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褒與貶說到文人相輕
 
 
今年(2016)5月,多明尼加詩人農夫王貽高訪台,在一次聚面時,王詩人突然問我 :相信有文人相輕這回事嗎?我遲疑了片刻,點頭回答「有」,的確是有的,古今文壇此現象不止 少數。王詩人對我的答案顯然是認同的。
 
三國時代曹魏開國之君曹丕,曾在他的《典論·論文》中說:「文人相輕,自古而然」,指出:文人之所以相輕是因為“夫人善於自見,而文非一體;鮮能備善,是以各以所長,相輕所短……斯不自見之患也。
 
顯然,曹丕認為讀書人到了某一層次,自然會構成自己的一套想法和 觀點,於是就會產生自以為是的立場,當別人的觀點與自己不合或有牴觸時,自然就 會認為對方錯了,而自己的體悟才是正確的,因此就會有這種互相看 不起對方的狀況,更為甚者即以言詞貶損之。
 
在古時代,讀書可作為通往士途之不二途徑,故讀書人大多恃才傲物 ,凡與己見不合者,即極力抨擊之,有時甚至用極不尊重對方的言詞 來侮辱對方。但是現今社會,讀書人已經十分普遍,知識發達,而且 重視多元化,瞭解尊重不同意見可促使進步,因而輕視對方或貶損他 人已是不合時流了。
 
從「貶損」我們想到其反義詞「褒揚」,因為我們的社會上,也確有 些人是看不得人家褒揚的,即使褒揚者與受褒者都與之無關,惟就是 打從心底不能接受,看不過去,覺得褒揚過於肉麻,吹捧則涉馬屁。 說實在話,我對於這種心態實在是很難以理解的,因為從善意的角去看,讚美有什麼不好呢? 讚美是一首美麗的謳歌,它沒有損及他人,讚美是有助於「善性循環 」的。其實每個人都需要讚美和鼓勵,可從美好的詞語中去學習,往 好的方向前進。人與人之間,互相欣賞、彼此鼓勵是正面的,它有助 於交流和學習,營造祥和喜樂的氛圍,促進社會和諧和進步。例如 :老師若對學生動輒以惡言惡語批評,學生是很難有進步,反之不吝於 加以讚美,指出其優點,學生則會朝好的一面去發展而且進步神速, 甚至或可從此改變他的一生。
 
其實古時,文人亦有「相親」的例子,且多不勝數,如: 韓愈盛讚李白、杜甫:「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蘇洵稱讚韓愈文章:「如長江大河,渾浩流轉」,大文豪蘇軾稱韓愈「文起八代之衰」等 等……。現代人雖不能與古人相媲美,但就形容詞而言,「光焰萬丈」與「 長江大河」是否會讓人覺得過當了呢?
 
    由此可見,一字之褒,榮於華袞;一字之貶,嚴於斧銊因此,褒揚並不是不良的風氣,反之是值得鼓勵和推崇的,我們應不吝於讚美、褒揚,而不同意淪於酸腐的 「相輕」,即使讚美有時或是言過其實,但又有何不可呢? 君不見古人形容女子「閉月羞花,沉魚落雁」? 形容男子「玉樹臨風,才高八斗」?如果真要計較,不知有多少形容 詞要從此消失?多少文人進了地獄也不得超生了? 且以平常心去看待別人的褒或貶吧!我們不必將褒貶之詞自以為是, 也不要去計較別人是否褒揚過當?太多或是太少了?因為這是一件很 無聊的事。
 
                                                                                   2016.6.15
                
德國 邱秀玉來鴻 : 拜讀黃寶芝這篇文章,對「褒」與「貶」的觀點透析分明,

並引證古 今文豪的詞語,實是難得。只要以平常心待之,自不受其擾,泰然處

之,謝謝分享!敬佩!

 
●美國 洛杉磯 樸魯來鴻 : 謝謝傳來佳篇分享,「善性循環」何樂而不為。但我看

到有位仁兄更 甚專在他人文章,吹毛求疵,斷章取義,去批評,真不可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