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 市 井 風 情 畫

七十二行──裁縫

 

 

“食、衣、住、行”是人類生存四大條件,衣著排第二可見其只次於“食”,“衣”可敝體更可禦寒,自上古嫘祖發現蠶絲可繅絲織成布,一直發展至上世紀五十年代日本人發明了尼龍纖維“帝特龍(TETRON)”新布料,從此尼龍纖維闖進了布料領域。

 

愛美是人的天性,廣東俗語有云“人要衣裝,佛要金裝”在此大前提下,一套稱身的趨時服裝令人趨之若鶩(尤其女性)。回溯上世界八十年代之前,成衣並未如現代般流行,裁縫店生意興隆,當時裁縫這門手藝非常吃香,也是女性一門熱門的傍身技藝,很多父母除了栽培女兒入學識字之外也鼓勵女兒學習裁縫,以備踏入社會有一技傍身,因此,裁縫學校便應運而生,上世紀年代著名的裁縫學校:西亞(正校在第五郡陳春和街前朱文接街)校長伍少玲,分校在西貢阮文森街校長鍾飛飛、和平(校長郭英在堤岸裴友義街)、世界(校長李玉娥在堤岸裴友義街)、美亞(校長陳石李在堤岸老子街)、藝華(校長潘秀華在堤岸阮廌街)、首都(校長張文楨在堤岸新行街)、長堤(校長李妙芳在堤岸陳興道街B段)、時代(在楊子江街前孟子街)、瑞珍(堤岸白雲路)、國際(堤岸梁汝學街)、美芝(因多次搬遷地址不定),還有多家因時隔多年沒有記載。

 

現代雖然流行成衣,售價較大眾化很受歡迎,但愛美族仍喜歡選款量身裁做,裁縫這一行業仍有其璀璨的天空。十八歲就開始學習裁縫工藝的陳文婷,懷有廿多年經驗的她,年輕時對此技藝就有著濃厚興趣,在先天的喜好及後天的學習鑽研下,技藝已可登大雅之堂。裁剪難度高的中國旗袍,設計新穎的時裝、在長堤上婀娜多姿的模特兒所展示的高貴晚裝、清雅便裝等都能為穿著者量身縫製。

 

她廿多年前得到母親的認同,在世交開設位於第五郡海上懶翁街的“洪厚裁縫店”學藝兼幫工,從縫鈕扣、鎖鈕門、針縫、上衣車踏縫等初步工序做起,才由師傅教導如何量身畫圖、下剪等重要環節,當年她學的是男裝服飾,後來又選擇位於梁汝學街的“國際裁剪學校”學習裁縫女裝,從此就涉足裁縫這一技藝領域,在裁縫店工作,時光一瞬廿多年積累下來的經驗與不斷求進,使她成為一名敬業樂業的裁縫師,每日在家中(第十郡第九坊巴轄街158/15號)與她的丈夫黃先生(也是裁縫師)合作為來客裁縫稱心合意的服裝。很多客戶都帶來一些外國時裝雜誌甚或網上的模特兒照片依樣縫製,皆能使來客稱心如意。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漂亮稱身的服裝為人們增添一份優雅與美麗,為生活添一份姿采,為愛美的女士們展現美的魅力。

 

2015.1.7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