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肇殯儀今非昔比

 

明堂以景高風禮盡無遺棺柩已全天軼禮

   殯館而逢大典哀榮備置銘旌猶是漢家儀”

 

這對門聯是堤城漢學耆宿梁澤普故前輩的手筆,它原本嵌於大門的大紅磚柱上,可惜在四十二年前已被拆掉;還有嵌在大門上的橫匾“璞真”是香港書法名家卓少衡的手筆,它至今尚幸存在。

 

每個民族都有其在喜事(紅),喪事(白)的傳統禮節,尤其是東方民族中的華族對喪事的禮節非常繁縟,而且有所謂各處鄉村各處例;繁雜的喪禮必需有廳堂辦理,在城市中居住的人們,很多是居住在眾居區的大廈,辦理此事非常之不便,有些是房間租客,有些不便在家中辦理,故此一間設備完善的殯儀在市區是必備的公眾使用場所。

 

1967年,當年廣肇公立醫院應屆董事會有鑑及此,議決將位於陳富街(殯儀館現址)的產育院,遷移至阮廌街新建西醫部,將舊產育院全部拆除(在1907年建院前,此地點是廣肇義祠及善堂,在購置領兵昇區新義祠後,將此地建為醫院至今,當年醫院是中醫院,後來再在對街購地蓋西醫院)。董事會此一舉措獲得當年華人社會的鼎力支持。該館的設計、建築等在當年堪稱東南亞手屈一指,宏偉莊嚴,前所未見,時至今日仍未見來者。猶記得於1969年竣工開光,筆者剛踏入新聞界,該落成開光典禮當晚,應屆董事會假座同慶酒樓宴請社團及新聞界,筆者曾代表報社隨各前輩出席晚宴增廣社交見聞。

 

為了籌建此,應屆董事李細良、譚浪白、陳釗等及多位社會賢達們費盡心思慎重籌辦,使整間殯儀由外至內建築宏偉,設計莊嚴,聘請香港設計師以宗教及民族傳統美德為主題,大門以古式牌樓為主體,進內右旁是地藏王菩薩塑像及地主財神供位,地藏王菩薩與“瞻仰堂”遙遙相對,兩旁就是十二座靈堂,每個靈堂皆設有個別雜物室和衛生間,還有貯放遺體的冷凍房等,設備相當完善方便,每個靈堂上嵌有廿四孝布畫像,設計者將煙囪都以青竹為外型設置,使靈堂環境充滿清幽寧靜氣息;靈堂的樓上,一方是女性老人院,另一方是飲食部以服務守靈的家眷。

 

  歷經風雨滄桑,這一間譽蓋東南亞設備完善的殯儀已大不如前,今非昔比,除了大門的牌樓,門外牆上的“廣肇殯儀”剝落不全,人行道上骯髒不堪,臭氣薰天,十八幅廿四孝的布畫像及各項設備已殘缺不堪,在地藏王塑像牆上尚存的六幅浮雕還算完整,老人院與飲食部早已解散空置著,現時該仍給民眾開放租用,管理權由“阮知芳醫院”(前廣肇醫院)當局掌管,該收入也算不菲,但當局卻不投資維修,無奈時局今已非昔!真不知何日才可合浦珠還,重現昔日風彩!

(拙文如有錯漏祈希原宥指正)

2017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