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許慶勝推薦(中國著名文評家)

 

有滋有味的隨筆小品

——讀台灣女作家黃寶芝女士的《善性循環》

 

 

“2010年夏天突然生了一場大病,病後退休在家休養,百無聊賴無所事事下竟得了輕度的憂郁,先生鼓勵我重新拾筆寫作,將所見所聞記錄下來,一則可打發時間增加情趣,二則也可留下些雪泥鴻爪以作紀念,以前在報社我寫作全是為了工作需要,想不到退休後寫作卻是為了自己。兩年多以來,我寫了數百篇隨筆小品,投稿國內外報章雜志和網站……”(見《善性循環》67頁,美商EHGBooks微出版公司,2015年版權美國登記,2015EHGBooks第一版)。這就決定了黃寶芝女士寫作隨筆小品的自由性特徵,沒有外力強制,根本目的是愉悅自己的身心,充實生活,字字句句彰顯出了程度不一的特有靈性。

 

隨筆小品作為一種文體品種,準確的身份應為指文藝性的議論文,與一般直來直去的議論文相較最大區別在於,它是文藝與議論文結合雜交的產物,主要特點為隨看隨記、隨想隨記,形象說理,而不是概念推演的抽象說理,與世界上的許多成功雜交物一樣,其藝術品格與特徵現在已是相當成熟、完備而獨立了。就我國來說,其原始源頭當首先推至先秦諸子百家著作中那些敘述兼議論的“雜說”,如莊子的《逍遙遊》《秋水》,孟子的《齊人》,荀子的《勸學》,韓非的《說難》等,用寓言、比喻的方式闡明事理,既有邏輯的說服力,更有形象的感染力,其實就是“物”特殊“關係”的積極“引進”、“秩序”的重新調整,更是積極的刻意擺佈,可以說具備了現在成熟隨筆小品的某些基本特徵。這種“雜說”到了唐宋繼續大量湧現了許多優秀的篇章,如柳宗元的《三戒》《捕蛇者說》,韓愈的《原毀》《師說》《馬說》,既有個人的鬱結牢騷,更有對社會弊病的尖銳批評,或寓理於事,或因事生理,正是我國古代承前啟後的隨筆小品。宋代周敦頤的《愛蓮說》、王安石的《傷仲永》、蘇軾的《日喻》等,即物明理,“言必中當世之過”,短小精巧,隨筆小品創作又達到了新的高度。此後的元、明、清等幾代均有隨筆小品佳作。影響更加壯大而且涉及到了隨筆、小品文等文體討論話題的當是“五四”運動前後。由於鬥爭的需要,《新青年》《嚮導》《政治週報》等紛紛開闢小品專欄,其中最成功、最突出的當是魯迅先生。但當時在文體名稱使用上,尚不統一,魯迅就同時並用雜文、小品文、雜感等名稱,而所指的往往是同一作品,就像一個人既有大名,也有小名,還有別名、筆名等,管理起來是很混亂的,也不方便,所以現在在公安局上的戶口就只有一個名!就是為了管理的方便。唐弢為小品文下定義,說“就是一般人所渾稱的雜文”(唐弢:《小品文拉雜談》),可見小品文就是雜文的一種。二者如何區分?為此魯迅先生後來又專門界定了一下:“講小道理,或沒道理,而又不是長篇的,才可謂之小品。”(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可見二者最能區分開的唯一標準就是字數的多少,但多少字謂之小品?這又是一個難以廓清的困惑!我覺得黃寶芝女士的實踐具有借鑒意義,他歸到小品文內的作品幾百字,至多一兩千字,這種歸類看來是比較合理與科學的。有一段時間報刊編輯曾闢出“雜感”欄目,所指的就是隨筆小品之類,但因太籠統、隨意,很不具備科學性,作為一種文體名稱存在的確沒有資格,所以極少被人採用。而“小品文”的名稱仍然存在,說明它是有資格存在的,正應了黑格爾的話:“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這需要時間來評判、來做決定,科學的就留下,不科學的一定被淘汰,這些只能靠社會約定俗成實現,就像女人的“三寸金蓮”現在不復存在一個道理。

 

“隨筆小品只是提供讀者閑餘閱讀以增長見聞,並非嚴謹的做學問,隨筆作品即是看到什麼就寫什麼,想到什麼就寫什麼,我們不必太嚴肅看待及要求隨筆作品,其實看隨筆作品要求的是作者文筆流暢,言之有物,主題正確,並感動人心,如果把它當是在做研究報告來寫來讀的話,那麼隨筆作品就會變得枯燥無味了。”(見《善性循環》序言 ,黃寶芝文)。深入閱讀整部《善性循環》,其行文特徵基本上實踐了上段黃寶芝女士的“看到什麼就寫什麼,想到什麼就寫什麼”“文筆流暢,言之有物,主題正確,並感動人心”的美學主張,這就是令人敬佩的文學獨到見解。有些作家只是盲目地寫,興趣愛好使然,寫了不計其數,但是對於自己寫得怎麼樣?達到了什麼程度?有沒有創造?有時自己也拿不定主意,還要去問別人,對文學沒有積極的哲學反思,未形成自己的文學獨到理論見解,這就是不成熟的表現;這樣的寫作方式的確是令人擔憂的,屬於亂闖一氣!看看《善性循環》,從《竹子之貢獻》《木棉與我》《觀看流星》到《小米捉蟑螂》等,都是生存細節的刻意截取、留存與藝術還原,就一般人看沒有什麼值得寫的物件,黃女士都能深層挖掘,特殊的審美意蘊就呈現出來了,的確感到“有滋有味”,具有相當的閱讀誘惑力!什麼是文學?什麼是文章?克乃夫•貝爾說:“就是有意味的形式”,要有滋味。“善性”是文學與文學家作家的根本,書香書香,一個“香”字就哲學蓋定了古往今來寫作的崇高性。《善性循環》湧動著“善”意,16頁《從悲痛中找回重生的路》作為旁觀者黃女士能對馬航兩起空難的遇難者家屬施以積極的心靈撫慰,就可見黃女士的大善,與“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自私自利者的確不是一個人生概念!為了撫慰遇難者家屬的心靈痛苦,黃女士就像醫生一般地提出了“一、要幫助他們學習坦然面對事實”“二、引導他們不必埋在責怪自己的深淵裡”“三、輔導他們要適當宣泄情緒”“四、提醒他們應注意保持身體健康”“五、鼓勵他們積極回歸正常的生活”“六、鼓勵他們參加團體活動、大家分享經驗、進而學習互相幫助難友”(可參見《善性循環》16——17頁,美商EHGBooks微出版公司,2015年版權美國登記,2015EHGBooks第一版)等等六項可行的參考方案,她的善的境界的確不一般!

 

另外,此書的知識性價值也是相當豐饒的,對於充滿知識獲得慾望與好奇的讀者更有獨到的特殊沉迷效果。如:“日月潭又稱明潭是台灣的「天池」……以光華島為界劃分潭面的南北,北半部形如日輪,南半部形似月鉤,這是取名「日月潭」的由來”,然後深層挖掘日月潭發現的傳說:“據說是與一只神鹿有關,相傳高山族人出獵時,發現一只體型巨大的白鹿出現眼前向西北方向飛奔而去,於是高山族人尾隨追蹤,追了三天三夜,白鹿在高山森林中失去蹤影,族人在山中搜尋了三天三夜,到第四天,他們穿越過一片蒼翠濃郁山林,眼前突然一片豁然開朗,只見四周千峰萬嶺及翠綠林木層層圍擁之中,有一池澄清湛藍的湖水,在晴日下閃耀著與天色媲美的光芒,此處不但風景秀麗而且土地沃腴,從此高山族人世代聚居於這個美麗的世外桃源中,這就是日月潭「逐鹿傳奇」的故事。”(引同上10頁),但還沒有完,繼之黃女士又繼續挖掘關於日月潭的歷史文化記載,引用了清代詩人曾作霖遊日月潭的詩句、陳書的日月潭詩句、國畫名家李碩卿的日月潭詩句等等,此文不長,但足以可以作為遊觀日月潭的導遊詞了,對於遙遠我們的未去,具有極大的好奇彌補效果。還比如《中元(盂蘭)說故事》關於“中元節”來歷她有意記錄的兩個版本:佛家的來自“目蓮救母”,“據說佛祖釋迦牟尼有一名弟子目蓮尊者,非常孝順,他學佛而練就通天法眼之後,看到自己已逝世的母親在地獄裡受苦受難,身體倒懸著,而所有食物一到嘴裡都變成火焰,……於是奮身欲去破地獄,拯救母親,後來,佛祖著目蓮在農歷七月十五日這天誠心頌念「盂蘭經」,因為「盂蘭」梵語「Ulambana」,意即「救倒懸」的意思,……目蓮終於不但拯救出陷在地獄的母親,早日投胎再為人世,同時還一並普渡了別人的父母,也讓他們脫離苦海……”。道教的中元節來歷是:“專管死後亡魂的「地下判官」在這天持著人鬼登錄薄,檢閱善惡,因此,四方神佛及各地下亡魂都齊集起來,道士則設祭壇、供奉花果、頌讀經文,作法事,期望地宮網開一面,赦免亡魂生前的罪孽,也有普渡眾生之含義。”(引同上55頁)。同時還記錄民間在這一天“燒街衣”,道教的“散花解結”以及台灣的放水燈,和搶孤活動等民俗書寫,的確是“使中元節的宗教氣氛中有著另一層更深的意義”的豐富效用。我寫這篇評論時,恰巧就是今年中元節當天,關於中元節的來歷我還不是很清楚,讀了這一篇隨筆小品,豁然開朗,真是天降的幸運!還有端午說苦楝樹關於明太祖朱元璋的逸史,“重陽節”“老人節”來源於“桓景”的傳說,重陽“登高、插茱萸、賞菊、嘗糕點”的深層原由,還附有白居易、王維以及李清照的重陽詩句以及美國、加拿大、法國、日本、韓國、智利、希臘、伊朗、比利時、俄羅斯等等國家“老人節”的不同日期等等,顯得完整而厚重,的確是需要費相當的一番功夫的,她的隨筆小品的確不小,是存在著一個大世界的。

 

最後,從《善性循環》這部著作中我們還看到,黃寶芝女士積極參加世界華文文學學會、世界華文作家協會在世界各地舉辦的盛大活動,乘飛機赴美國、泰國、馬來西亞以及中國大陸的廣州、廈門等地出席會議,其影響是世界性的,那麼《善性循環》就具有更大的世界華文文學資料價值了,值得進一步參考閱讀。

 

2015年8月28日 中元節寫於

山東省萊蕪市政協《江北詩詞》編輯部 萊蕪市文藝評論家協會

 

@@@@@@@@@@@@@@@@@@@@@@@@@@@@@@@@@@@@@

 

 

 

作者簡介:

許慶勝,曾用筆名:良森、綠色田野、京木、接良木、靈森、柯先、燦森、柯用、星語等,男,大學本科畢業,現任山東省萊蕪市政協《江北詩詞》編輯部編輯,萊蕪市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萊蕪市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刊《文藝與批評》執行主編。

祖籍:山東省萊蕪市萊城區羊里許家窪村。

社會兼職: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山東省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北京華語紅色詩歌促進會副會長、山東省青年詩人協會理事,北京中國城市詩歌藝術研究所副所長,北京《中華文藝家》文藝理論編審、特約理論家,北京《新國風》文學雜誌副主編,北京《中華國魂》叢書主編,萊蕪市作家協會理事,萊蕪市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萊蕪市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刊《文藝與批評》執行主編。

主要著有:長篇小說《山東好小子》(此書四次印刷,印數百萬冊,在金點子信息港“文學視野”、萊蕪在線“文學百花園”、萊蕪新聞網“文學原創”等網站爭議激烈,參與人數數百萬計)、《擦乾苦痛的淚水》、《未立的長子》、《我與兩個女人王菲和鞏俐的故事》、《痛飲北京》、《窸窸窣窣》等六部。

中篇小說:《愛上市委書記的女兒》、《有沒有快感你最清楚》、《山野夫子》、《冬天的屠殺》、《靈魂的顏色》、《天仙配續》、《怨源》、《魔幻假日》等八部。

短篇小說:《想你的苦淚流一生》、《夜半哭聲》、《陰雨天》、《黑霧》、《同事》、《孤野憑弔》、《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續》、《曲老板》、《彙河邊上的鄉人們》、《有心計的郭主任》、《黑色轎車》等數百篇,其中《黑色轎車》榮獲全國“廣西桂林漓江筆會”小說創作二等獎。

詩集:《貧窮的陽光》系列:《滲血的裂痕》、《透明的暖雨》等三部,長詩《新女神》、《委屈的淚眼》、《倔強的淚眼》、《愛霧》之一、之二、之三等。

劇本:《嘹亮的田野》、《東風新曲》等。小品:《給你想個辦法》、《虎兔之爭》等。相聲:《要求平反》、《虎兔爭年》等。

文學評論集:《苗得雨詩文賞藝》(三十多萬字)、《蔡氏四兄妹詩歌研究》、《陳欽成詩人詩歌研究》、《散文小說化的浪漫騎者——北方曉歌散文欣賞與研究》、《游刃於宏闊的智慧深處》等。現正在進行《峭岩研究》、《新國風詩人作品探微》(賀敬之先生題寫了書名)、《詩壇胡松夏現象解剖》、《戈纓詩歌評論》等學術著作的文本形成、前期寫作。

研究文集《蔡氏四兄妹詩歌研究》2013.8.31獲首屆國風文學獎並在北京頒獎,2013.9.7的《光明日報》(本報記者夏慶松)、2013.9.9的《中國文化報》(本報記者黨雲峰)、12月的《山東作家》、2013.9.6的上海《文學報》、2013.9.16的《魯中晨刊》(通訊員張悅華)等報刊對此次頒獎進行了跟蹤報道(網上可以查到)。2014.12.20詩作《航向直指長治久安》獲“華語紅色詩歌傑出獎”並在北京頒獎,中國作家協會機關報《文藝報》2015.1.14第二版(記者熊元義)、《人民日報海外版》2015.1.6第七版(記者 楊鷗)、2015.1.1上海《文學報》第八版(記者 李凌俊)、2014.12.31《作家報》第一版(記者張戈)等報刊進行了跟蹤報道。

並在美國《遠東時報》、《新大陸》、《亞省時報》、《常青藤》、越南《越南華文文學》、《文藝報》、《中國建材報》、《大眾日報》、《聯合日報》、《山東文學》、《山東作家》、《遼寧作家》、《讀書人報》、《黃河詩報》、《企業文化》、《老年作家》、《滿族文學》、《大森林文學》、《當代小說》、《網絡作品》、《稻香湖》、《新國風》、《華美詩神》等省級以上報刊發表小說、詩歌、散文、文學評論及信息數百篇,總計300萬字,原外交部李肇星部長親自簽名寄贈《肇星詩百首》,美國《遠東時報》發表他的評論文章時的編者按中稱其為“大陸著名學者”,著名詩人、蜚聲海內外的《十五的月亮》詞作者、將軍作家石祥先生在多種場合誇讚許慶勝讀書多、是少有的青年文藝評論家,給清華大學文學院解志熙教授《摩登與現代——中國現代文學的實存分析》做的學術論文《實證、敏銳與責任並備齊趨的學術情懷——讀清華大學解志熙教授的〈摩登與現代——中國現代文學的實存分析〉》獲得北京“菁菁頂”杯金獎,原濟南市作協主席、名譽主席已故著名詩人塞風(李根紅)稱其為“詩壇的幕後英雄”,其小傳事跡已入《中國名人大辭典》、《中外名人大辭典》、《世界人物辭海》、《中華百年傑出人物》等四十多部大辭典中。2014.9.15文學評論集《蔡氏四兄妹詩歌研究》獲萊蕪市委、市政府頒發的“萊蕪文藝獎”文藝理論研究一等獎,2014.5.20獲萊蕪市委宣傳部、萊蕪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萊蕪市文聯聯合頒發的“第二屆萊蕪市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