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淨的「節」

 

 

清明是在仲春與暮春相交的時節,每年大約都是在國曆44日、45日、46日三天中的其中一天,是中國傳統的八個節日之一(元宵、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也是農曆二十四個節氣之一。節氣是以氣候時令的變化順序而標定,節日則是依風俗民情具有紀念意義的日子,而清明節兩者兼具,故它是民間傳統的一個重要節日。 

清明時節意指正值是嚴冬已過、萬物復甦、一片「清潔明淨」的時候,適合人們出門踏春郊遊的日子,而自古以來帝王將相都在此時此際有「墓祭之禮」,後來民間相倣傚尤,也利用清明來掃墓祭祖,流傳至今已成傳統的慎終追遠、紀念祖先的日子。

說到清明不能不提到前一日的寒食節,據古籍說寒食的由來是因晉文公為紀念他誤將恩人介子推燒死而下令禁止生火煮食,寒食就是吃生冷食物的意思,因寒食節就在清明的前一日,故後世人將寒食與清明合而為一,祭拜介子推的風俗,也變成清明祭祖掃墓的習俗,歷朝歷代傳承了下來。 

在台灣,清明節是有放假的節日,而民國64年故總統蔣公中正先生是在國曆45日逝世,就在清明節的前或後一天或是同一個日子(清明節是以前一年冬至後的第106天來計算),因為時日相近,紀念活動與清明節的休假祭祖通常都混在一起,部份民眾常誤解以為是同一天及同一個因由,其實兩者是無關連的。

由於中國傳統風俗的散播與流傳,清明節在越南韓國琉球等地也是重要的掃墓祭祖節日,而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等地的華人仍傳承清明掃墓祭祖的習俗,當地華人全家出動帶著祭品到義地、公墓或靈骨塔去打掃及拜祭先人的墓塜,通常是會先祭拜大伯公(或稱后土、土地公、福德正神),然後把先人墳墓上的雜草除去,並打掃乾淨,再為褪色的墓碑文字補上新漆,然後奉上三牲水果、糕點和茶酒,燒香及點燃蠟燭,再按照輩分依序上香跪拜,在墓碑上壓墓紙,最後焚燒紙錢紙紮祭品。 

越南人也是在清明節掃墓祭祖的,越南史詩《金雲翹傳》亦有描述清明節景象的詩句,這部越南家喻戶曉的敍事長篇史詩,在民間流傳歷久不衰,雖然看過原著的人其實並不多,但在戲劇中卻經常有出現這部史詩的情節。《金雲翹傳》中有關清明節的部份是敍述女主角翠翹,在清明時節到寺廟上香的途中,看到歌女淡仙的墓塜荒蕪著長滿雜草,她想起歌女一生風光璀璨且追求者眾,死後卻孤墳寂寂無限凄涼,使她頓感悲傷,她為淡仙清理墓塜並上香拜祭。淡仙地下有知感受到她的情意,故在晚間報夢來感謝她,並告訴她有為她查過命數冊,說她也有同命之苦,果然一語成讖,翠翹後來為拯救陷於冤獄的父親而墮入風塵,坎坷一生,歷盡滄桑之後幸好到最後才有情人終成眷屬,有美滿團圓的結局,史詩故事感人,成為越南文學的經典。 

我國唐朝詩人杜牧的《清明》詩: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时节雨纷纷 

 

詩人把清明節的節令氣候和風土人情盡入詩中,後世每逢此節日大家總免不了琅琅上口地背誦著這首優美的詩篇,重溫它的意境和感情,不管老天是否有下雨,人們因思念去世的故人,心中的蒼涼也似有下雨的感覺,可見好詩感人至深是可以傳誦千古,永遠流傳在人們的心中。

 

                                                                                 2014.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