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性

人的品性,繽紛有異。有善良與狠毒之別,有溫厚與兇暴之別,有忠正與虛偽之別,有謙遜與高傲之別,有謹慎與粗心之別,有老實與狡詐之別。可謂儀態萬千,風情萬種,統而稱人性或品性。

從宏觀拉到微觀的角度,人性多過藥性。若把藥性喻為“千變萬化孫猴子”,但“難逃佛祖手心窩”。這裡所說之佛祖,即是中藥寒、熱、濕、涼、平之“五氣”,中藥甘丶辛、酸、苦、威之“五味”,還是操縱不了“孫猴子”。其實千變萬化,才彰顯了世間人性和品性的面目,人類社會也彰顯了複雜和多元。

同樣是“青天型”的清官,包拯與海瑞有別;同樣是“明君型”的皇帝,李世民與康熙更有別。同樣是“奸狡型”的佞臣,秦檜與趙高又有別;同樣是“忠良型”的忠臣,楊震與魏徵亦有別。同樣是“儒將型”的統帥,周瑜與韓信更有別;同樣是“勇士型”的武將,呂布與趙子龍有迥異。

由是,作家在“源于生活,高於生活”的創造原則下,所塑造的人物,性格都不雷同。《水滸傳》的一百零八條好漢,各具面孔和性格,皆栩栩如生。茶花女與杜十娘、阿Q與帥克、閏土與老通寶、虎妞與荷花,甚至侍萍與四鳳母女、金環與銀環姐妹,性格都各各有異,可以講無數個“一千零一夜”,講不完,道不盡。

人性或藥性,“同”是共性,“異”是個性。

世間人的品性,多如牛毛,異似大浪滾滾與泉流涓涓。“人性多過藥性。”是我家鄉的一句諺語,一句深引人類學家、民俗學家和作家關注的諺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