會出現時,他就毫不猶豫放下一切,包括父母在內,孑然一身離開了家鄉。

      
來到越南之後,缺乏任何技能的他,在一家山草藥店做學徒。這是一個良好的學習機會,得到店主傳授一下些山草藥的名稱及功能,認識了很多中國字,再不是一個目不識丁的草包子。

      
父親好學,勤奮,有志向。學徒只是一個開始,拾級而上,最後成功開創自己的事業,並被推舉為越南偏遠地區名叫鳳合市的華人代表(邦長)。他熱心公益,出錢出力,創辦學校,傳授中文,使當地華人子弟受益。

       
父親在越南站穩腳之後,返回中國成親,並迎接父母到越南團聚。事業有成,生活安定,使他樂不思蜀,越南成為他的第二故鄉。

      
好景不常,反對法國殖民統治的運動在越南的窮鄉僻壤開始萌芽,鳯合市首當其衝。父親受到地方勢力的困擾,也面對法國殖民政府的高壓統治手段,在愈來愈小的空間掙扎求存。父親嚴守中立的立場最終被打破,除了遭受法軍的欺凌,也遭受地方勢力的打擊。為了個人及家人的安全,他決定放棄一切產業,走到西貢的華人區堤岸市另謀出路,從零開始。

       
憑著堅強的意志及不屈不撓的毅力,父親帶領他的子女在新的地方重建家園。生活很快就穩定下來,但意興闌珊,失去了昔日之勇。告老還鄉的願望,在父親的內心世界一直存在,於今為烈。

      
1948年,他開始啟動回流的計劃,在鄉間購買田地,建房,準備遣送細媽及幾個年幼的子女首先回國。他對中國時局缺乏任何預感,未能預見快將來臨的一場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對這個決定後來有點後悔,並設法彌補,不斷從越南匯款接濟,以舒緩家人生活的苦困。

      
越南時局也發生巨變,法國殖民統治者撤離,越南一分為二,引發一場曠日持久的越戰。戰爭再一次摧毀父親及子女重新建立的產業。筆者和一個哥哥年紀比較小,被安排在越戰爆發之前離開了越南,來到香港並成為香港的永久居民。其他年長的兄姊都是在越戰結束之前或後才伺機逃離越南,散佈在不同國家。

       
我長居香港,成為父親接濟中國大陸親人的基地。他每年從香港返回家鄉數回

,不辭勞苦,攜帶衣物藥品,為親人奔波。幾年後,中國大陸的發展也漸有起色,父親年事也逐漸衰老,決定告老還鄉,在祖國度過他最後的歲月。

      
父親落葉歸根的思維,想不到也開始在我的腦海裡出現,而且愈來愈有點迫切感。但他的決心比我強很多,坐言起行,排除萬難,終於如願以償。

      
父親對祖國的關懷始終如一。國運的興衰,都不會改變他對祖國的觀感,而且永遠保持樂觀的態度。


     如何看待聖誕節  2024.12.26

    聖誕節對基督徒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日子,每年在各地都有慶祝活動,紀念耶穌的誕生。學校放假,工人停工,大部分寫字樓停止辦公,政府部門也暫停提供服務,達到普天同慶的目的。教堂內比普通的日子多了很多人,在牧師的領導下,進行宗教儀式,隆重而肅穆。

    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敵對雙方都會在這一天放下武器,暫停戰鬥。這是對宗教信仰的尊重,也是對人命的重視。可惜這種不成文規定,到了今天已經被一些視人命如草芥的好戰分子置之腦後,乘人之危,攻其不備。

    聖誕節來臨之前,我們都會收到很多親朋好友的祝賀。他們不一定是教徒,只是一種入鄉隨俗的習慣,拒之不恭。在今天人人都忙於這樣及那樣的社會,這種訊息的傳遞,無論是何種方式,都有其積極的意義。收到聖誕節祝賀,沒有被人遺忘的快感油然而生,會令你感到人間溫暖的存在,人走茶不涼。

    翻開歷史,在
1860年的聖誕節,北京城受到英法等八國聯軍的攻打,戰火慘烈。到了今仍然有不少中國人對這個日子發生的事,耿耿於懷。他們不但不會慶祝聖誕節,並提示參與聖誕節慶祝活動的中國人不要忘記歷史,三思而行。

    這樣的表述引起不少爭議。基督徒認為他們慶祝聖誕節純粹是為了紀念耶穌的誕生,絕對沒有任何對侵略者表達歌頌的意圖,宗教信仰的自由必須受到尊重。有人認為,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城,是因為西方傳教士被中國暴徒殺害而引起的報復行為。清朝積弱,守土失責,是造成慘劇的主要原因。中國人必須痛定思痛,從歷史吸取教訓,才可避免歷史重演。

    國耻在聖誕節的同一天發生,那是一個非常痛苦的巧合。重視歷史的人,無法接受任何慶祝活動在那一天舉行,情有可原,但不要將自己的思維強加於人,愛國情懷與宗教信仰都要受到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