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
江
訪
古 尋
幽
之
旅 系列之二
黃鶴樓展翅欲騰飛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這首大唐著名詩人崔顥的名作,相信大多數人都可朗朗上口,可能沒有來過黃鶴樓,但從詩中的辭句就可領略到它優美的意境。
據說詩仙李白在崔顥之後也來到黃鶴樓,他望著江水如畫的美景,也想寫一首題黃鶴樓的詩,但想來想去,總是跳不出崔顥詩的意境,於是擲筆嘆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崔顥這首《黃鶴樓》詩,經李白如此一提,更是膾炙人口。宋儒嚴羽在《滄浪詩話》中就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清儒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中也力讚《黃鶴樓》詩為:「意得象先,神出語外,縱筆寫去,遠擅千古之奇。」。由此可見
,歷代文壇對崔顥這首名作評價甚高,而成為唐詩的經典,流傳千古,後人只要提到黃鶴樓總是會想起這首詩來。
李白一直為此耿耿於懷,後來他用崔顥詩的韻律寫下了一首《登金陵鳳凰台》:
「鳳凰台上鳳凰遊,鳳去台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及後,他又在《送孟浩然之廣陵》詩中忍不住想起了黃鶴樓: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李白覺得寫黃鶴樓在意境上總是比不上崔顥,其實後人將李、崔兩詩仔細分析,認為李白的詩在對仗工整而言是比崔顥略勝一籌的,李白實在不必太介意崔顥的黃鶴樓詩比他佔了先鋒。古時詩人墨客之間的風趣雅事,在悠悠千古也留下了一段文壇佳話。
黃鶴樓自古以來有「天下江山第一樓」的美譽,相傳是始建於三國時代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為吳王孫權所建;但亦有說是三國時代蜀漢名政治家、軍事家費禕,在此登仙乘黃鶴而去,故稱黃鶴樓;然而,黃鶴樓內有巨大陶瓷畫繪故事,描述當初有仙翁為酬謝酒肆老闆的千杯之恩,在牆上畫仙鶴,會起舞娛賓,酒店從此生意興隆,後來仙翁再度翩然而至,騎上黃鶴飛上雲天,老闆為紀念仙翁,在原處築地起樓,取名「黃鶴樓」
。事關年代久遠,傳說與故事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也無據可考,只增添了人們的思古幽情。
黃鶴樓在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已頗具規模,但因歷朝歷代兵燹戰事頻繁,黃鶴樓屢建屢廢,僅明、清兩代就被毀了七次,重建和維修了十次,但廢了總是重建,因有「國運昌則樓運盛」之說。現在眼前之黃鶴樓是在1981年武漢地方政府根據歷史資料重建的。清朝最後一次在黃鵠磯上重建的黃鶴樓建於同治七年(1868年),毀於光緒十年(1884年),被毀後唯一遺留下來的只有一個銅鑄樓頂,又因1957年地方為建長江大橋武昌引橋時,佔用了它的原來舊址,黃鶴樓只好遷上蛇山,故現在聳立在長江江畔、蛇山之巔的黃鶴樓已非原址原樓。
由於從小吟誦到幾首有關名樓的詩篇,故黃鶴樓一直是我夢寐以求想來的地方,2017/10/06日我和外子搭乘地鐵來到了這座擁有歷史名氣的宏偉樓宇,看到它仿如展翅欲騰飛的卓越風姿,甚為之傾倒。它樓高五層,高度約有五十多公尺,建築面積超過三千平方公尺,有葫蘆形寶頂,由數十根紅色圓柱作為主樓的支撐,整幢樓宇皆採用金黃色琉璃瓦覆蓋,頂上有「楚天極目」四個大字的匾額,其平面設計為折角十字,四面套八邊形
,謂之“四面八方”,主樓一共有六十個高高翹起的屋角,其形有如黃鶴凌空舒展的感覺
,氣勢看來十分雄渾穩健、絢麗多姿。我們依循觀光指引路線,登上樓宇的最高處,極目遠眺武漢三鎮的旖旎風光,並俯瞰長江磅礴的滔滔江水,心中甚為舒暢,此時此際我雖有心想附庸風雅,但卻無意效仿古人搔首吟詩,只是想藉著幾首優美古詩,抒發心中悠悠思古幽情,並領略其詩情與畫意。
眼前的景色讓我們體會到李白的「孤帆遠影碧山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之感慨,其實除了李白和崔顥之外,古時候還有很多詩人都有寫黃鶴樓,最膾炙人口的是盛唐詩人王維寫:「城下滄浪水,江邊黃鶴樓。朱闌將粉堞,江水映悠悠。」,王維的詩相當優美
,他不愧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稱譽。
另一位唐代詩人孟浩然也寫了:
「昔登江上黃鶴樓,遙愛江中鸚鵡洲。洲勢逶迤繞碧流,鴛鴦鸂鶒滿灘頭。
灘頭日落沙磧長,金沙熠熠動飆光。舟人牽錦纜,浣女結羅裳。
月明全見蘆花白,風起遙聞杜若香。君行采采莫相忘。」
宋之問寫:「漢廣不分天,舟行杳若仙。清江度暖日,黃鶴弄晴煙。」
賈島也寫:
「高檻危檐勢若飛,孤雲野水共依依。青山萬古長如舊,黃鶴何年去不歸?
岸映西州城半出,煙生南浦樹將微。定知羽客無因見,空使含情對落暉!」
顧況寫:「故人西去黃鵠樓,西江之水上天流,黃鵠杳杳江悠悠。
黃鵠徘徊故人別,離壺酒盡清絲絕。綠嶼沒餘煙,白沙連曉月。」
從這些眾多描述黃鶴樓的優美經典詩篇佳句中,使我們領會到詩人們對名樓美景的由衷讚嘆及其幽幽惜別的情懷,黃鶴樓的確不愧是一處風景與人文並重的名勝景點,它不但有美麗的山川景貎,還有詩人墨客、文人雅士留下的美麗詩篇和傳奇的民間故事,流傳千古而歷久不衰。
2017.1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