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高棉族廟宇落成典禮見聞
經過4小時的車程,胡志明市多家報社記者一行多人應邀請,乘坐一輛16座位轎車抵達了茶榮省榮救縣新協鄉參加Chông Bát廟落成慶典。
下車後,我們乍見幾個高棉族人捧著一個掛在脖子的圓大盆子,上面放滿一份份高棉族人赴廟落成的“祈福品”
迎面映入眼廉,是一座金碧輝煌的廟宇屹立(右圖),吸引了我和幾個同行馬上提起相機來拍攝和錄影;這裡很多人兜售或擺售著祈福品,善信頗眾,令我們拍攝都受阻。這座廟原建於1646年,是以地名而命為廟名。初時只是一間小廟宇,於1857年,華僑同鄉會負責人李計已在此生活和做生意發達,於是再買了幾塊地皮和重建這間廟宇,經過153年的風雨洗禮,該廟已殘破不堪,有倒塌危機,於3年前,該廟決定重建,經費逾30億元,是由李計家族捐助的。值此,李氏女家庭向該縣的Chông
Bát,奴門和奴隆3個邑發放5噸大米。
當我甫進廟時,就看見很多高棉族善在供奉的三座釋迦牟尼佛前虔誠又跪又叩又拜在祈福(右圖)。廟內一片莊嚴,壁上都是一幅幅佛陀由面世至成佛过程的圖像。而在佛像後面有一個佛腳印,聽說在這塊土地上種植什麼都不可以生長,所以後來用來建成了此廟。廟內地上四周有9個四方大坑,每個上面放著一個白色布袋,善信都把祈福品、金錢或黃金等掉進坑子去。以他們的習俗,想求什麼就得掉下什麼,
我再走到廟外,那裡搭了一個簡陋的棚子,由幾個高棉族人用該族特色的樂器(左圖),敲敲打打,叮叮咚咚,給整個的範圍空間增添了不少氣氛。另外有一個個棚子供奉著釋迦牟尼佛由面世至成佛過程的塑像。另一處是一行擺賣著很多東西和很多遊戲,這個情景,令我想起了約兩年前我曾赴蓄臻珠洋縣的Thum
Thom A村鄉參加高棉族人過年的情景一樣。
我向當地一個人問及祈福品的意義(右圖:祈福品)。據他說,簿子和筆是代表可以得到攻書教學,尖利的剪刀是象徵我們在學習上取得尖銳的成績,鏡子代表美麗,梳子用來打扮,針線代表衣著豐足;所以祈福品是祈求自己及子女能幸福好運、生得俊俏、豐衣足食及學問卓越。致謝之後,我看見剛才入門迎賓兩男青拿著的傘子和女青們捧著的假花,原來是當僧人到訪時用來在背後遮住僧人走到會場,還見有五個穿著奇異怪服及帶著恐佈的面具,敲鼓打鑼;我擱置的疑問找到答案了。而每廟前來的僧人都派代表上臺發表一下,而會場是臨時搭建的, 我們在這裡逗留了半天便告別。在快要晌午時分,陽光已經很猛烈,但,仍看見很多善信和僧人絡繹不絶前往瞻仰祈福。我們上車後,再走過來時一條顛簸的路,來到村口卻見車子停下了,我向窗外一望,原來在前面的當地人家把掉在路上破碎的玻璃掃乾浄;我們就在附近一家平民飯店用飯,突然聽到砰的一聲,隨聲望去,原來有輛機車被另一輛機車撞倒了,但各自有牽起車來,半話不說,背道而馳。噢!想及除夕夜,我在胡志明市守添橋看好放煙花後,在橋上等朋友時,看到前面有輛機車被另一輛機車碰倒了,那被碰倒的男青,車子都不牽起來就馬站上揮拳起腳又打又踢對方,對方也是一個男青,只好左閃右避,而被碰倒男青的女友則袖手旁觀;被打的那個男青逃走時還被追著打。我想,我們是否要學習一個窮鄉僻壤的一種文明行為呢?
2010.4寫於胡志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