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合編的

中華語文大辭典面世了

 

  民國105年(2016)5月19日是馬英九總統卸任離開總統府的一天,他在卸任前完成推動了一項兩岸文化的重大工程,這就是由數百位兩岸學者專家花了六年時間合力編纂的《中華語文大辭典》 終於面世了,不但有台灣版,也發行大陸版。馬總統在新書發表會上希望漢字正簡體的問題從此走入歷史。 

    《中華語文大辭典》的編纂是緣自馬總統在民國97年(2008)第一次競選總統時的文化白皮書,上任後他透過中華文化總會邀集兩岸數百位學者專家,台灣方面由教育部國語會主委李鍌教授組成了編輯團隊,與大陸中國辭書學會合作,自2010年起合力啟動了此項繁雜的編纂工作,經過六年來孜孜不倦的努力,終於完成蒐錄了兩岸常用字13,004字、複音詞和固定短語88,728條,共101,739條字詞。內容以收釋現代漢語為主,包含兩岸具當代性、差異性的詞語,反映兩岸用法異同,方便兩岸交流和一般民眾使用,並可提供給外國人學習漢語。

   《中華語文大辭典》的內容,是以描寫性、通用性、實用性為主,並客觀地描寫所收字頭、詞目的讀音、意義和用法,以幫助讀者正確了解和運用現代漢語。在收詞上,這部辭典以收錄兩岸通行的常用字、詞和固定短語為主,酌收兩岸所用漢字的字形、讀音和詞義不同的詞目,採「求同存異、異中求通」方式,務使兩岸的文化語言交流暢通而無障礙。

  兩岸隔海分治超越大半個世紀,因政治因素而產生的隔閡繁多而複雜,人民生活習慣、社會和經濟制度都不一樣,在文化方面,最顯著的乃是兩岸人民所用字體及詞語之差異,其實歸根起來,這並非單純的文字或語言的問題,主要是在於兩岸的社會文化認知各有所不同所致,因此透過辭典加以注釋,可以幫助解決其中的一部分問題,至於有些涉及意識上微妙的差異點,尤其是價值觀的判斷部分,依然得靠兩岸人民逐步增加接觸,作更深層的了解,才能有所體會。

  編纂《中華語文大辭典》的意義,除了初步統合了兩岸的文字文化,也有更深一層的兩岸政治謀和的含義,推動擱置爭議,求同存異,互惠對等,共創未來的前景邁進。我的主張是為因應使用者的需要,應繁時則繁,應簡時則簡,不是一概而論,要選定用簡化字還是正體字,而是要以包容、併用的方式,逐步達致兩岸文字及詞語的統一。

  馬英九總統強調,他努力推動編纂《中華語文大辭典》,是完全沒有任何政治的考量,完全是站在文化的本位去著想,炎黃子孫不能忘記祖先流傳下來的漢字,現在有了這本辭典,把正體字與簡化字並列,用最開放的辦法,讓民眾自己去學習,就像美國人跟英國人在英文的使用上就些差異,而葡萄牙人與巴西人用的葡萄牙文也不太一樣。

   《中華語文大辭典》的面世,它不單是馬總統的政績之一,也是兩岸炎黃子孫邁向文化統一的光榮里程碑。

                                             2016.5.18        

 

多倫多黃啟樟箋注:非常有意義的工作!對中華文化貢獻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