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台用草根文化

 

抗議台灣官場文化

 

中華民國第一任文化部長龍應台,在面對立法委員質詢時坦承換了位置就必須換腦袋,她堅定的說「是的,一定要換」。龍部長解釋 : 現在的她不是以作家的身份為國家做事,她要有全方位的思維,盡量不把個人的立場置入國家機器之中,一定要區隔個人的意見與國家政策制定者的角色。她說 : 作家應該有「勇」,但她現在除了有「勇」之外,必須同時有「謀」,才能為台灣爭取到最大的利益。龍部長說 : 台灣的價值謹記在心,或許看事情的角度變了,對於普世價值的那把尺,仍然緊握在心,當她的信仰被抹滅之時,不需立委苦苦相逼,她也會選擇離開,繼續擁抱自己的靈魂。龍部長在國會殿堂,能夠正視自己身分的轉變而採取不同的言行,正展現作為一位政務官的視野和擔當,她面對現實及半點不含糊的作風,真是令人激賞,顯然地她換了腦袋但並未出賣靈魂。

 

這位出生在南台灣外省籍家庭中的龍應台,在1984年以一個自海外學成回台,懷抱愛鄉愛社會的心情寫下『野火集』第一篇作品「一─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之後,從此聲名大噪,接著「生了梅毒的母親」、「幼稚園大學」、「不會鬧事的一代」、「對立又如何?」、「台灣是誰的家?」等……陸續推出,在短短一年中,引起各方熱烈反應,她勇敢的以筆墨挑戰台灣當時的執政者,透過敏銳的觀察和犀利的文筆,她大力書寫人權問題和揭發社會黑暗面的文章,在那個尚未解嚴的年代中,是被視為「離經叛道」的。一九八五年十二月,『野火集』出版了,21天內再版廿四刷,不到半年就超過五十刷,賣出十多萬本,『野火集』是龍應台的成名代表作,也是80年代對台灣民主發展極具影響的一本書,詩人余光中稱之為台灣文壇的「龍捲風」。

 

她曾在六四15周年時,發表了一篇「誰,不是天安門母親?──獻給丁子霖」為題的文章,她寫 : 中國在進步,像一個突然醒過來的巨人邁開大步在趕路……然而有多少人看見,巨人是帶著一個極深的傷口在趕路的? 她提醒中國必須面對歷史,她說 : 「六四」使中國的道德破産……「六四」敞開的傷口已經被掩蓋了十五年;是搶時間儘快把蓋子打開,讓它在溫柔中癒合?還是繼續掩蓋,讓它在緘默中潰爛?

 

龍應台不是以意識形態來寫文章,她抱持的是不平則鳴的態度,她在2006年寫給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的公開信「請用文明來說服我」,她在信中寫 : 這個我懷有深切厚重情感的『血緣』家園,是一個踐踏我所有『價值認同』的國度,它把真理當謊言,把謊言當真理、它面對西方是一個臉孔,面對日本是一個臉孔,面對台灣是一個臉孔,面對自己又是一個臉孔、它面對別人歷史持一個標準,它面對自己的歷史時-----錯了,它根本不面對,它選擇背對自己的歷史。

 

 當上文化部長的龍應台,首先以球鞋「文化」了立法院,她穿著球鞋向不符合效率、違反人性的立法院質詢制度提出抗議。因為在院會期間,部會首長在備詢時經常不是枯坐,就是罰站,一站就是半天或一個整天,質詢的立法委員是輪番上陣,每人只有十分鐘左右,一個接一個,但首長不能換,一直站著備詢,女性首長穿著高跟鞋站半天或一整天,簡直是受酷刑。對龍部長的堅持,各界輿論大表同情與支持,為難她的立委也只好收口。

 

 這位文化人出身的龍部長矢志推動平等文化權,她說:未來一定會非常關注底層草根的文化權,她會常常穿著髒的球鞋下鄉,要了解偏遠地區的小孩和台北市的小孩文化差距有多少。她指出:未來文化部的責任是培育台灣文化土壤,而軟實力是台灣的真正國力,培養國力則要從村落開始。從球鞋到換腦袋,我們看到了龍應台部長用草根文化抗議官場文化,我們還期待著看她如何用文化的本質來建設台灣的文化。

 

                                                 2012.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