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國情緣

         

抵達台北第二天,兒子陪著我夫婦倆去探望居住在宜蘭縣的表妹。她出嫁已三年,有了一名活潑可愛的女兒,夫家正經營批發零售的古早味枝仔冰和冰品。房子離市區較遠,環境幽靜,空氣清新。我和表妹夫在越曾數度見面交談,可惜他擺了烏龍,以為我們前一天到來,請錯假而見不著,是他囑其弟開車到車站接我們。表妹翁姑慈祥敦厚,熱情好客,款待我們一個可口的午餐,菜餚皆取自倆老園內飼養和種植的。我們相談甚洽,倆老本想留我們住數日,因其宅房間多的是,平時偶有租客。可惜路途不便,坐客運往返台北近半日,我婉拒了。看見表妹一家生活樂也融融,我也深為她高興。

 

         從台東通往高雄近三小時的火車上,打開日前台北寶芝姐贈送由她撰寫的『善性循環』第二輯,裡面有篇提及越南新娘在台各種遭遇的隨筆:「越南新娘的“離”情」,細讀後使我感觸良多。

 

平日讀報觀熒屏,略知她們的境況。我認識不少嫁去台灣的親友,幸運的是她們的日子大多過得蠻好。其中有位嫁到台南數年,生活安定後的越南華人新娘,在一次和丈夫返國探親順道把為摯友物色的對象帶回越相親。喜事成功不久卻因覺得彼此難以適應而離婚,後其友在台再嫁,終得如意郎君。

 

親戚多年前嫁到高雄,現已有兩名女兒,和婆婆一起住在挺寬敞的房子。丈夫乃計程車司機,她則在工廠上班。在高雄他們家作客的兩天巧逢週末,由其丈夫駕車,兩人陪著我夫婦四處遊玩。沿途,她不時介紹某飯館、鋪子是由越南新娘開辦的。從其口中,我又瞭解她們在台的一些情狀。其中有家暴,也不乏婚變,但還是能逐漸適應、融入當地社會居多;若懂普通話類似其場合,在感情溝通方面,當然更為容易。

 

在台期間,我觀賞過似特為越南勞工和配偶學習中文,也備有為當地人學習越語而設的電視教學節目。內分別有關於烹飪、日常會話、職場用語、瞭解兩地文化和生活習慣等的主題。

 

記得在駐胡志明市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等待拿簽證時,內子和一位廿多歲的南部西區女子攀談。滿臉歡欣,她告知斯此是到台北和丈夫團聚,還說將會繼續努力學習普通話和台語。

 

飛機上,我接觸到不少越南京族新娘,有的操著頗流利的普通話和台語和子女說話;也遇上一些隨妻兒回越、返國的台灣人。回程中,鄰座的台商問我越語易學懂嗎?我答不難,只要諳習29個字母和拼音。原來他乃憑歌練唱而學的,還當場來了首越南兒童歌曲“全家互愛”( Ca Nha Thuong Nhau ),發音咬字具相當水平。很多人也循該途徑學習各種語言,我說的普通話和越語也是憑此練習出來的,雖還生硬但對方勉強聽得懂。

 

身處他鄉文化差異及語言不通,確使她們一時難以適應環境,和夫家親人相處存在不少困難。尤其是缺乏感情基礎的丈夫若不懂得體諒和疼惜,簡直雪上加霜。正如《越南新娘的「離」情》文中提及:“……在婚姻仲介的安排下,外籍新娘簡直就是對自己的生命進行一次豪賭,有的成為傳宗接代的工具,有的則成為家庭勞務的無薪傭人……”

 

相信若能打破言語上的隔閡,彼此懷著善意和真心相待,同甘共苦,其結局會是美滿的。

 

2015. 11. 19

刊於『文藝季刊』第十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