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漢武大帝>

 

小羊學姊大力推薦之下,硬是在趕論文計劃的索命時期看了<漢武大帝>,確是好看啊。雖然史實的論爭引起大迴響,精采之處卻是影片中的三大主線,後宮的利益結盟;政治和學術的角力;以及漢匈之戰。

 

景帝原立劉榮為太子,長公主有意將陳嬌許配劉榮,竟遭栗貴妃嫌棄,怨怒下把目標轉至劉徹身上,她助他為王;他娶她女兒為后。年幼的劉徹怎麼會懂這裡頭的利益結構,聰明的是他的母親王夫人,主動提出聯姻,長公主在皇帝和竇太后之間遊走,她那多詭計的弟弟田蚡則在皇親國戚間關說,而她看似忍辱負重私下使盡伎倆就等著最後的翻盤。這一切竇太后看在眼底卻也不動聲色,極力爭取梁王為儲君失敗後,陳嬌若當上皇后,多少間接保障了她和竇家的勢力。然而,景帝才是真正的挾彈者,即使犧牲了妻兒亦不相干,他要懲戒的是劉榮背後的權寵,看重的是永繼的江山社稷,他一心一意鞏固的中央集權。只有栗貴妃急於得到她以為理當擁有的榮華,卻看不清整個遊戲裡的權力分佈,不懂得自己的位置,不曉得皇上心頭的算計,待發覺局勢已經轉變,一切都來不及了。

 

矇著眼睛的又何止栗貴妃,然陳嬌的揚揚無備卻又藏了那麼一點可憐。年少氣盛的皇上怎麼甘於一樁政治婚姻,況且還是一場和竇太后暗地裡的較量,他也想掂掂手中的實權。壞就壞在陳嬌天真驕縱,永遠壓抑不了脾氣的個性。但這也難怪,從小一塊玩的表弟怎麼看也不是衛子夫眼中至上的皇帝;宮殿亦是她的家,人怎麼可能在自家小心翼翼、步步為營?她毫無知覺身為棋子的命運,「金屋藏嬌」難免成了悲劇;長門賦寫得愈好,愈加證明孤獨的悲涼處境。可自重如衛子夫到頭來不過是栗貴妃的翻版,鉤弋夫人也落個賜死的下場,世事往往是禍福倚伏,奇怪,精通世情的人怎麼終究看不透。

武帝上位後獨尊儒術,重用董仲舒。徵召賢良是個分水嶺,從此劃開了黃老與儒家的權力鬥爭。但竇太后到底也不是省油的燈,豈容得下儒生們的風風火火。老儒轅固生被扔入豕圈僥倖撿回一命;王臧、趙綰卻免不了罷官下獄自殺,武帝也只能暫時壓下飆勁。直至建元六年,竇太后離世,象徵黃老之術的最後一座堡壘傾頹,尊儒的政策才得以扶搖直上,設五經博士,獎勵儒術,罷黜百家之言。自此,經由政治效應,儒學一躍登上中國學術思想主流的時代,也操控了兩千年中國歷史的基本方向。

 

若說竇太后一直沒放棄黃老之術,那武帝則更徹底些,乾脆假王道之名行霸道之實,重用張湯、趙禹、王溫舒等酷吏,「尊儒」,只是他實行政權的正當性工具罷了。大概劉徹心底也清楚,儒學作成一個標籤,一種號召,除了有利於建立政權的意識型態,同時還是重構社會的基礎。因此,以祿利之路獎勵儒學,將士人們統攝在政治架構之中,封閉的型態、統一的思想,對學術而言雖是一種支配,然大一統的漢朝廷所需要的,正是以唯一的學理依據,來鞏固帝王之家的權力。而這,不也一直是中國思想史上的重要課題:道統與治統、知識與權力,或者說政治和學術的角力。

 

當然,全片並非全無瑕疵,不說「漢武帝三大將皆來自女寵」的可信度,若漢匈之戰是為了免於侵犯和穩定邊境民眾的生活,確是在歷史解釋的範疇中。然而影片中所透顯的強烈正統觀,連發動戰爭都有這麼「不得不」的理由,令人想起頭殼壞去的張藝謀的<英雄>。這些片子雖反身回望歷史情境,卻替當今的政治血統代言。漢武帝威震八方,正是中國大陸歷經數十年的專制統治結合千年君主制度遺緒所型塑出的「家天下」的政治風格。換言之,義正辭嚴的漢武帝在為中國大陸官方背書嘛。

 

                                           2007.4.30寄自台灣花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