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京都、大阪、奈良行》之五

金碧輝煌的「金閣寺」

     

「金閣寺」是我們此次京都行規劃為必訪的行程之一,其實金閣寺的正名是「鹿苑寺」,此命名乃起源於日本室町時代幕府將軍「足利義滿」禪修之法名。它位於京都市的北區,建於1397年,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它是一座佛教禪宗「臨濟宗」相國寺派的古剎,因為其核心建築「舍利殿」的外牆全部都貼上金箔,顯得金碧輝煌,故又稱為「金閣寺」。它與銀閣寺的「銀閣」,及西本願寺的「飛雲閣」,合稱為「京之三閣」,自古以來即享負盛名。金閣寺不但是京都的知名觀光旅遊景點,也被日本政府指定為國寶級名勝,1994年以京都古都文化財的一部份,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歷史建築。

 

我們來到金閣寺真有大開眼界的感覺,被它整幢金光閃閃、古色古香的建築所震撼。其主建築「舍利殿」是一座面臨「鏡湖池」畔的三層樓閣建築,寺頂是寶塔狀的結構,頂端有一隻非常精緻並象徵著吉慶呈祥、展翅騰飛的金鳳凰,整座樓宇其實並不大,但看來既優雅又是耀眼,遊客只能隔著「鏡池湖」遠觀其外貎,不能近臨其寺內,最接近觀看的地方是側邊及後面的庭園,隱約間可看到其內部的設施。

 

舍利殿的每層建築方式是不一樣的,各有不同時代及不同的風格,據說第一層是採用平安時代的貴族風格,第二層是以武士精神的建築風格,第三層則是中國大唐的禪宗佛殿式風格,此三種迥然不同的建築風格,看來卻揉和融合得很有協調感,並與其周遭的庭園林木設計配襯得非常完美、契合,這就是金閣寺自古以來備受重視及受到推崇的主要原因,它的確不愧是受到極度保護的日本國寶級建築,其神秘感留下給人們一道十分深奧並值得探究的課題。

 

原來金閣寺原址乃鎌倉時代日本內閣總理大臣「西園寺家」的宅邸,曾經風光榮華於一時,也曾因「西園寺家」失勢並家道中落而衰敗,甚至傾圮敗倒,後來幕府將軍「足利義滿」以其領地,向西園寺家交換取得這個山莊,重新大興土木改建,將「舍利殿」修築得金碧輝煌,作為其禪修的場所。但是後來在「應仁之亂」中,此寺大部分建築物亦難逃厄運,都遭到戰火所毀,好在主建物「舍利殿」當時得倖免,使它成為日本北山文化唯一的建築遺址。

 

可惜的是,在昭和25年(公元1950年),金閣寺舍利殿曾發生一件祝融之災,一名精神失常的見習僧人在寺內放火自焚,使殿內供奉的經書、足利義滿的木像、觀音菩薩像等均付諸一炬,建築內部亦遭到損毀,據說僅剩第三層中國大唐禪宗風格的「究竟頂」的匾額和屋頂的金鳯凰得以倖存下來,此事件當時震驚了全日本。

 

後來,日本名作家「三島由紀夫」的同名小說《金閣寺》,與另一位日本作家「水上勉」的《五番町夕霧樓》都是以金閣寺放火事件為背景題材寫成的故事。而三島由紀夫在其小說《金閣寺》中,對肇事的狂僧有詳細的描述,包括其成長過程、經歷、犯罪心態、及緃火自焚的過程,以事實加上想象的手法寫出,發表後立即震動了日本文壇,旋即被翻譯成多國文字,亦在全球文壇造成轟動,小說不但暢銷各地,三島由紀夫並因而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他一生曾三度入圍諾獎候選人名單),但他終究並沒有得獎,後來因過度憂鬱以剖腹方式結束其只有四十五歲的年輕生命,故有人說諾貝爾獎殺了這位才華橫溢的日本文學家。

 

金閣寺舍利殿於火劫的五年之後,即昭和30年(公元1955年),獲依照原樣貎重新修復,又在昭和62年(公元1987年),舍利殿外的金箔裝飾又全面換新,於是金閣寺遂恢復了它原來的光彩,以金碧輝煌、浴火重生之姿呈現在大家的眼前,尤其每當天氣晴朗,湖面的水上倒映著「顛倒金閣」的景象時,大家公認這是金閣寺最美的攝影鏡頭了。

 

    金閣寺的戶外庭園是以「鏡池湖」為中心,全園遍佈異花奇石,最有名的是綠栽「陸舟之松」,據說這棵名松是當年足利義滿將軍親手種植的,已有600多年樹齡,它被修剪成帆船狀,船桅向西,意為西方極樂,故此座庭園被形容為存在世間的極樂淨土。此外,庭園內並有許多風格別緻的建築和日式造景,如白蛇塚,夕佳亭,不動堂……等,使這兒成為室町時代建築風格的最具代表性的名園,我們在這個占地約九萬三千平方公尺的庭園瀏覽良久覺不虛此行了

2018.5.22

 

 

 

 

 

 

https://ssl.gstatic.com/ui/v1/icons/mail/images/cleardot.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