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憶兒時

 

在中國,端午節(端陽節)是紀念屈原大夫為理想而犧牲的日子,也是中國詩人節。越南也有端午節。

菊花園,炒米餅,糯米團,阿媽帶我去睇龍船,我唔睇,睇雞仔,雞仔大,捉去賣……”,這首來自廣州的節令民謠,每逢端午節到來,她就在我腦海、耳朵內迴響起來,更使我憶起兒時過端午節的情景!

時代不同了,好些傳統的風俗都漸漸走入時代的幃幕。記憶猶新,五月初五那天的中午,母親就給我在肚臍週邊塗上用白酒混和的朱砂,在風俗中端午節午時為孩子的肚皮塗朱砂是可以醫治孩子的肚痛,姑勿論是否奏效,但最能顯示的,就是母親對子女關愛之心無微不至!

五月的氣候正是盛夏之時,如在鄉間,匿藏在地穴內的蛇蟲鼠蟻都通通傾巢而出,四處竄動,鄉人為了免被其叮咬,所以在屋中每個角落點燃艾絨以驅蚊蟲;還有讓孩子在腰間或頸項掛上香包,這種香包內都是包裹著多種中草藥,如:辛夷、白芷、蒼朮、香排草、山奈或加些壇香和沉香等天然香料,既可驅除因悶熱天氣而散發令人難受的濁氣,也可給孩子把玩與作為飾物。雄黃酒就不是孩子品嚐的,所以它的味道如何就不得而知。

接近端午節的前數天,在街頭巷尾會出現一些男小販,他們手舉一枝竹竿,竹竿上頂嵌著一隻用木雕成彩色繽紛的小龍船,這些小販,一手拿著竹竿,一手敲打著掛在胸前的小皮鼓和小銅鑼,高聲喊叫:“龍舟舟出街遊,五香和順欖,好靚來路糖……”,當年的“來路”糖指的是從法國的進口貨;兒時我住在李成源街224號祖屋(現在是杜玉盛街,我家祖屋早已全部拆除),每聽到這種叫賣聲,我就向母親討零用錢去看“龍舟”,買“來路”糖吃,因為住在城市,真的賽龍舟就看不到,就只有看這種“龍舟”。這些小販多是來自我家附近“中山門”區域的勞動人民,當年“中山門”的居民都是些勞苦大眾聚居,他們除了出賣勞力,就是販賣一些廣州傳統小吃以過活。

瞬間數十年已過,一切事過境遷,很多民間的傳統事物,早巳不復存在!現在過端午節除了吃粽子,我家已沒有殺雞殺鴨祭祀神祇!更沒有燒燃艾絨、掛香包、喝雄黃酒、塗朱砂等;舞龍舟更消失得無蹤無影!時代的洪流把它們沖得離我們很遠很遠!話又說回頭,現在潮流興起一股復古熱潮,走入時代幃幕的一些事物,會否因此奇蹟地意外地重現眼前?!世事就是如此玄妙!誰也說不準!

                          (2011.6.5見報  2017.5.19寄自越南)

 

寫在端陽節前夕

 

今天是農曆五月初五,這是二千二百多年來華人同胞的一個民間節日──端午節,又名端陽節。“五”與“午”通,而“五”又為陽數,故此端午又名端五、重五、中天等。這一天在兩千多年來的民俗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香包、薰蒼朮、白芷或喝雄黃酒等應節活動。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中國戰國時代的楚國大夫屈原的,故此這一天又叫做“詩人節”,至於掛菖蒲、艾葉、香包、薰蒼朮、白芷和喝雄黃酒是為了驅走邪氣與避疫,因五月是盛夏,天氣炎熱,蛇蟲鼠蟻繁衍滋生。

在我幼時的年代裡,這一天是一個令孩子們挺開心的日子,因為除了有豐盛的飲食外,母親還會買一個或數個裝有檀香粉末和艾末的香包(香包的花式繁多)給孩子掛在身上,家中薰著艾絨(加少許硫礦)、蒼朮、白芷,屋中飄盪著一股芳香而提神通竅的草藥味,這些氣味可以驅除蚊蟲,門前又掛上一簇菖蒲與艾葉、柳枝等,傳說中這是可以驅邪的,長輩還會為孩子在肚臍旁塗上一些朱砂,據說這是能夠為孩子消除腹痛之疾。年復一年,這些風俗已漸漸簡化了,香包已遠離這個時代,薰艾絨已變了薰木糠,賽龍舟要到鄉間或才可看到。有一年我到廣州旅遊,因到遲了兩天而錯過了在珠江上的龍舟比賽盛會,真是緣慳一面!至於雄黃酒,是要依照古方釀製的,現在已很少人懂得去釀製了,唯一仍保留不衰的就是吃粽子與過節。(廣東音樂中有一首“賽龍奪錦”其節奏非常激昂悅耳)

在以前那個年代的華人聚居區裡,每逢農曆五月初五這個節日的前幾天(五月初一至初五),總有一些小販穿街過巷地在叫喊著:“看龍舟啦!”,自會吸引一群小孩圍觀。這些小販雙手托著一枝大約一碼長漆上紅漆的圓棍子或竹子,它的頂端連著一隻用木彫造的彩色木船,這隻小木船大概四、五寸左右,這些小販身上都掛著一個布袋,沿途叫賣著一些應節物品如:香包、朱砂、橄欖、陳皮梅和嘉應子等各類蜜餞涼果,當時有一首廣東童謠:“龍舟舟出街遊……”,歌謠中所指的龍舟就是這種販賣模式了,還有很多與端午節和划龍船有關的童謠,但這類民俗風情早已走入了歷史與掌故中!回溯往事自會感覺到時代的巨輪正在不停地轉,而且轉得很快!

古文學《楚辭》中的屈原賦:《離騷》《天問》《九章》《九歌》《遠歌》《遠遊》《卜居》《漁父》《招魂》和《大招》等共廿五篇,其中多篇都獲選為大學文科教材;其中的《離騷》是一首長篇抒情詩,亦是屈原大夫著作中之代表作及其自敘傳。其文辭之優美,句多典奧,是一篇二千多年前的古文本文學,時至今天已不適宜現代大眾去欣賞了!在《屈原賦今譯》一書中,可窺知屈原的家世背景與際遇。他是楚國的貴族,與楚王同宗,他生活在戰國的後期,楚懷王時任左徒(相當於今時的國策顧問兼外交專員),負責政令的起草,是一位參與國家政事的王親高官,深得懷王之器重;其身份顯赫尊貴,權力驕人。其時在秦國欲兼吞六國的目的越來越明顯時,屈原主張聯齊抗秦,當時縱橫家張儀自秦赴楚,獻策於懷王主張親秦絕齊,以割地六百里的空言為香餌,楚懷王因貪圖此優厚條件,輕信了張儀,決定取消了齊楚聯盟之策,屈原力諫無效,且觸怒於懷王,更被罷逐漠北(今之蒙古)。後來懷王發覺上了大當,遂舉兵攻打秦國,結果損兵折將,懷王終因再誤信張儀入秦商討,結果客死異鄉。楚襄王即位復聽信讒諂將屈原流放江南,在途中經湖南湘陰縣,寫下了千古絕唱《離騷》,以表其忠貞愛國及憂愁幽思之情,隨後抱石自沉於湘陰縣北之汨羅江!

中國已故的史學家郭沫若創作的歷史劇《屈原》,曾獲越南文藝界翻譯且搬上舞台,華人統一粵劇團亦曾上演過此劇。

屈原對當權者之不聽忠言,不知人善任,致使國家日益衰敗之痛惜,苦己懷才不遇,報國救民無路!滿腔憂愁悲愴,更懷有不與佞臣同流合污之崇高操守。《屈原》一劇中的女主角──嬋娟,在劇中以婢女、女兒、弟子三重身份演繹,在郭沫若妙筆生花的文辭下,嬋娟將屈原的忠貞氣節發揮得淋漓盡致,絲絲入扣與傳神。

楚國的三閭大夫屈原非凡的文采,睿智的遠見與高潔愛國的情操之風,可為後世人的典範!汨羅江屈原《抱石自沉》的典故更值得人們去深思!

 

                        (2003.6.4見報2017.5.19寄自越南)

 

 

端午節話屈原

 

 

    端午節(端陽節)民間亦叫粽節,這個擁有2200多年歷史的傳統節日,到現時科技特飛猛進的新時代裡,民間仍流傳這個節日。農曆五月初五是紀念屈原大夫為理想而犧牲的日子,也是中國的詩人節。

五月正值盛夏亦是蛇蟲鼠蟻蚊蠅繁殖高峰期,當年尚未研發殺蟲噴霧劑(蚊水

),就只有用草藥來驅除與防禦。孩子掛香包,家中點燃艾絨門前掛菖蒲艾葉柳枝

,並在小孩子的肚臍周邊塗上朱砂以消除腹痛之疾,還有喝雄黃酒,雄黃酒是要依照古方釀製的,現代已很少人能懂得去釀製了,雄黃又名石黃配以草藥釀製成酒可消除疫病。

端午節,除了粽子之外其他很多習俗都隨時代走進了帷幕!賽龍舟在中國還很興盛可惜路途太遠,緣慳一面!只好在五月初五那天聽一聽廣東音樂“賽龍奪錦”。

說到楚國的三閭大夫屈原,他的文采千古傳頌,他的文章在古文學《楚辭》中有記載,其文辭之優美句多典奧,時至今天雖已不適宜大眾去欣賞,而其中多篇都被中國選為大學的文科教材,古文在現今已鮮為學子通曉,但學子們可在王宗樂教授著的屈原賦今譯一書中閱讀,窺知屈原的家世背景與際遇。屈原是楚國的王族貴冑,楚懷王時封任左徒(相當於現代的國策顧問兼外交部專員),負責朝廷政令的擬稿,是楚國的王親高官,身份顯赫尊貴權力驕人;可惜後來不為王者重用,且被流放漠北(今之蒙古);襄王即位復聽信讒言將回京的屈原再度流放江南,文采非凡有遠見睿智與懷有高潔愛國情操的屈原,只因懷才不遇不能發展抱負而陷於精神意志沮喪,在途中經湖南湘陰縣時寫下了千古絕唱離騷,以表其忠貞愛國及憂愁幽思之情,隨後抱石自溺於湘陰縣北之汨羅江,人們為怕他的屍體被魚噬食,便裹粽拋下江中餵魚,希望魚兒放過他,自此農曆五月初五裹粽吃粽,就成了民間一宗流傳千古的習俗。

    楚國的屈原大夫,雖有非凡的文采亦有對時局的睿智遠見,只因懷才不遇處處受阻,竟萌生短見自盡,由此可窺探出他的胸襟並不開朗,遇到困難不懂靈活去處理以至鬱結不暢,將自己橫溢的才華付諸東流!誠屬可惜與不智!若是千里良駒,只因一時際遇而懷才不遇,絕不能因此氣餒,假以時日定會緣遇伯樂大展雄才,汨羅江屈原“抱石自沉”的典故值得社會上一些暫時懷才不遇的精英和人們去深思警惕!

 

                                     2017.5.19寄自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