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散語(三章)

故鄉石板巷

 

    走在故鄉如敦煌壁畫一樣古樸的石板巷,懷鄉之根,怨鄉之蕊,錯綜交錯成內心一幅彩墨,冷色暖色巧染的匠意,出自天然與純真之情。

    這是生養我的一隅母土,這是曾經滄桑我的一闕俚曲。

    叠印在石板巷的串串腳印,密密麻麻,不成圖案,不像書法家墨寶中的一竪或一橫,仍貯着猶有熱氣的汗血。

    老屋夾峙着的石板巷,曾行走着健美苗條的農家少女,也曾行走過豐乳肥臀的闊太太。更多的是匆匆謀生的腳步,曾浸着蛙聲和蟬鳴,鏗鏘或趔趄,穿梭似地往返。

    如今,石板巷的常住戶,多遷徙於城鎮,成為城鎮的新移民。有的尚留根故土,仍在故鄉耕耘幾畝地,種出自家的口糧,過着半工半農原生態式的生活。我把感慨挹入詩意,想給子孫吟詠些故鄉的血脈。

    石板巷耐不住寂寞,石板與石板之間的縫隙,陸續長出蓬勃青草,在荒岑中點綴些許生機。

    安謐而美麗的村居圖,也平添了許多碧樹丹花。

    走在阡陌,見稻香氤氳着愜意,抒寫着新的民歌和傳說。故鄉今日景象,風骨中有柔情,粗獷中有媚美,清瘦中有豐腴,苦澀中有歡情。

    也許一些年後,這裡將成為難得的新桃花源,吸引着住在擠得出油的城市之富豪,或欲返璞歸真的鄉人,入居這裡,呼吸新鮮的空氣。

    世事滄桑。

    故鄉的石板巷,是先輩遺留下來的古董,遺留下來的瑰寶。讓印證歷史的石板巷,能夠啟迪未來的走向和行程。

    悠然回鄉,我一定細細咀嚼和品味今日鄉村共性中的個性,個性中的共性,以石板巷作為一把啟智的鈅匙。

    彷彿聽到石板巷輕彈一首鄉謠,吟唱着農事的二十四個節氣,纏綰着鄉村的古韻今聲,昭示着傷痛和喜悅,宿命和福祉。

    難忘的石板巷,孤獨的石板巷,清麗的石板巷,鍥入魂魄深處。

 

故鄉的石橋

 

    環村皆溪,故鄉因而有幾座石橋,通往村外的世界。

    石橋古舊,卻不老態龍鍾。猶如倔強的長者,拱起脊背,臥成質樸之虹,以風骨嶙峋之軀,馱載着追求理想的腳步,馱載着奔向美好的車輪。

    佇立橋旁,欲讀懂偉彥的橋魂。

    鄰居老伯剛好步至橋頭,見我冥思苦想之態,不禁指點迷律:“橋如人。有了高尚的品格,就能發出光熱;若是卑微的品格,只能孕娩邪惡。”

    老伯聲音有點沙啞,卻像吳儂軟語一樣優美動聽。這正如詩文,不在詞藻美麗的堆砌,而在挺拔屹立的義理。

    故鄉石橋在滄桑風雨中,不失為強音。在綺麗的晨光中,在蒼茫的淫雨中,都一樣磊落履行職責,書寫自己的哲學思想。

    永不褪色的橋魂,在品遍炎涼和閱盡浮華中,修煉出心靈一種看不見卻摸得着的金燦燦。

    這裡沒有車水馬龍,故鄉的石橋,在寧靜致遠中,拓展出一種高遠的境界。

    一位穿短衫短裙的女孩,一甩秀髮,酷似一枝花,俏綻橋頭。她正欲以古舊的石橋為背景留影,立下青春的存照。

    在樸實無華中挺秀出來的鮮美嬌艷,無疑更可愛。

 

亮麗詩眼

 

    把俊俏和端莊,帶抵我們的故鄉。江南秀麗山水,出脫了她的靈氣和窈窕。

    春光被南國新燕銜上了桃腮、杏唇和柳眼。故鄉生機盎然。

    壟畝輕漾的綠漪,把她烘托成潔出碧池的一朵蓮。

    她是外出經商的堂侄,娶回來的新娘。成了弘農世系中的一員,撥冗一睹家鄉風貌,蘊含着她對丈夫的一片衷情。

    都畢業於商學院,又泅渡於商海,滿腹經綸在實踐中浸驗過,成了商界的才男奇女。

    在緣份的天空,她與堂侄俏飛成比翼。

    嫣紅姹紫妝扮出春天的綽約風姿,一種麗人孕育豐碩的骨感美,隱約可見。春的姣美景象,昭示着這對新婚夫妻的錦繡前程。

    攜手,一起走向歲月的美好,一起走向理智的深邃。這對新婚夫妻,成了故鄉亮麗的詩眼。

 

                            2012.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