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漢語拼音化

 

 最近許多有識之士振臂宣導在越南中學恢復教漢語。許多人乍聽就已週身發毛,記起上世紀初曾在莘莘學子間廣泛流傳的歌謠:“學好漢字難上難,十人尋師九人還“。

是的,即使中國人也覺得很難!廿世紀初,美國權威歷史學家兼文學家H.G.威爾斯教授曾寫了一本“世界史綱要“,提出理論:由於中國文字的艱深,學生要花很多時間才能掌握,根本騰不出時間搞發明創造,因而中國不可能成為強國。上書得到名作家冰心、名學者費孝通教授翻譯成中文,使威爾斯學說在中國也有不少信徒,一時“中文落後論”甚囂塵上,好像方塊字步巴比倫楔形文字的後塵只是時間問題。上世紀三十年代,中國一批語言學家學其先師倉頡造字,創一部羅馬字母,冀圖取代漢字。可惜中國人看了就像看唐僧取回的無字經,根本不買賬,只好草草收場。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設立了以吳玉章為首的“文字改革委員會”,用國家機構的龐大力量推動文字改革,但也只能停留在頒行規範化簡體字和用拉丁拼音給漢字注音階段。即使只使用部分簡體字(第二批簡體字頒佈不久即行取消),也受到多方非難,認為是破壞了漢字的詞源和內在美。簡體字在中國大陸、新、馬流行;台、港、澳以及廣大海外華人仍然使用繁體字,並名曰“正體字”以示正統。中國簡體字經過長時期普及,已成不可逆轉之勢,但由於電腦的普遍使用,簡體字筆劃少的優勢已不明顯。“讀簡識繁” 也成為兩岸共識,我相信繁、簡之爭最終也會落下帷幕。

慢慢中國人也認識到威爾斯學說是個悖論。上溯歷史,在“康乾盛世”時,歷史學家估計當時中國的國內生產毛額約世界總值的75%,現在中國已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實體,他們使用的又是什麼文字?悖論已不攻自破。

 中國面積比歐洲略小,但人口超出很多,是世界上唯一不實行聯邦制的大國。歷史上中國出現過多次地方割據,但都不能使她瓦解。要不是這種艱辛的文字成為聯結的紐帶,中國早就分裂成十來個彈丸小國。中國的方言十分複雜,相互不能溝通,但他們按各自的發音來使用共同的文字,就像以前越南使用漢字但有自己的讀音一樣。這個特殊的背景使簡便得多的拼音字在中國無用武之地;相反,在語言相對單一的越南、朝鮮、日本,拼音字很快得到推廣。

印度是受到“威爾斯咒語”的另一國家,但她也已成為新興強國“五塊金磚”之一(另四塊金磚是中國、俄羅斯、巴西、南非)。我曾見過一位印度商人的名片,上面除了印有11種法定正式文字外,還要再加上8種通用文字,再加上英文,湊足20之數。好在英語在印度非常普遍,成為溝通的行政語言,但印式英語好如一陣旋風,恐怕只有他們自己才聽懂。有一次參加研討會,沒有翻譯,一個印度人用英語滔滔發言,我問坐在旁邊的美國朋友:“他在講些什麼?”他雙手一攤:“只有上帝才曉得”!

有些人認為學英語、法語,只用記住24個字母就行(!)。按這個邏輯,八萬多個漢字不過由八種基本筆法構成,那就是“永字八法”(下圖),學一個“永”字就行了,豈不更簡單?

總的來說,學漢字難則難矣,但越語有70%辭彙來自漢語,越南人學漢語有一種回歸感,也不會太難。

                                      2016.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