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莫斯科途中所見所聞

      
我們的遊船從聖彼得堡的涅瓦河(Neva River)起航,經過歐洲第一大湖-拉多加湖(Lake Ladoga)向著莫斯科的方向走。按照指定的航線還需要穿過歐洲第二大湖-奧尼加湖(Lake Onega)及四個碼頭才可到達目的地。

      
拉多加湖的面積有181,130平方公里,比加拿大的安大略湖還要大,盛產三文魚和鱘魚(sturgeon),它們的卵子便是用來製造魚子醬的材料,是俄國人最喜歡的美食,佐以伏特加酒一起嘗。這個淡水湖比較淺,冬天會結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俄國人曾利用結冰的湖面將列寧格勒的居民偷運到安全的大後方去。

      
拉多加湖和奧尼加湖由斯維爾河(Svir River)連結起來,打通了俄羅斯大陸進入波羅的海的障礙。河水水質很清潔,呈現出藍色,故被稱為「藍色路線」,盛產三文魚及鱒魚。河的兩岸都是密不透風的原始森林,那裡是野生動物經常出沒的地方。間中或可見到一兩家鋸木廠及疏落的民居。除此之外,幾乎與外界隔絕。

       
遊船來到一個叫Mandrogy的地方停泊。據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這個地方遭受嚴重破壞,如今所見的都是戰後重建的民房及商店,對我來說便完全缺乏歷史真實感。村民棄農從商,向遊客推銷工藝品或經營小食店。我因看不到俄羅斯人的真實鄉村生活,大失所望。

      
奥尼加湖的湖水含有大量礦物質,呈現棕色,不過水質良好,魚產豐富,有四十以上不同品種的淡水魚在這裡生長,包括白魚、三文魚及鱒魚。俄羅斯地大物博,得天獨厚。

      
遊船繼續它的旅程,很快來到奥尼加湖的北岸,在基日島(Kizhi Island)停泊。這個島被開闢為一個露天建築藝術展覧館。很多具有地方色彩的建築物都被原封不動地移植到島上去。其中有農舍、榖倉、小型工廠,鐘樓等等。不過最具特色的還是那兩座十八世紀用木材建成的教堂和那座在原址留下三層高的變形教堂(Transfiguration Church)。這座建築物是在1714年竣工,所有用料都是木材,俄羅斯木匠不需使用鐵釘去纏住支架,令人歎為觀止。

      
基日島之後便是庫日萊克(Kuzina),由一條在1964年完成的人工河(Mariinskaya)將它和波羅的海連接起來。除此之外還有幾條運河與它組成「伏爾加河波羅的海水道」(Volga-Baltic Waterway),成為俄羅斯通往大海的主要航道,全長368公里,要通過七個水閘。沿途經過濃密的森林,偶然出現的村落及一些古色古香的教堂。在這裡通過,十分賞心悅目。

      
庫日萊克島上有一座在十五世紀建成但保留得十分完整的修道院(Kirillo-Belozersky Monastery)。據說由於這裡與外間隔截,交通不便,因此沒有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破壞,也沒有遭受革命的清洗,安然無恙。其實窮鄉僻壤具有一些獨特的生存條件,是人口眾多的大城市所無的。

      
經過四天的航程我們終於來到了伏爾加河的雅羅斯拉夫(Yaroslavl),一座在1010年興建的古城,人口有六十萬,曾經因貿易及紡織業而繁榮。百聞不如一見,伏爾加河確是與眾不同,氣象萬千。站在河堤上居高臨下,猶如一頭巨龍雄據一方,不見首也不見尾。那股氣勢使人不敢親近。雅羅斯拉夫臨河而建,伏爾加河便成為它的天然屏障,堅不可摧。這座城市曾經有超過一百座東正教教堂,革命後只留下七十座,至今仍未恢復舊觀。聽聞東正教徒只佔人口的20%,遠遠低於全盛時期的數量。宗教信仰與政治永遠存在矛盾,不容易化解。俄羅斯政府在近年似乎對宗採取較開放的態度,東正教亦開始活躍起來。

      
俄羅斯內陸地區給我的印象是農村生活逐漸式微,人口一直向大城市轉移。經濟活動愈來愈受到市場供求的影響,和西方國家的生活方式愈來愈相似,環球一體化的現象也在此出現。好萊塢電影曾在這裡大行其道,但本地製作在最近的二十年却能取而代之,是由於意識形態的放寬使電影業受惠。

                  2017
年九月十二日啟樟,成文於莫斯科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