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堤華人生活風情畫

第五郡戲院滄桑歲月

                                     

(之五)

昔日位於第五郡陳興道(水兵)街B段549號的“中華戲院”,是一間上映電影與上演粵劇的兩棲戲院。這一間法式建築的“中華戲院”當年也是知名度很高,觀眾多、票房很不錯的戲院。當年香港粵劇紅藝人何非凡、劉克宣等人也在此上演粵劇,電影方面則專放映粵語片。“中華戲院”後來改名“中興”。香港“粵語片神童”馮寶寶的電影《甘羅拜相》,就是在“中興”首映,場場滿座。至南方解放前,因時代演進,太舊的戲院已不合時宜,故便結束了戲院歲月,拆掉重建新格局的建築是為“大南銀行”。解放後銀行關閉了,轉而經營“昇龍酒樓”與超級百貨市場,一段時間後亦停業,現在已成為“同慶布匹市場”。

    與第十一郡僅一路之隔的第五郡邊緣何宗權街尾段,這一帶在數十年前,人們稱為新馬路或中山門區。六十年前這一帶民居多是木結構,所謂木屋區,磚瓦平房較少,居民多是勞苦大眾,工業多為竹編、紡織,所以這區域只有一間位於何宗權街110號的“華聲戲院”,放映是二、三輪的粵語片,後來改為“快樂戲院”。若干年後,因為“紅馬路街市”一直伸延至戲院前,而且當地居民漸漸富裕起來,都跑去皇宮、大光、娛樂等大戲院看戲,“華聲” 廿多年的戲院生涯就此結束,現在成為了貨倉與民居,雖然門庭依舊,但今已非昔。

 

(之六)

在第五郡的戲院中,有一間專上演越南傳統古劇的“飛龍戲院”,是一座相信也有超過八十年以上歷史的法式建築物。院主是“越南肥皂廠”老闆,他為發揚與傳承越南傳統古劇,在第五郡八里橋街(現為吳仁靜街)128c號,置地蓋起一座兩層法式戲院。這間在第五郡唯一上演越南古劇的戲院,因為時代變遷與觀眾稀少的問題,很早就已歇業。輾轉至今日,戲院雖仍舊存在,但環境變遷很大,路面逐年填高,而戲院前的廣場也已變成居民區,當年宏偉的外貌已被一些新建築遮蔽著,現在這幢舊戲院由一位華人承租作為“華華印鐵製罐廠”。歲月變遷,白雲蒼狗,使人無限欷歔,一切只有從回憶中尋覓!

    與“飛龍戲院”前後只有兩街之隔,另有一間“都城戲院”,大概建於1960年左右,是一間當年很趨時的戲院。戲院背後是馮興街,這裡也有間“同樂──新同慶戲院”。從戲院的密集,就可想而知當年這一帶的繁盛。“都城戲院”多上映中國華語片,票房也不錯,院主是姓蔡的華商,年代更替現已改為“湄江市場”,與繁榮的金邊市場遙對,是一個生意暢旺的集散市場,位於第五郡萬象街33號。

 

 

(之七)

    在十九世紀末,第五郡最繁盛萬商雲集的地方,多是與河道毗鄰,當年堤岸海道運輸最暢通的內河就是“豆腐湧”,它的毗鄰有“舊街市”與“新街市”兩個大集散市場,而“舊街市”有一條名字很優雅的街道,就是“古都街”。當年這一帶非常繁華,車水馬龍,可說是第五郡的經濟心臟,在“古都街”同一條街上(不到300米之隔)就有兩間戲院。“新光戲院”建於二次大戰和平後,當時是一幢兩層新建築物,它四面環街成一座獨立建築物,部分樓房圍繞戲院正門,後座才是戲院,除了上映電影外,亦常上演粵劇。當年中國廣東省和香港粵劇藝人廖金鷹以及好些紅藝人都曾在此登台演出,可惜於1956年發生火警,戲院部分為祝融光顧,後來由業主芳泉鹿嘜汽水廠陶氏改建為民居,於解放後再改為“第五郡銅鐵物資市場”,門庭依舊,但人事全非!

    座落在同一條“古都街”上的另一間戲院──“太平戲院”也是歷盡滄桑歲月和兩度“變臉”。在十九世紀時,“古都街”的車道分欄處,原是一條河水非常清澈,由“豆腐湧”流入的小河流,後來填河建街市是為“太平街市”,座落在此的戲院自然命名“太平戲院”。這間戲院上映電影與表演舞台話劇。當年有“東方貓王”之稱的香港藝人鄭君綿曾在此演出話劇。大概於廿世紀六十年代,“太平戲院”主持人吳寶珊將戲院易主,賣給當時的華商潘承澤與香港紅藝人新馬師曾,改建為“金城酒店”。“金城”與時並進,已再次重建為西貢巴士綜合大廈,可說世事無常,昔日戲院歲月,早已劃上了句號!

 

(之八)

廿世紀四十年代,一位海南裔谷米商因為經營谷米運輸生意紅火,船船都一帆風順,資金豐厚自然想開創多另一項生意,而當年電影正進入新時代的有聲電影世代,為人們的生活提供多一項新穎的消遣。當時人們對電影都趨之若騖,開設電影院確是一行賺錢的新興行業,而當年第五郡“古都街”(海上懶翁街),品湖街(海上懶翁街)與水兵街(陳興道B段)正是堤岸的經濟中心點,故這位谷米商就在現時的宋維新街購地蓋建起“大光明戲院”,專上映中國華、粵語片,連戲院的座落地也叫做“大光明巷”。生活在第五郡當年的居民,連小孩也知道有條“大光明巷”與“大光明戲院”,反而原為“福建巷”卻鮮為人知。

    然而,古諺有云:“人無百日好,花無百日紅”,幾場狂風暴雨,在南中國海刮起,因天氣預報失誤,船沉了,貨物全部付水流,公司倒閉了,連戲院也要易主套取現金以撫恤蒙難船員的家眷!自此戲院換了老闆,這已是六十多年前的往事!於廿世紀六十年代,“大光明戲院”仍然經營電影生意,上映片類增多了香港攝製的潮語片與日本片(經香港配上廣東方言),當年香港潮語片紅藝人陳楚蕙也曾與“大光明”結台緣。延至廿世紀七十年代初,戲院已拆建成現在的縫紉材料市場與民居,戲院經營歲月從此結束,但“大光明巷”仍歷久不衰。

 

                                   2017.5.10寄自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