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牛是軟體腹足類動物。外披螺形的殼,爬行的時候把螺殼中的軟體伸出殼外。蝸牛頭脊相連,有食指般大,頂上二個觸角,爬行時伸出,像二支天線,非常敏感。底下是一片扁扁咖啡色的腹足,爬行時才張出移動,一旦受到外來侵犯時,立即把全身的軟肉縮進螺殼內。蝸牛的螺殼與香螺(oc huong)的色澤相似,可比香螺大。蝸牛爬過的地方留有黏液。

 

常見蝸牛的地方是鄉田農莊。蝸牛多攀在枯木,牆面或池塘、園林的籬笆上。學生時代在故鄉每天都見到蝸牛。頑皮的同學喜歡把蝸牛一手抓來,丟到老遠的池塘中或田壟外。有的同學還撿起一塊石頭把螺殼打破,讓黏液流出殼外,引以為樂。

 

到了城市生活後很難見到蝸牛,尤其是生活在胡志明市中心第五郡。三、四年來只有在附近各鄉鎮或到外省去工作、遠足,才在一些村莊中見到蝸牛。

 

南西貢原是水椰沼澤地,可遷居十年沒緣見到蝸牛。今年二月間,在市電視台美膚美容廣告節目中,強調蝸牛膏液可以加速創口的復合,同時也可治平多年疤痕。在廣告述引中有相片對照,倒引起不少婦女的關注。沒想到蝸牛那麼靈效的黏液,到了二十一世紀才有人發現牠的功能,可說是人類皮膚史上一大喜訊。惟其實際是否有此效能,則非使用者去證明外,一切還是個疑團。

 

三個月前,我發現了一隻大蝸牛攀在後院小門角,驚喜中記憶猶新,可藉此機會重新觀察蝸牛的一舉一動,研究其體內分泌出來的黏液是否那麼神靈。

 

日子在繁忙中溜過,對蝸牛的存在無暇兼顧惟擱之一旁。一天抽空整理堤堰外積著一堆空花盆和幾綑B40鋼網,發現有不少大大小小的蝸牛攀在這堆雜物中。蝸牛屎撒滿一地,倒令我一時不知所措。稍為一定神,腦海中立即閃過市電視台最近的報導:九龍平原有些地方發現椎實螺(俗稱田螺,越文名為oc buou)大量繁殖,將會侵害到稻田的發展,而其他一二個鄉鎮也正受大量蝸牛的威脅。

 

難道我家後院出現大大小小蝸牛是蝸疫的來源?接下的日子後院到處都見到蝸牛,偶爾不小心會在門角或水桶環上觸及那軟軟的腹足而大吃一驚。

 

蝸牛在我家後院肆行了大半個月,上星期突然少了,除一二隻還攀在門牆上,其他地方都不見到。

 

  幾天來,後院的蝸牛不見出現,也許蝸疫已過。惟對蝸牛突如其來的進攻,可措手不及,令我對牠的趣味全消,沒有時間去研究黏液的功效。轉眼間,一切都成了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