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 金 庸

 

我與金庸素不相識,最近他辭世後,在網上看到很多人紛紛撰文、寫詩來悼念他,大家對這位武俠小說泰斗,有無限的敬仰與懷念。我年輕時亦是他小說的忠實讀者,想當年他的小說在香港報章每日分段連載刊出時,堤岸的華文報紙派有專人立即剪報以急件寄到

,各報都競相刊出最新內容以贏得銷售頭彩。當年我在報社編副刊和小說版,但金庸的武俠小說是特別處理的,並不排入小說版內,而是以專欄的形式刊登在新聞版,一則可搶時效(因為新聞版是當天編排,而小說版和副刊都是提前三日先編先印),二來在新聞版上比較顯目可吸引到讀者。

 

    金庸本名查良鏞,從1955年起至1972年的十七年間,他一共寫了十五部膾炙人口的武俠小說,或許有些人不喜歡他的作品,但卻不能否定他的成就。數十年來,金庸的粉絲涵蓋全球華人社會,而且大多數讀者並非一般市井泛泛之輩,著名紅學家(紅樓夢學術研究)馮其庸曾評價了金庸小說的社會內容和文學成就,認為研究金庸小說可稱為金學,由此可見一斑。

 

有人說:沒有真正看過武俠小說的人才會罵武俠小說,而真正有看過金庸武俠小說的人,更是罵不出口的。因為金庸在他的武俠小說中把武功文學化及詩意化,也把心理學、哲學和歷史融匯到小說的故事情節中,他常把中國古典詩詞、典故融入到武功中去,例如「唐詩劍法」、「玉女心經」…等,武功中帶有豐富的文學色彩。而「降龍十八掌」、「黯然銷魂掌」…等,則具有濃厚的人物個性特色,可以說他運用了心理和哲理,把武功個性化,當小說人物被賦予一門獨門武功時,這也是他對該人物個性描寫的一部分。最難得的是,他所塑造的人物及故事情節,能提供無窮的感悟空間,讓讀者反覆一看再看時

,會有新的發現和不同的感受。

 

金庸的每部武俠小說都具有其歷史性,內容隱含著當代的背景,讀者可從其故事情節及人物描述中看出端倪。在他的十五部作品中,我比較喜歡的是《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飛狐外傳》、和《笑傲江湖》等,其中尤以《神鵰俠侶》和《倚天屠龍記》較為經典,猶記當年每日追看連載的心情,如今作者已駕鶴西歸、哲人其萎,心頭不禁為之慽慽然。

 

                              2018.11.2

 

 

https://ssl.gstatic.com/ui/v1/icons/mail/images/cleardot.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