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之死

 

 

  「查理之死」最近不僅震驚了整個歐洲,也使全球各地為之觸目驚心,尤其是新聞界更認為這是對言論自由的踐踏而感到悲憤莫名,在討論這個悲劇的發生之前,我們首先要瞭解一下,為什麼「查理」要付出12條人命慘死的代價,有人簡而言之,這是一件宗教事件的悲劇,也有人說,這是思想戰爭的恐怖攻撃,但無論如何,任何暴力都是犯罪的行為,都應受到嚴厲的譴責。

    《查理週報》(Charlie Hebdo)是法國極左派的媒體,它以刊載諷諭漫畫而聞名於法國社會。其實追溯自法國大革命時期起,法國新聞界本就有諷刺報導的傳統,尤其是政治諷剌漫畫,更是散播政治訊息的重要媒介,《查理週報》顯然地繼承了這個傳統,而更加大張旗鼓。早在18世紀時代,法國媒體起初的諷刺對像多是王室,比如嘲諷王室成員的風流韻事及過份奢侈揮霍等,後來發展到專門諷諭政客、官員、警察、及一些有錢人,如銀行家、大地主……等。

    《查理週報》的前身是一份以《切腹》為名的刊物,在1960年以漫畫月刊的形式創刊,到1969年轉型為周刊,在1970 年《切腹週報》因對當時法國總統戴高樂將軍,有不敬的嘲諷而遭到封停,原編輯團隊以更名為《查理週報》再度捲土重來,秉持其毒舌風格繼續出版,其實它的發行量並不大,到1981年因虧損連連而資金短缺至停刊,期間竟長達10年之久。

    《查理週報》於1992年復刊後,不改其潑辣風格,且更為變本加厲,當然引起了眾所注目,由於其華麗耀眼的封面及煽動性的標題,使它成為巴黎街頭的報亭,及火車站書店書架上的一大特色。《查理週報》的特點就是利用喜劇圖畫欄目、卡通和漫畫等,來諷刺時政人物。它的最高發行量曾增加到14萬份之多,但近年來,因其反宗教立場而招致爭議不斷,到2011年銷售量滑落至僅5萬份左右。在201111月它又以刊出嘲諷伊斯蘭律法的漫畫作為封面,描繪1名留鬍子、包著頭巾的先知穆罕默德,說著:「不笑死就鞭打100下」。事後,《查理週報》解釋,這些漫畫不是想激怒人或煽動暴力,它只是「想博君一粲」而已。然而,對許多穆斯林來說,穆罕默德不只是先知,也是他們的道德楷模,描繪其滑稽形像,他們並不覺得好笑,甚至認為是一種侮辱及公然的霸凌。《查理週報》就在出刊當天,辦公室即遭到汽油彈攻擊。

    《查理週報》雖然曾一再遭到恐嚇,但它一貫的基調仍然是「批判諷刺」及「百無禁忌」,它搞出的笑料中,不只對伊斯蘭教派充滿蔑視的姿態,並且不乏有諸如貶低女性,以及批判非白人少數群體的陳腔濫調,它登過的一些不堪入目的漫畫中,包括有拿著滴血移民頭顱的警察、自慰的尼姑、戴避孕保險套的教宗等等。

    20129月,法國因為放映美國反伊斯蘭電影「天真穆斯林」(Innocence of Muslims)而關閉駐全球約20國的大使館時,《查理週報》並不稍為收斂,其封面以模仿電影《閃亮人生》的情節,繪畫穆罕默德坐在輪椅上四肢癱瘓,由一名東正教猶太人推著他,而內頁亦繪有赤裸的穆罕默德漫畫,引起了穆斯林教派極大的憤怒。

        當時猶太教與穆斯林組織聯合控告《查理週報》,週報有收到割喉威脅的信件,因此主編和畫家們平時都有警察貼身保護,他們在面對著如影隨形的死亡威脅,但卻一貫地強調對言論自由的信仰。主力畫家Charb(本名 Stephane Charbonnier),在接到恐嚇信函後,堅持他的畫筆是思想自由的最後武器,他公開對媒體表示「我寧願站著死,也不願意跪著活」。

        最近《查理週報》又刊載諷刺「伊斯蘭國」(ISIS)領袖巴格達迪的漫畫,終於成為引爆此次慘劇的導火線,在201517日,有3名持火箭炮及AK-47步槍槍手闖入《查理週報》進行血洗式屠殺,造成至少12人死亡,另10人左右受傷。包括週報發行人、總編輯、首席漫畫師、畫家、記者及另4名警員不幸罹難。當時週報正在進行編輯會議,有目擊者稱,聽到槍手在行凶時高呼「先知已報仇!」和「真主至上」。

    此宗屠殺事件是法國巴黎近數十年來最嚴重的恐怖攻撃,儘管死傷人數遠不及九一一事件,咸認為它直接向西方言論自由的核心價值挑戰,勢必將歐美國家與伊斯蘭世界的對立,推向緊張的高峰。

        事件發生後,法國各大城市有大批群眾聚集,在悼念遇難者的同時,更高舉「我是查理」及查理周刊封面等海報,集會遊行譴責暴力威脅新聞與捍衛言論自由的正義,更借用童書「查理在哪裡?」的意涵來公開申訴,政黨紛紛呼籲全民族團結,西方社群媒體更以各種標籤進行串聯,法國總統歐蘭德說: 這是對自由的攻擊,「我們最好的武器是團結」,「當我們團結在一起時,比敵人還強大」。

        其實,解決仇恨的方式不應是以報復或咀咒來渲洩過激情緒,彼此應心平氣和地回顧及反省結怨的前因,與付出慘痛代價的後果,不要再重蹈舊轍,互相怨懟懷恨只會讓仇恨加深,使悲劇一再地重演,這是我們所不願見到的。

 

                                                                                          2015.01.09

 

 

德州潘國鴻統籌箋注:政治話題,有時是文人喉中的一塊痰。有痰在喉是難受的,不吐不快!只要痰不帶菌,不病人,吐一吐也很健康!
我們風笛不談政治這條規律,會使我們精神上有點空虛,不完美!如果我們貼陸游的「沈園」,也貼陸游的「示兒」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