芸 窗 漫 筆

 

——讀『蘇位東詩文書畫集』隨感

 

    古之文人往往多能,詩文書畫齊頭並進,明清時期尤盛。諸如王維、蘇軾、唐伯虎、文征明、何紹基、鄭板橋……歷朝歷代,不勝枚舉。稱“三絕”、“ 四絕” 者亦不乏其人。無奈自“五•四” 以來,詩文與書畫逐漸分離,詩人作家中能書畫者鮮矣;書畫家中能詩文者亦甚寡。時至今日,放目文壇藝苑,身跨兩界之人更是寥若晨星。而位東兄便是這寥落星辰中耀眼的一顆!他原本是一位劇作家,然而詩、文、書、畫無一不能,對於傳統文化堪稱“通才”,誠可敬可佩、可喜可賀也!

 

    凡是大家,總能用簡單樸實的語言把深刻的思想、深沉的感情、深奧的道理深入淺出地表達出來。王之渙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蘇軾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杜甫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于謙的“烈火焚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以及鄭板橋的“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等等,莫不如此。位東兄的詩文也正是具備了這樣的特點。比如他的一首題為《答金實秋先生》的七律中有句道:“寫字由心信手出,作詩率意不言工。”其語言樸實得近乎大白話了,但它真實地表達了作者的藝術觀;同時也可說它道出了藝術的真諦。他在另一首七律《古稀感懷》中寫道:“歷經鞭撻仗皮厚,慣受冤責非嘴貧。”這樣語言淺近而情感深沉的詩句,令人讀之心酸淚下。位東兄的詩文作品中這樣的例子很多,可以說俯拾即是。緣何?風格使然。

 

    “扎根崖畔看雲濤,不見山高見樹高。鐵骨嶢嶢何易折?歷經風劍試英豪。”這首七言絕句是位東兄“為知新先生所攝余與黃山松題照” 而作。瞧,這是何等的襟懷、何等的境界啊!古人云“詩如其人”, 若無真性情,焉有真境界;若無大胸襟,焉有大手筆耶?

    再聯繫到位東兄的切身經歷,他不正是這樣一株“鐵骨嶢嶢”的黃山松麼?在上世紀的“反右”鬥爭以及“文革”當中,他吃盡了苦頭。然而一場場政治風暴沒能把他吹折,更沒能把他摧倒;相反,他在這“滾滾雲濤”中依然挺立著、抗爭著,並且鍛煉得更加堅強、更加剛毅了!所以這首題照詩非常貼切,既是寫樹,也是寫人;既寫了外在形象,也寫了內在精神,妙哉斯作!

 

    當今之世,人心浮躁,在文人圈內急功近利者大有人在。學書二三載便急著進入市場;習畫三五年就忙著辦畫展、出畫冊。何以如此?一曰求名;二曰逐利。

    位東兄從五歲開始學書習畫,迄今已達七十年了。用他自己的話說,寫字、畫畫就是玩。這一玩就是半個多世紀。所謂玩者,興趣是其唯一的出發點,也是其唯一的立足點,不帶任何功利目的。當然,所謂玩也具有一定的休閑、消遣之意,即不把它作為揚名求利的手段。唯其如此,才能保持平和的心態,也才能持之以恆。這麼一來,反倒在不經意間玩出了名堂、玩出了成就。蘇兄有詩曰:“半生坎坷半閑暇,劫難頻仍目未花。幸遇夕陽燦若錦,專心致志做玩家。”幾十年來,他的作品既未上市,也未辦展,至今才出版第一本詩文書畫集。淡泊、穩健如蘇兄者,實不多見也。

 

古之文人常於畫上題詩、詩旁插畫,詩畫相配,相得益彰。可惜如今能做到這點的人太少了。說“太少” 便不是沒有,比如著名詩人憶明珠先生就能做到。    

位東兄也能做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他的一幅蘿蔔青菜圖上就題有這樣一首小詩:“蘿蔔與青菜,各人有所愛。毋庸再號召,自覺瓜菜代。”語雖通俗,卻不乏深義,且帶有一定的幽默色彩。它讓我們聯想起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災害” 時期,因口糧缺乏,政府號召人民群眾用瓜菜來代替糧食。而今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僅糧食充足,雞魚肉蛋也不缺乏,人們為了保健需要,自覺進行葷素搭配;甚至有人提出“素食為主”的主張。“毋庸再號召,自覺瓜菜代。”一幅畫、幾行詩,反映出時代的巨大變化,實可謂“小中見大”矣!

 

    從某種意義上說,苦難是一種財富,也是一種養料,對於一個人的成長、事業的發展不無裨益。譬如高爾基,倘若沒有那漫長的苦難生活經歷,怎麼可能寫出《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這樣享譽世界的“三部曲” 呢?

    同樣,位東兄從五七年的內定“右派”, 到文革中被打成“反革命”, 其間所受過的罪、吃過做苦可想而知了。然而也正是這苦難的經歷,使得他更加接近生活在底層的勞苦大眾,也更加了解勞苦大眾的心聲和期盼。所以他所創作的戲劇及詩、文、書、畫作品,生活氣息特別濃郁,風格生動幽默、雅俗共賞,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試想如果他的生活經歷一帆風順,甚或享受高官厚祿的待遇,過著錦衣玉食的日子,他還能寫出如此貼近群眾、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來麼?《老子》書中有一云:“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看來還是頗有道理的,凡事都要辯證地看待。

 

    大凡有出息的文人,總是在繼承優秀文化傳統的基礎上有所發展、有所創新。那種一步一趨、不敢脫離前人窠臼者是不會有大成就的。齊白石老先生曾說過:“學我者生,似我者死。”意思是說可以學習他的長處,但不能全盤照搬,如果學得和他一模一樣就沒有前途了。換言之,一定要有所創新、要有自己的東西才能站得住腳。戲劇大師梅蘭芳先生一生倡導京劇改革,力求創新。他曾提出“移步不換形” 的主張,並且身體力行,創作出《霸王別姬》、《貴妃醉酒》、《穆桂英掛帥》等許多精彩的新劇目。

    位東兄深得大師們教誨的精髓,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吸納百家,博採眾長,並能融會貫通,從而走出自己的一條新路子。其詩、文、書、畫均呈現出鮮明的藝術個性,具有獨特的風格。他曾在一首題為《移步吟》的詩中寫道:“習字有年為養性,不圖功利與虛名。誠心效仿梅博士,移步求新不換形。”其實他寫字如此,寫戲寫詩、作文作畫亦復如此,故能自成一格。

 

                      2011年元月於南京銀城東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