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溫哥華掠影 (之五)

2022.07.24 寫於守德芒園

 

華埠、唐人街、千禧門牌坊

    加拿大溫哥華第五天,華埠唐人街(Vancouver China Town)——這是我久已嚮往的景點。我已先行稍為瞭解了它的存在歷史——從形成、發展、興盛到式微與衰落——在跨步華埠之前 。

    溫哥華華埠——唐人街正式獲得加拿大皇家政府承認為該國歷史文化遺產區,於二○一一年。可華埠之形成及逐步發展迄今已有二百五十多年歷史。華埠古稱鹹水埠,它原來是溫哥華原住民努查魯族(NuuChalNulth)曾經居住了好幾個世紀的領地。

    一七八八年,中國最早的移民是英國皮草商人約翰.梅雷斯(John Meares)從中國廣州、澳門招募而來的五十名水手和木匠工人。再來是十九世紀(1850∼1860)期間,受淘金熱潮影響下,一批批的中國移民大量湧入卑詩省,淘金狂潮冷卻後,許多中國移民留了下來,後來歸納為加拿大公民的華裔先輩們對當地發展起了匪少貢獻。

    1880∼1885年,剛加入加拿大聯邦的卑詩省決定修築連接加東之太平洋鐵路,當時華工流血灑汗,開山闢嶺,不辭困難,最終完成了最艱難的卑詩省路段工程。可是鐵路工程完成後,無數華工陷入失業窘境。部份鐵路華工選擇落腳在鐵路總站的鹹水埠(即後來的溫哥華)。他們以務農、裁縫業、礦工、散工、運輸、小販……等等工作維持討生計,並形成日後曾榮一時的華埠唐人街。

    據統計,初時溫哥華華人人口約有一百多人,增加至三千五百多人,在十九世紀初葉,此時的溫哥華華埠可謂一片昌盛。一九二三年加拿大政府頒行了「華人移民法案」,(即華人稱之為「排華法」)。它不僅嚴厲限制華人進入加拿大,也深深影響到溫市華埠華人社會的發展,導至華埠日呈衰落,昔日繁盛一去不復返——雖然一九四七年,厲行廿五年的「排華法」法終於被推翻。

    如今,隨著加拿大華裔華人地位不斷提升,華人已不能局限於華埠唐人街這塊狹窄,生活環境日趨複雜的小天地,有經濟能力的新生代華裔族群開始離先代族人紮根好幾世代的「家鄉」而開始朝外發展,許多商鋪已新貴登場,華裔人口日趨邊緣化,舉目可見許多商店門面「招牌」英文逐漸代替了不斷退潮的工整中文名字。另外,這些年來華埠區域東端出現了娼妓、吸毒、扒手、搶劫,光天化日之下,安寧惡劣,弊病叢生,使社區內居民擔心忡忡,餐館、咖啡廳、商鋪……都提早打烊關門平安,區外華人望而卻步唐人街,若非不得已不會進入,外來旅客日益稀落,這一切都導致華埠各行業一落千丈!

    有見於此,一些關心華埠——唐人街實況熱心人士及地方政府加強了治安安全措施, 努力改善區內景觀,放寬區內房屋修改與建築規定,希望能夠挽救華埠——這個已超過一百年歷史的文化遺產保護區日趨末落的命運!

    我們團隊在兩個孫子帶領下,早上十點多扺達溫哥華華埠——唐人街。

    唐人街「千禧門」(Millennium Gate) ——一座巍峨的大牌樓豎立在華埠西端區域的片打街(Pender St),左右各置一座雲石獅子雕刻。

    千禧門牌樓由溫哥華名建築師韋祖業先生設計,全部工程大約耗資一百多萬加幣,其中加拿大聯邦政府、卑詩省政府及溫市政府提供七十多萬元,而溫埠華人社區共籌得卅多萬元,建築工程於二○○二年完成,並於是年八月一日正式揭幕。千禧門建築總觀乃是以中國大陸古典牌樓建築為藍本。牌樓向東一面有「繼往開來」四字。

    中華文化中心,成立於一九八六年,館址座落在華埠哥倫比亞街,乃一幢歐式建築結合中國傳統柱樑特徵的大樓房,其目的為宣揚中國歷史文化和舉辦各項文化藝術活動。至一九九八年,中華文化中心增加了由著名華裔建築師韋祖業先生設計的加拿大博物館與檔案圖書館。

    中華門牌坊,牌坊豎立於中華文化中心大門外,原來乃是一座一九八六年參加在加拿大世界博覽會中國館的牌樓,展覽結束後,中國政府把牌樓贈送給溫哥華市政府,旋由市政府轉交給華埠社區,安置在中華文化中心前面。由於牌樓日久失修,損害嚴重,遂拆卸重建,於二○○一年。並獲溫埠姊妹城市廣州贈送大雲石中華門牌坊一座,重建工程於二○○五年竣工,是年十月廿二日舉行揭幕儀式。

接下來,我們在片打街(Pender St)「玉龍軒」粵式茶市的館子吃早餐。時間快晌午了,館子人客湧擠,生意不錯。我們點了小籠包、豉汁雞爪、鮮味蝦蛟、粉腸、飛魚子燒買、醬汁茄子及大米飯。遠在北美加國的溫城能吃到味道很不錯的東西,價錢不是太高昂

,委實令我們感到很高興。填實了肚子,內人與孩子們繼續旅遊節目,我則與剛約好的居住於加拿大的文友嚴志章相見,由大孫子紹賢陪我到約定地點。

 

幸會嚴志章和李良初兩位文兄

與嚴志章文兄一塊來的竟然是我久仰大名的擅長古詩創作的李良初文兄,怹們兩位都是已定居加拿大多年的越南華裔,相見有一見如故之感覺,我們大家熱烈握手寒暄,之後一塊到奇化街(Keefer St)富大海鮮酒樓(就在我們團隊剛剛光顧的玉龍軒酒家右旁)喝早茶。我肚子飽飽的,所以只能吃一點點而已,雖然嚴志章和李良初兩位文兄極為熱情接待。此番飛越重洋遠到加國,相見我只能以兩冊拙作『歲月如歌』及『野葵花的情緣』

,與一份小禮物相贈而已。而李良初文兄卻特別買了一瓶加拿大特產「楓樹糖醬」相贈,盛情使我感動萬分!

    喝過早茶,嚴志章文兄開轎車載了我及李良初文兄一塊朝參觀景點出發。首先我們來到華埠「加華豐碑」。

 

溫哥華華埠「加華豐碑」

這座揭幕於二○○七年十月一日的中」字型的碑文豎立在哥倫比亞街和奇花街東北角華埠紀念廣場上。加華豐碑乃加拿大華裔著名雕刻家程樹人先生的傑作。加華豐碑上正面雕有「加華豐功昭日月」而另一面則為「先賢偉業壯山河」。碑的左右有座銅雕像——紀念十九世紀末參加修建加拿大太平洋鐵路落磯山與菲沙河段的華工和廿世紀中葉參加二戰的華裔戰士。憑弔追懷這些遠年艱辛且悲壯的無名華裔先賢良久,我們並在此拍攝留念。程樹人先生也是華埠壁畫「歷史瞬間」作者。

 

中山公園——我們旅遊第二站

中山公園位於華埠卡路街(CarrallSt),北面毗鄰中華文化中心,哥倫比亞街,奇化街,此處當年乃華埠發源地,也是皇家城市刨削木材工廠舊址,及工廠華工棲息所。廿世紀初葉,因修築大北面火車站(Great Northern),而被遷移。流水歲月一個世紀,迄一九七○年獲溫市政府撥放為發展中華文化及公園用地,終於由加華名建築師韋業祖和唐沃恩先生(Don VougHan 譯音) 和來自中國大陸蘇州建築師黃朱新(Wang Zhu Xin 譯音)興建。建築資於一九八一年成立的「中山公園協會」、加拿大、卑詩省、溫哥華市政府、中國政府、加國社會熱心人士,尤其時任卑詩省首位加拿大華裔省督林思齊博士(一九二三——二○一○)鼎力支持,共籌得資金六百萬加幣,一九八三年初舉行動土儀式,並從中國大陸聘來五十多名園藝工匠,次年工程正式展開,中山公園於一九八六年落成對外開放,這是海外首座中國傳統花園。

    中山公園屬於一座精緻嬌小的模仿中國明代古典園林建築的庭園。這裡有從中國大陸遠道運來的建築材料如磚瓦木材、梅、蘭、竹……各種花卉,與一塊獨特的太湖岩石。園裡許多花卉樹木……。整座公園亭榭雅典、蜿蜒碧泉流水,魚兒悠游,花香鳥語,樹影扶疏,對生活於繁忙大都會的人們,間中抽出一點時間,暫別世塵喧嘩,輕鬆徒步於粉牆圍內卵石鋪築之樹影花幽小徑,享受一下心腦寧靜,確是千金難買呢!

    對身在異域遊子,可藉此「一壺」江南檐影幽泉美景,聊解千絲萬縷剪不斷的鄉愁!

 

伊麗莎白皇后公園

    離開中山公園,另一個旅遊景點是伊麗莎白皇后公園(Queen Elizabeth Park) QEPark。

伊麗莎白皇后公園座落於溫哥華之甘比街(CambieSt),佔地五十二英畝。它乃是溫哥華大公園之一,也是溫哥華最大市內花園及首座加拿大植物展示公園(BloedelConsenvatory) 。

    其實,與布查特公園(The Butchart Gardens) 有一相似之處:這裡也屬於一座低沉公園,它原來是一座已荒廢了的採石場,原名小山。

    公園內有一座小山坡瞭望台,距海平線150公尺,若天氣晴朗的時候,遊客可以從這裡俯瞰溫市港口、北面山巒,及溫市全城景色。公園乃是紀念英國國王喬治六世和伊麗莎白皇后、伊麗莎白公主(現任女王伊麗莎白)於一九三九年到訪溫哥華而命名。公園於一九五四年竣工,分別為大公園和小公園。

    在伊麗莎白皇后公園,遊客可以欣賞各種來自熱帶雨林、大自然的珍貴鳥類、植物、魚類……。

    公園有各個不同季節的主題,像日本花園櫻花欣賞日,而桑肯花園盛開的茱萸、鬱金香、杜鵑、水仙……。使遊客目不暇給,留連忘返於千紫萬紅花間。

    伊麗莎白皇后公園山頂上設有穹頂玻璃溫室,培植多種熱帶植物及許多不同來源的鳥類。我們愉快的暢遊了伊麗莎白皇后公園,當然拍了好多自覺滿意的照片。之後嚴志章文兄送我回到先前與團隊約定的地點,大家在依依不捨的分手。也希望下回在南國再歡聚一番!

在記憶中,我相熟的加拿大文友還有徐正儉大兄,但徐兄遠在魁北克省西南部蒙特利爾(即滿地可),(Montreal或法文 Montréal),與溫哥華兩者之間相距竟超過四萬五千公里之遙。我們也只能來個互相問候,透過手機傳遞而已!也約南國再歡聚把酒言歡了!

 

溫哥華林西河總堂(九牧公所)拜會理事長林焯達

    飯後,我們團隊回到飯店休息。下午四時左右大孫子紹賢陪我到林西河總堂。

    位於溫哥華市卡路街的林西河總堂是早於廿世紀初葉一九○三年興建,華埠現存百年老建築物。原來的主人為清末的保皇黨,迄中華民國成立後,由剛於一九二六年的林西河總堂九牧公所租下使用,期間曾加建祭壇一座,作為時節新年拜祭祖先之用,一九四五年林西河總堂買下該大樓,成為該會產業。二○一七年,大樓曾進行重修工程。整座大樓內外都以綠色為主色,其內涵為林的意思。

我們得到林西河總堂理事長林焯達宗長熱情招待,我與林理事長用普通話交談,聊了溫哥華華人社會情況,我也略略告訴林宗長有關我們越南及胡志明市近年來社會,經濟,及文化……各方面發展情形。不過問起兩個孫子在溫哥華學習及生活情況,紹賢和林宗長則以英文交談了。林理事長贈送了我一部圖文並茂的特刊「林西河總堂,九牧公所合併八十週年紀念」——1930∼2010。我也贈送一份小小禮物和兩冊拙作「歲月如歌」、「野葵花情緣」以及幾本「越南華文文學季刊」。

    道別前,我們還獲林焯達理事長作東,請了我們嚐試一下溫哥華味道鮮美的上湯粉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