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洛夫先生的

 

《金龍禪寺》

 

        隨著對洛夫先生的詩歌閱讀的加深,逐漸對先生的一些創作手法有所了解。洛夫先生的詩畫質感強,注重美學語言的表達與聯想,而且“意境豐然”——摘自《寫詩日記》之“洛夫先生的飛來神手”。

  詩歌能把讀者帶入畫面與聯想中,在表現上用誇張的象徵手法較多。如《湖南大雪》“一盤臘肉炒‘詩美學’”;《石室之死亡》“上面即鑿成兩道血槽”這類句子形象鮮活、獨特,使讀者產生良好的視覺效果,這為我們進一步了解《金龍禪寺》有很大的幫助。在洛夫先生的短詩中,另一種特點是轉彎突然,自然。使讀者意想不到,這裡形成了洛夫先生的個性,有些誇大的手法,也被人稱“魔幻”。

  有關《金龍禪寺》的評點很多,但多數是頌揚之詞。雖然沒讀過,但道聽途說不少。《金龍禪寺》這首短詩代表了洛夫先生的創作手法,較集中地體現出個性特點。另外還聽過一些爭議,這裡只談談近期的個人感受。這是第十次閱讀後的體會,可能與第一次的感受有些不同。

  《金龍禪寺》主題很大,借用這個普通的禪寺,其作品的名稱就很大氣。“金龍”可以說從閱讀上給人開闊大氣的好感,而“禪寺”則更加引人入勝,更能聯想禪佛。當然,我們的閱讀離不開對作品本身的認識,主題只是從側面影響了我們的視線。

  整首詩只分為兩部分,根據洛夫先生的創作特點,通常是前面為鋪陳,後面為高潮,這首也不例外。因此,個人推斷第一段基本上是寫景與狀況。

  但是在這一段裡作品運用非常簡潔,出彩的地方很多,這從側面反映出洛夫的手法高明和技藝高超。“晚鐘”通常給人回響,這裡作者只用兩個字,聲音便在耳邊無聲地回響,也象徵應該到了下山的時候。“晚鐘”在不經意間敲響,這裡詩歌有一點跳躍,卻不晦澀而易懂。這裡面藏匿著一個“敲”字動詞,細膩中的動詞再加上“嚼”,“嚼”字在洛夫先生的詩中運用較多,彷彿只有嚼才能嚼出味道。

  第二段,來了個轉彎。這讓人有些匪夷所思,這也是洛夫先生常用的手法:突然,獨到。使你無法料想詩歌的發展,彷彿打破常理。這就是詩人追求的與眾不同的出新效果與境界。這一段更加鮮明、形象,動感十足。並且畫面在山中起伏很大,有豁然開朗的感覺。又一個動詞“驚起”,這裡的運用表明出洛夫先生的神手運用自如卻又不顯雕痕。一個“驚起的灰蟬”讓讀者的視線突然集中,然而好事還在後面。

  “那山中的燈火……”這一下子又把視線帶向山中,而且詩人還在運用動詞“點燃”,而且是一盞盞,那麼形象,你的聯想跟的上麼,大有“一覽眾山小”的感覺。

  應該說收尾的運用我們明顯地感覺到我們的視覺的變化過程,動態十足,一個降雪,把大家帶到靜態的,純淨的白色的世界中,還沒晃過神,就被鏡頭 “一只驚起的灰蟬”吵醒。爾後視線追隨灰蟬卻看到萬家燈火的點燃。這裡面的鏡頭切換的突然與成功,深深地吸引著讀者的注意力。她是洛夫先生的意境創作的精髓,幾起幾落。手法凌厲,變化莫測。

  在這首詩裡,我們可以從側面感覺到這首詩的其他輔助成分:

  其一、色彩運用,“白色的石階”,“降雪”,“灰蟬”,“燈火”。無疑,洛夫恰到好處地運用了色彩,使視角不但變化。

  其二、動詞運用,“嚼”“降”“驚”“點燃”。前面已經講過。

  其三、鏡頭切換,表現在第二段的突然變化。

  至於有沒有宗教的成份,是不是入禪的詩,目前有人提出來,也許個人體會不同,個人認為,禪,只在主題上表達出來。而根據洛夫先生的創作特點,入禪的意義不大,但讀者完全可以進行第二創作,展開聯想而深入……

  有一點不容忽視,這首詩雖然從技巧上達到上乘,但是境界上也有深入,因為從整體上講,它帶給我們有希望的象徵意義。燈火通明,象徵出山中的魄力與變化。從而可以理解,在現實生活中的體悟,那種嚮往與自然的升華過程。因此,在混濁的現實中有純淨的思想,這裡可能有禪的意境。

  再一點是作者在神態上的鮮明,我們可以從這首詩中看到詩人的冷靜創作與意識形態的發揮過程,那種自然而巧妙的神態,一揮而就的感覺,又有如臨空抓物,伸手即來。

  還有一點,作品底氣十足。表現出大氣,果斷而又毫不費力。

  當然,世上沒有一件完美的作品,再優秀的詩歌也會有瑕疵的地方.這首詩歌表現手法怪異,並帶有超現實主義色彩,有超然靈性的理想主義狀態。因此,她並不盛行在廣大百姓之間,她的魅力會閃爍在詩歌藝術的殿堂,也會給人帶來思考。另外,這首詩歌也表現出大膽、前衛的詩風。她自由,風格突顯,不拘一格。因此也會在另一些人的眼中被看作有些姿態故顯,表現出的自然狀態要超普通人一等,風格也不再是現實中的真實景象。

 

                                                                     2007.10.16

 

附︰寫詩日記之10

 

賞析洛夫先生的《金龍禪寺 》

 

晚鐘

(鐘與古寺的禪意,兩個字解決,有落幕之感)

是遊客下山的小路

(回家的路坎坷,喻引從寺中歸來,寺為高,塵世為低的形像描述)

羊齒植物

(一種讓人陌生而又熟習 的物種,為後續的聯想作出鋪陳,也讓讀者浮想翩翩)

沿著白色的石階

(借用白色,一種純色.一種前往古寺的心態與景致.其虔誠與肅靜)

一路嚼了下去

(嚼字形像生動.喻示人們下山的行為慎重與以後的生活艱辛)

 

 

如果此處降雪

(一種豁然開朗,心領神會的大度,頓悟狀態,讓人感受氣宇不凡)

而只見

(回首中,仍然回味山寺的禪意與對人間的思索,讓人感到余意未盡.)

一只驚起的灰蟬

(用形像的個體"灰蟬"的驚起,喻為對塵世的猛醒,此外的灰,可指俗世的泥與苦難)

把山中的燈火

(心中一片天色)

一盞盞地

點燃(希望被點燃)

 

體會︰全詩整潔,個性鮮明。喻意深刻,表達了作者對紅塵的倦怠和對古寺的崇敬,借游歷而暢懷,畫面自然流暢,親切感人,意境豐滿。表敘起伏有浪,暗的氣息柔緩卻深有力度。吐故納新,回味深遠,悠長………

 

附原文 ◎ ◎ ◎

 

作者洛夫

 

晚鐘

是游客下山的小路

羊齒植物

沿著白色的石階

一路嚼了下去

 

如果此處降雪

而只見

一只驚起的灰蟬

把山中的燈火

一盞盞地

點燃

 

                                               2006.6 .18

 

附◆由於對洛夫先生的進一步了解,本人對這首詩的看法有一些變化。有些局部用詞可能沒有我講的這麼深。根據了解和分析,後來讀過洛夫先生的一些作品,為了使這種閱讀更真實,在原來的基礎上再補充如下:由於洛夫先生擅長意境抒情,在製造色彩和動感與語調的結合相當成熟,而且極具美感,在這首詩中表達上的自然和情感上的升華都比較完美。因此,可能個別用詞的閱讀有些誤解,請諒。

 

                                       2006.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