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回「旭園」

 

 

作者2002年攝於金山石頭教堂鐘樓前

 

小鎮風光

 

我的童年是在離紅河出海口不遠的一個小鎮上度過的。小鎮有一個好聽的名字——金山鎮,但她並沒有山,也不產金,圍繞她是連阡越陌的稻田,管道密如蛛網。金山鎮只有一條街,二十來戶華人跟越南人(京族)雜處,平常分不出彼此,但一下地,那就不一樣了。京族人頭戴用竹篾、葵葉編的圓錐形帽子;華人戴的是柳條編的斗笠,一眼就可以分辨。京族人下地帶鮮茶葉沖的綠茶解渴;華人解渴用綠豆紅糖水或加鹽綠豆稀粥。京族人種清一色水稻;華人種煙草、莎草等經濟作物。收成此厚彼薄,不言而喻。

 

金山鎮法殖時期是著名的天主教自治區,並擁有私人武裝,但教民和非教民相處,和睦無間。越南在1945年宣佈獨立後,1946年,法軍捲土重來。當法國雙層機翼的老式轟炸機(當地居民管它叫“老太婆轟炸機”)搖搖晃晃飛來濫施轟炸時,民眾都不分彼此地躲進了教堂。據說,聖母瑪麗亞的衣袂可以覆蓋整個地球,因而大家都平安無事。

 

我對這個教堂的印象很深刻,它是全石頭堆砌的建築,前面有一座高聳的鐘樓。鐘使用木槌橫著撞,而不像普通教堂吊一根長繩子在下使勁拉,類似寺廟的大洪鐘;鐘體還刻有「春夏秋冬」四個漢字銘文。

 

我家開中藥鋪,由從唐山過來的祖父坐堂把脈。當時鄉間缺醫少藥,遇到瘟疫流行,祖父的“神功濟眾水”發揮了奇效,他因而被鄉民尊為“神公”。對腹瀉或頭痛發燒等常見病也幾乎藥到病除,中醫因此得到越南人的普遍認同。

 

金山鎮是魚米之鄉,她的特產是海鮮、草蓆、香米、糯米、米酒。我小時吃到的海蟹肉製成的什錦粉絲湯和墨魚炙,鮮美極了,以後我雖然自詡吃遍天下,但再也嘗不到如此人間美味。我家是一座寬敞的樓房,登樓遠眺,依稀可見朦朧的海岸。近處荒郊,入暮時分,可以看見熒熒鬼火。

 

「旭園」童真

 

我家後面有個大花園,祖父取名「旭園」,我和鄰居的阿豔小姑娘常到園中抓蟋蟀、捉迷藏;挖到一隻大蚯蚓學和尚念經、神父做彌撒、排儀仗給它「送喪」;有時學大人扮演「新郎、新娘」。

 

和華人一樣,中秋節也是越南人繼春節後的第二大民間節日。越南人過中秋節,除了祭月、賞月、吃月餅等習俗和中國相同外,還演變成兒童節。每到陰曆八月初,京族兒童就已翹首盼望父母購置新衣服和五光十色的玩具,就像過年一樣。

 

一到中秋節,我的旭園可就熱鬧了。在中秋月色下,孩子們從旭園出發,提著花燈(五角星燈籠和走馬燈)在大街小巷嬉戲。此外還有面具、泥人、搖鼓等數不清的玩具。

 

金山鎮是個小地方,買不到現成的燈籠。小孩子在十多天前就忙著削篾條、糊玻璃紙、買蠟燭:熱鬧的準備工作可能比提燈遊行本身還要趣味盎然。

我跟京族小孩提著燈籠,唱越南民謠:

如瀉的月光下,

有一棵大榕樹,

吳剛和玉兔,

在編織一個夢想……

 

除了玉桂換成了越南鄉間常見的榕樹外,其餘嫦娥、吳剛、玉兔的神話跟中國一模一樣。世界上恐怕很難找到文化傳承如此相近的民族。

 

到了中秋那天,大人忙著張羅各種水果如剝了皮的柚子、還有柿子、芋頭、西瓜、切成小塊的甘蔗,在盤上擺成動物形狀,四周擺上月餅、軟糕等各種糕點,名為“擺果”。 “擺果”不僅取悅兒童,還是主婦們誇耀心靈手巧的機會。到了中秋夜,月上枝頭,一家人圍攏,分享食物,名為“破果”。

 

鎮上唯一一家華人開的餅鋪“廣源隆”,每屆節日必定臨時裝修一個小閣樓,用電動裝置牽引彩衣小人表演“貂蟬拜月”、“ 唐明皇遊月殿”……等中國民間故事,以招徠顧客,成為節日一大景觀。這種習俗隨著歲月的遷移而消失,但在我的記憶中卻是磨之不去。

 

別了,旭園!

 

祖父去世後,我們舉家遷往海防,從事工商業,翻開了我人生新的一頁。

 

  半個多世紀過去,彈子一揮間,直到2002年,我才有機會故地重遊。金山鎮已升格為市,有近三萬人口。熟悉的海岸已向前推移十二公里,離開了我的視線。除了石頭教堂風雨不動外,金山鎮已面貌煥然一新,昔日的旭園已無法辨認。

 

 幾經轉折,我才找到童年朋友阿豔。昔日的姑娘,如今已鬢髮染霜,兒孫滿堂。提起往事,大家不勝唏噓。這令我想起越南十八世紀大詩人阮悠寫的漢文詩「過升龍」中的詩句:

 

          相識美人猶抱子,

同行俠少盡成翁。

別了,如夢如幻的旭園!別了,我金色的童年!

越南兒童舞獅

 

2012.01.27寄自越南

 

 

補充箋注其一:

 

臺北黃友佳2012.01.26致越南過客

 

讀罷大作,使我猶像重回我的出生地也是故鄉----海防,在我的記憶中我應該是八九歲時(大概是1953)隨父母南遷堤岸。童年時就讀東京街的華僑中學幼稚園和小學至三四年級。當時我的二姐和姐夫在華僑會館對面開了一家鞋店,店名叫「美侖]

在您的大作中並沒有提到「大觀戲院]和「華華戲院],另外海防還有一種華人小吃,叫做「牛巴]

即一種類似臺灣的「牛肉乾],小販將它剪碎,灑上香菜芫西蔥和醬油,十分可口!白糖糕也是一種普通的華人小吃點心。

二十多年前中鼎工程公司也曾派我訪問越南考察,重回過海防和未曾到過的河內。江山依舊人事全非!不勝唏噓!讀畢您的大作,又勾起了回憶!感慨萬分!

黃友佳 于臺北

 

 

越南過客2012.01.27答臺北黃友佳

友佳文友:感謝你的欣賞,雖未謀面,但憑“風笛”的引介,令我我彷彿遇到了“知音”。海防是“老東京”也公認食趣眾多的地方,由於逗留時間太短,也因篇幅所限,欠缺的地方還很多。“牛巴”太過普通,越南各地都有得吃,我因而不列舉;但只有海防的牛巴最好吃, 恐怕因為“月是故鄉明”吧!“華華”已成為雜技團駐守地,“大觀”則成為越南改良戲院,考慮再三,怕非海防裔讀者覺得枯燥,也就割愛了。請“舉頭望明月”,我們還會繼續找到共鳴的。

 

                       過客 

 

補充箋注其二:

 

●芝加哥荷野2012.01.29致越南過客

 

From: t trueman@hcm.fpt.vn  To: wvinh503@gmail.com
Date: 2012/1/27  Subject: Re: 向您拜年 越柬寮報本周五編輯部休假歡渡春節

 

謝謝荷野兄的祝賀,以後勞兄之處可多了。

 

 

過客兄:别客套!

 

難得您我都是當年1954南撤的海防仔,我剛7歲,讀時習小學二年級,張女權是校長,堤岸陳興道時習小學的前身。當年我家在橋頭街,拜讀大作不見提及這街名,到處的鳳凰花倒是記憶猶在。

更早些,家母懷孕從海防返娘家海南海口誕生我,七個閱月稚齡再抱我從海南回海防。我現在的William Vinh正是當年在海防的法文報生纸姓名,出生地:中國海南。

所以我的自傳如是寫著--

                        

榮惠倫自寫小傳

湮遠的嬰啼 那漢子曾經哭濕的故居 

七個匝月稚齡便註定了  半生誤闖劍拔弩張的歲月 

並且三度祭旗  三朝的生機絕滅----

自海口的刀削  自海防的兵騎 

也自  西貢的椰堤蕉岸

彈雨槍林中  鎩羽 走出

 

那漢子  四十三歲後雪野天涯

鄉關漸行漸遠  鄉音卻轉折不改 

衣帶不悔的青衫一襲

調侃了遊子的動線  斯刻生涯 

總感覺鮮活在宋代  或更早的漢唐

 

匆筆。緊握繆思的手。

              荷野敬筆Chicago,大年初七人日

 

越南過客2012.01.30答芝加哥荷野

 

荷野兄:我也是在時習小學畢業的。論輩分,你還是我的學弟。當時的時習以紀律嚴格出名,教導主任朱愛群功不可沒。我這篇文章也得到台灣文友黃友佳的共鳴(附記供參考),“同鄉”響應,使我得到極大鼓舞。我沒有南遷,而是繼續留在北方。請問時習小學的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