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出光彩!

 

「鏟……刀,磨鉸剪」,一聲聲長短有韻的叫喊聲,卅年前常迴蕩在本市華人同胞聚居區內,四十歲以上的中年人,對這一聲叫喊並不會感到陌生。這種沿街兜生意的粗活,最盛行是在四十年之前的年代,這是一種流動工藝服務業,有些是步行兜生意;有些是騎著一部殘舊的單車,攜帶著極簡陋的工具。就這樣穿街過巷,沿途喊叫。操此業者多是勞苦民眾,他們住在昔日的勞動街區如:第八郡森舉區、第六郡茅寮區、第五郡菜園區、羊咩山區和第十一郡的羅笑區、織蘿區、中山門區、穗義祠區等,這些區域現在早已改頭換臉,生活情況已大幅度地改善,有的已成為富裕區,所謂十年河東十年河西!

為了生活。為了養家,勞苦大眾總是早出晚歸,幹此活者也不例外,早上八時左右就出門至黃昏才回家,他們捱家捱戶沿街叫喊著為人們鏟刀磨鉸剪。

時代已走上廿一世紀,科技發達、社會進步,許多傳統手藝行業都已漸漸式微,而這行工藝服務業,卻仍能在社會站穩腳跟,可是沿街叫喊的就已減少了很多,偶爾也會聽到一聲「Mài dao, mài kéo đi ! 」。第五郡趙光復街中段是這行業的集中點,他們除了鏟磨之外,最主要是售賣刀剪,生意也算供求平衡。

對鏟磨刀剪工藝有著十四年經驗的辛雄,十四年前憑著傳統的潮州花生拉糖,也能糊口,只是舊式的傳統零食,已同逐漸新興的社會脫節,而日漸被淘汰,為了生計只有轉作磨刀匠。辛雄說鏟磨刀剪看似簡單,實際上卻大有學問,刀剪如果鏟得太薄就會很快耗蝕,所以要掌握適中,磨的時候更要將鏟時留下的齒角慢慢磨去,刀剪才會鋒利耐用。

當今磨刀剪的生涯,每天若能刻苦耐勞,也僅能糊口。一把生果小刀只收1500元磨工,一把菜刀和一把剪刀也只收2000元而已!好像辛雄這種流動式的磨刀匠,每天踏著單車攜帶簡單的工具穿街過巷,為一些正在營業的肉販、麵包攤檔和住戶磨刀剪,他的收人微薄是可想而知了。幸運點也只能在一些小食館、托兒所等接些肉刀菜刀回家鏟磨而已,至於一些大酒樓,大酒店,大餐館廚房的刀,就輪不到這些流動磨刀匠接生意了!

 

                                                                                           2006.5.1347期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