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詩畫派的

美術創作與美學欣賞

 

前 敘

 

現代詩歌的發展,不再僅僅是《二十四詩品》從聖者與道家的潛心修煉,身居世外桃源了;《文心雕龍》中的“詩言志”,“詩為性”也不僅僅只強調自我內心深處的體會,而是針對廣大讀者們內心的打動和心靈的振撼。現代詩創作有了更廣泛的意義,產生出更多的巧妙,可以說是繁花紛繽。韻律在現代詩中雖然不再強烈,但時有體現。

 

在對詩歌的審美閱讀中,有人認為讀者“為之一顫”或者“豁然開朗”,或者已經感動了內心,便達到了詩歌的至高境界。其實詩歌是豐富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這在早期的詩評中便有此說。在這裡,不能規範別人的胃口,只對現代詩中的審美延伸,提出起到抛磚引玉的作用。

 

詩從文學類別的一大分枝,與其他文學的審美有著必然的聯繫。自古以來詩之美學議論如潮,曾有大量的專門談論詩美學的文章,他們從作者本身的體會出發,結合文學理論綜述,成為有價值的審美觀。我國最著名的文學評論家謝冕也曾發起過對詩歌美學價值的糾偏與探討,更有眾多名家對當代詩歌的美學價值與去向提出過疑問。更多的列舉則是從《二十四詩品》發展開來。

 

在網路中我們看到對現代詩的評好壞不一,更有許多詩友各立門戶,有著自己不同審美標準。在詩歌個性上,不同的個性能產生不同的詩趣。因此,詩歌要有自己的特點,不能人云亦云,才會五光十色,蓬勃發展。

 

  我於2008年在網上曾想發起“什麼叫好詩?”的沙龍,目的是讓眾多的名家參與討論“什麼叫好詩?”然後放在網上討論。曾詢問臺灣《創世紀》主編辛牧;臺灣詩人向明;美國《新大陸》主編陳銘華;《風笛詩社》主編榮惠倫;北京《稻香湖》詩刊編輯王東耀等,在此,收到的意見不一,其中也有反對之聲,因為詩歌的審美不會統一,各人的愛好不一,而且唇槍舌箭歷來便有,精采紛呈。(見附1,附2

 

正因為詩歌的審美不是單一的,她也包含有詩歌的審評。例如《二十四詩品》對詩品的評論便是一種審美,從自然的“雄渾、高古、含蓄。。。。”多達24種,而歷代詩評者眾多,多以韻律、結構、修飾等上面入手,很多仿佛從二十四詩品發展中來。有名的梁.鐘嶸的《詩品》,其三卷內容列舉廣泛,精品十足。雖然沒有《文心雕龍》的分部細節,但專門針對詩而言詳細了許多。詩分為比、興、賦三類,曰之:“照燭三才,暉麗萬有,靈祗待之以致饗,幽微藉之以昭告,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感陸機:“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真是大呼其道,閱之有勁。另一篇則為《人間詞話》也有大量的列舉佐證詩歌的微妙。強調“意境”一詞,實則有《二十四詩品》之境界,現在詩人中臺灣詩人都很講究,其內在意境與現實的對照,洛夫善工筆意境,餘光中喜思想境界的火候,而鄭愁予則注重抽象意境。另一篇名論則是宋.蔡夢弼的《杜工部草堂詩話》,舉列甚多,常以杜子美的詩為例,對詩文的欣賞文義豪取,聖之清骨。收集名儒佳話二百餘條,詩理豐富,美學儒雅從容。

 

  當代臺灣質深詩人向明說品詩如品菜,好的詩歌便是一道上好佳餚,火候、細緻。而我國早期詩人徐志摩也用樸素、抒情、清新、浪漫的詩風告訴了詩歌的純美;我們又可從已故詩人顧城的詩中讀到詩人的純真,一種嚮往與追求真實的渴望;還有海子的勢,樸素自然,豐滿厚實,沿借俄羅斯著名詩人普希金的歌喉;以及郭沫若的純淨而透徹的詩風;郭小川的具民歌的樸素,大氣。。。。等等。

 

  現代詩歌的審美情結也表現在當代女詩人的身上。如香港散文抒情詩人蔡麗雙;香港才女文溶;香港愛情抒情大師席慕榮;《北美楓文學網》開創者之一旅居加拿大的星子;還有旅美華人,《常青藤》詩刊創辦者姚園;臺灣著名詩人塗靜怡;臺灣《喜函文學網》創辦人喜函等她們都具有氣質柔和,純美。這裡與男詩人有明顯的區別,她們的姿態優美,心情明暢,語言表達優雅,真正的能帶給人美的享受。(這裡沒有舉例,大家可以到網上查閱。)

 

  自臺灣現代詩創始人紀弦從白話詩牽引到現代詩以來,臺灣曾發生過多次爭論,變革,如知性與感性的成份在現代詩中的比例占多少?怎麼才能讀到詩中的價值?然現代詩的審美觀點離不開某種昇華,從古典過渡到現代。在這裡最具表現性的便是洛夫,詩人把意境創造與現代詩結合最完美與讀者的閱讀感覺相結合在一起的了;另一位臺灣詩人不得不提,他便是餘光中,他也是把傳統抒情與現代抽象(象徵)相溶合為一的天才,在他的許多詩中都能讀到某種抒情與打動,而不是一味的晦澀難懂;這一派的抒情詩人當中還有臺灣詩人鄭愁予、楊沫、高齡詩人周夢蝶(喜與憚打交道),從骨子裡透露出對現實的深情。

 

現代詩畫派審美歸納

 

  我們只從作品本身來通俗地理解,我們常常聽到讀者在網上發問,現代詩怎麼了?怎麼這麼難懂?存不存在美學價值?現代詩的發展方向是否錯了?回答是否定的。歷史自有其規律,詩歌如果死了就不會發展到現在,詩歌也不會因此時消亡,詩歌更有旺盛之時,我們看到網路的發展為文學閱讀敞開了一扇大門,有多少詩人湧入?全世界應該說保守的估計詩歌愛好者不少於100萬。

 

  在這裡,我們不要高高地去強求詩人們了,詩人所寫的必須是自已理解的那一部分,詩人不是神。詩人必須把自已的學識通過詩的形式表現出來,而不是玩魔術似地。因此,你必須深入到詩中,才能理會詩中的某種美感認識,通常詩人的詩由於受到體載的局限性,字數的局限性,不可能一首詩把所有的美學表達出來,因此,讀者讀詩要帶著謙恭的心,寬容的心去閱讀,這樣,你才真正受益,而不是排斥,那樣你將一無所獲。

 

由於詩的王國精彩紛呈,詩歌審美觀點與價值各不盡同,《二十四詩品》就有二十種,還不包括有名的意境,弦樂,抽象等。更有清.袁枚有《續二十四詩品》,在司空圖之外又加入崇意、精思、博習、相題等三十二品,對詩的品嘗可以說是五光十色,各有所習。王明居則把縝密細化,變化為“縝密、疏朗、靜謐”也列舉了例子證明。在這裡,我們試著把現代詩的審美首先歸納為畫派,為什麼這麼說,畫分多種,我們不仿放眼視野,畫有抽象畫,印象畫,書法……還牽涉到攝影,景深,境界,鏡頭,色彩等,這是不是很豐富呢?古有評者對王維的詩曾說過“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有著名的有“清泉石上流”,是不是歷歷在目?現代詩的表現可能借助我們的眼睛,也許還是味覺,從朗誦中發現,視覺好理解,遠靜的推拉,是隨鏡頭的遠近來表現。曾有杜甫的《望嶽》“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大家深有體會。而現代詩中的高手,便是洛夫了。

 

  在鄭愁予的/《未題》中說道:“無聲地匯流著,在一、二月的雨天,是我們臂上的靜脈的小青河”。這裡小青河便是結合大自然與人體的統一,這便是詩人的境界了。與鄭愁予的許多詩中都有此相似的語言。“是誰傳下這詩人的行業,黃昏裡掛起一盞燈”。《野店》/鄭愁予。相似的詩句太多……

在詩畫的描摹中,在此歸納有1、意境;2、抽象畫;3、寫真;4、形體;5、攝影等。

 

1、意境

其中意境可以囊括眾多詩派,在《人間詞話》裡,王國維就有著名的三重境界之論“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1)’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2)’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3)’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王國維用詞的形式形象地描繪了境界,而在此境界中,仍然是意境唱主調。我們可以從詞中流覽一幅幅感人的畫面,而產生出的聯想與感動是深刻而真實的體會。這便是詩中的意境,詞人用意境創造出真實境界;最後第三境界的引用,不經意卻又非常振撼,在引申中,讓人感到突然卻又實現的描寫,把人物的心境發揮淋漓盡致。

 

在意境創作中,現代詩“洛夫”筆下的描寫結合了他對書法的研究,顯得工整,對仗卻又洽到好處地表現,被人稱之為“神手”,有緣于書法中筆峰一轉,神奇不斷,或勾連,絲連,望斷,飛傳。有輕有重,不緊不張的表現,也有人稱之為“詩魔”,是對境界,意境的幻術發揮,我曾寫過《洛夫的飛來神手——洛夫的意境創作分析》,文中大量地列舉了洛夫的意境的幾重發揮和詩例,可以參見《湖南詩人》第6期;而另一位相同的湖南詩人,也是洛夫的相好,他便是郭龍,仿佛與洛夫的創作一致。在我組編的發表在美國《新大陸》的“湖南詩人專欄”有一首郭龍的《條幅》詩中這樣寫道:

 

          寺鐘

         有木葉跌落懸崖的那種飄逸

         深秋澗水初漲

 

         淺底依舊透著漢魏六朝散文中

         如許的清白

         青石的板橋無霜

         卻在出牧的羊蹄下感動了一分鐘

         又消失了

         斷雲暖暖向遠村的籬笆

         柴扉縹碧處

         一個提水著紅衫的窈窕女子

         恰作了絕筆落款時壓上的

         朱砂

         印章

 

這首詩或提式重地描摹的一幅畫,境頭不斷地轉換,自古曆今,有山有水,有女人,有寺鐘。這就是意境的常用手法,通過鏡頭的轉換,用感人的畫面打動你的心靈,而收尾輕輕地落款,仿佛一場劇的落幕。難道沒有作畫的感覺?

 

在現代詩人中,有相當多的詩人仍注重意境創作,他是現代詩最基本直接的創作手法,能給人以直觀的認識和產生豐富的聯想。

 

  2、抽象畫

這裡的歸類也應該是畫之類,抽象也含有印象、象徵的意思,比較難懂,在現代美學中,人們的感性認識不再是古典的寫真,而是吸收了更多的元素。例,從西方美術的抽象派畫家梵谷、畢卡索等,詩人的視角拓寬了。在這裡,現代詩把象徵性的元素添加到文字裡,因此更加擴廣了,思路也更複雜。這也是現代詩的一大困惑,他的出現,一方面:削弱了我們的感性認識,更阻隔了一大批詩學愛好者的入門;而另一方面:卻又讓精於此道的詩人們樂此不倦,深入研究,描寫。

 

在這方面曾引發臺灣詩人們的分討:一是現代詩派,《創世紀》主編辛牧、《乾坤詩刊》現代詩主編紫鵑以及臺灣冰夕等中生代詩人們的積極參加,在詩中加深了詩的可掘性,而引發的思考則好象更另類些,而另一派則有著悠久歷史的臺灣典情《秋水詩社》仍保留著清新、自然,易懂而內涵的風格,包括美國華語詩人遠方和澳大利亞女笛手蘇菲亞,還有八言追攀者,澳洲《澳洲彩虹鸚》巫逖,以及注重三言體的《微型詩網路》的一大批詩歌愛好者。

 

抽象畫,不僅僅指對物象的描摹,而且包涵心理的拓展,在婉約詩人中,唐詩家李商隱的一些詩便顯朦朧,而我國的現代詩人北島,顧城的部分作品也有此傾向。

 

抽象,又稱象徵,是泛指通過某種物或事的表達而不直觀,通過非直觀的描寫達到目的,有些是隱於性,有些則是藏匿。無能怎樣的表達,都在反映作品的深刻性,深刻思想性,而思想的抽象思維中,這裡不能不提有爭議的《北美楓》論壇的常客水九,因心中的表達不易讓人接受而自辨,還有不常露面的力宏詩家,另一位則是我的好友《新文學》創辦人,女詩人林靜,詩不多,卻力量厚重,抒情滂然,具音樂大氣與抽象思想底蘊的女強者形象。

 

大家可以在網上查閱他們的相關資料,這裡不舉例。我們常常抱怨一些詩看不懂,也許正是這種抽象在作怪。

 

  3、寫真

原指對靜物的描述,對婚紗、人物、景物的描寫,唐有通過對大場景的描寫,其恢弘之勢力薦李白,蘇東坡等。在現代詩人當中,也有許多如“新時代論壇”文學創辦人湘籍詩人海嘯,還有湖北詩人張作梗,也有此勢,而另一位則是王久辛了,他是從理論升化到精神領域的寫集,包括長詩《致大海》《狂雪》。通過巨幅長卷的描寫,來體現作者的深刻靈魂。

 

在這裡,我側重另一種寫真,我們知道齊白石老人善長小型工筆劃,就象現在的微距拍攝,其描寫應該更加細膩,透徹,更能以小博大。這裡的大多數寫真在《中國微型詩》網站可以搜索到大量的寫真集,只有三行的描寫,卻可以把一物、一事盡說透徹。

 

美國詩人非馬,最善長濃縮,更追求巧意,巧打。雖細描卻不單薄,雖玲瓏卻顯力重。這有緣於他的思考,他的微雕,他的微畫。具某種抽象的元素卻不失生活。

 

我們清楚,詩歌的表達,直觀而能拓展是最好的,但在我國唐詩中卻有一首純風景的寫生詩,她便是賀知章的《詠柳》“二月春風似剪刀”。在這首詩中看不到更深刻的作品思想,但從側面反映出詩人暢快的心情。詩中更形象地描寫了春天,一動一掩的動感畫面。

 

現代詩的寫生,不僅僅從表面,而是更入內。我在一首《驢》中的寫生詩中,道出人生如驢,自然難違的道理。

 

  詩中這樣寫道:

 

         【驢】

 

         低著頭

         吃的

         全在腳下……

 

         空有一身力氣

         不愛戰爭

 

          一聲長嘯

          又到了 發情的季節

 

  我們還可以從更多的寫生畫中領會。在眾多的詩人中,《湖南詩人》創辦人郭密林便寫過許多風景詩,受益於唐詩和洛夫詩人的影響。更有一首《奶奶好醜》曾上過教材,刻畫出人物深刻的形象,從側面反映出詩人的思念之情。詩如下:

 

          奶 奶 好 醜

          ——為奶奶雕像

                  /郭密林

 

          奶奶好醜

          渾身刮瘦

          黃黃一雙眼

          如醃了兩罎子酸菜

          酸甜苦辣——滿肚

          兩顆門牙硬硬

          臉皮幹皺

          是一塊風風雨雨搓不爛的布

          手上筋鼓鼓

          小小兩隻腳

          一步一搖一搖一步

          鴨子走路

          本身的負荷竟有點支不住

          整天一身黑衣服

          層層疊疊疊疊層層

          彷彿一部保存在祠堂裡的家譜

          散開頭髮洗——雪的瀑布

          三尺弟弟曰:“白麵——煮!”

          收錄機放出她沙啞的山歌

          蒼涼

          古樸

          “喲,那是我的、那是我的!”

          八十多歲的老婆婆

          手也舞,腳也舞

          兩根骨頭在抖

          奶奶好醜!

 

4、形體

  又稱為意形詩,在論壇,便是與向明詩人交流的機會探討過。

  給我印象很深的是香港《尋聲詩社》創辦人冬夢在《牆聲》詩集裡的一首詩。《打麻將》詩中這樣寫道:

 

            四人築起一座堅固的城堡

          首先認定風的方向

             

            西   東

             

 

          遊戲守則務必遵守接受

          最後的運氣

             

            哀    

              

 

  這首詩借用四方表達出一種氣氛,從常用的打麻將展達,揭示規則的背後是人生的四大性情,方圓之中不僅是手氣,運氣,更要接受我們周邊的環境,讓喜怒哀樂能受制於心。這才是詩裡所表達的。人生便是一座城堡,懂得放開才知道收斂。

  我在一首意形詩《寫生》這樣寫道:

 

                        我在畫

          這些被壓迫的被屈辱的被捆綁著的盆景中的虯枝

                   可它們

                   看不懂

                   我在畫

            那些挺拔的佇立在山崗上伸向雲天的樹

                   可它們

                   看不到

 

                    於是

               我在畫中添加了一些音符

                   可觀眾

                 是陌生的過路的

                   

 

  這首詩引用一棵倒形的樹,反襯出不理解。

 

5、攝影

 

這種成像有時出現在眼睛裡,在一眨一睜中便完成一幅畫的收入,在攝影工程中,仿佛還能看到攝影師的抖動,模糊的感覺。

 

在突破傳統的感觀畫面,其靜態的完成有時是素描,從場景到人物畫面,這裡舉一幅畫,一直以來成為人們欣賞的樂道產品。以洛夫的《剔牙》,曾有許多詩評,從詩中看到的畫面,產生的聯想,畫面從靜態到動態的轉變,從遠處向局部特寫的轉化,使現代詩的攝影取像,捕捉感躍入紙面,立體層次豐富。

 

在這裡有一首現代詩人卞之琳非常有名的代表作《斷章》,詩中寫道: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在這裡風景與窗本來是一個既分開又可合在一起的空間的主體,通過互現,完美地切換鏡頭,所產生的詩意與聯想豐然起來;還有一首曾有相似的感覺,那就是顧城的《遠與近》

          你,

          一會兒看我,

          一會兒看雲。

 

          我覺得,

          你看我時很遠,

          你看雲時很近。

  

這首詩與顧城的寫作習慣有關係,首先我們感覺這種情感的純真,再就是表達出來的真實感覺與模糊味口,通過這種很自然地表達,自然而然地把人物的心境表達出來,因為這首詩在韻味與詞素上的貼近,產生出一種朦朧的誤解,其實顧城在寫這首詩時是非常自由的,原意是你看雲是很近,也就是你把心思放在遠方,所以覺得你看時其實你心不達意,你的心事在遠方。這難道不是一組鏡頭組合?

 

我們讀到的空間與距離仿佛發生了巨大變化,不再是平面的關係,而是更廣闊更遙遠。這就是攝影的魂,不僅僅從畫面的景象所感染,而上升到追求立體的交叉效果,是不是思想呢?各人的領會不同罷了。

 

  在動態的捕捉中,這裡舉一首美國詩人非馬的作品,《黃山挑夫》我曾在對非馬的訪談中談到過這首詩,詩是這樣寫的:

 

          【黃山挑夫】

 

          每一步

          都使整座黃山

          嘩嘩傾側晃動

 

          側身站在陡峭的石級邊沿

          我們讓他們粗重的擔子

          以及呼吸

          緩緩擦臉而過

          然後聽被壓彎了的腳幹

          向更深更陡的山中

          一路搖響過去

 

          苦力

          苦哩

 

          苦力

          苦哩

 

          苦力

          苦哩。。。

 

在這首詩歌裡,我們看到的只是表面,挑夫的心中充滿了苦水,可依然要陪護周圍的環境,強烈的振動是從視覺中友映出來“都使整座黃山/嘩嘩傾側晃動”,像一副鏡頭,動感十足。在行為中,在沉重的腳步中“苦力/苦哩”。這首詩和諧與襯托無不達到文學的最高境界——自然,巧妙。

 

文字所表現的色彩與攝影似乎有很大的差別,因為現代詩沒有色彩、音樂、動態可言,只的零碎的文字,卻表現出如此的效果,這不能不稀奇。這也是我們詩歌愛好者喜歡上她的原因之一。

 

  在另一種攝像體裁中,我把她歸納為攝影範疇。大家知道,我們的詩人愛好旅遊,這種遊山玩水不僅僅是滿足某種獵奇,而是作為增加詩人閱歷的一種學習過程,不少的詩人寫了不少的景物詩。她不僅僅是一幅畫,而是一道活生生的風景。從心中對大自然的感悟。這類詩太多。在2008年我收到的臺灣詩人張默厚厚的一本詩集『獨釣空濛』,裡面全部是旅行詩,記載了詩人幾十年中在世界各地記錄的人文風景,像一部《徐霞客遊記》詩歌版,其中有不少勵志感慨的作品。一首一幅畫,一首一張圖。把攝影與繪畫與內心結合在一起,使作品產生出奇的效果。

  如《巴黎街頭小志》詩中這樣寫道:

 

          今天,不管它吹的是

          什麼樣的風

          我這個東方來的

          披一肩方塊字的清瘦的訪客

          還是無限迷惘

          在懶懶散散的巴黎街頭

          追蹤一個拄著拐杖的

          名叫阿保裡奈爾的人

          然而,米拉堡橋仍在河左岸淒淒的流著

          可是詩人眼中楓紅似火的戀

          卻已不翼,而飛

 

在這首詩中,詩人寫明瞭是尋道而來,詩中沒有風景的表現,卻表現出一個詩人的形象,在巴黎的街頭,是一種巧遇而是一種追隨?顯然,詩人的表達已經從普通的場景描摹上升到一種精神境界之中。

 

  豐富的山水,豐豐富了詩人的體載。不同的環境造就了不同的詩人風格。在另一本『填補』小詩集中,由林成興與馮學良合集編寫。我看到來自風笛詩社的海外華語詩人在“所羅門群島”所發生的記錄,那裡充滿了海的氣息與思鄉之情,格處的樸素真切,到處都是貝殼和椰樹,例如這首《漂泊,為了一尾魚》——所羅門短句:詩中這樣寫道:

 

          岸的盡頭

          南太平洋蒸著晚霞

          色調悲涼

          浩瀚的茫茫煙水

          所以我的

          漂泊 盡是懸岩壁岸

          一片湛藍

          一片無邊際的飄飄渺渺

          是潮

          也是浪

          所以我像

          一雙海鷗

          漂蕩 無暇停息

          為了尋覓 區區的

          一尾魚

 

詩人的飄泊像海鷗,為了生存而飄零。這一幅幅畫面讓人生悲。儘管這樣,可詩人的內心依然是湛藍的,如潮,似浪。在漂蕩中掙扎與頑強。

 

在風笛詩人群中,還有兩位,一位是美國的遠方詩人,他把思念與海岸緊密相連的詩人,樸素地把情懷通過對大自然地抒寫在異鄉的港灣。而另一位則是澳洲的蘇菲亞,是把色彩、星星與天真連系的女詩人,把攝像投影在純真的天空與大海,這樣的例子太多。

 

現代詩的攝影無疑就是詩人的眼睛,無論是充滿浪漫、樸素、真摯,總是把心底的世界與萬象結合的產物,所以我們的欣賞也就不僅僅局現於表像了,而是可掘研的一門技巧,使閱讀更多豐富和體會。

 

攝影師不僅僅把表現直觀地表露出來,我們的詩人卻在從內取捨鏡頭直掃你的心靈深處。我把這類作品通通歸納於攝影,指通過景框向外界攝取的元素,當然包括讀者的靈魂。

 

  古之攝影詩更多,注重畫面的詩更多。例“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裡。”更是一幅絕美的風景。

 

其他的話

 

在現代詩中,雖然詩外觀,即形、意相通外,也就是形意的結合,還需使其表面與詩內質的有效結合,達到良好效果。

 

除了在以上所敘的幾種美術美學形式外,現代詩的優秀與欣賞角度還有很多,在唐二十四詩品裡所談到的,在現代詩中都有體現。現代詩具有區域性,與詩人本體有著直接的聯繫,如江南的詩人優雅,內斂而氣質,而北方的豪爽與大度。在與西方文人的接觸中,我們也能吸收到別人的品質,因此,現代詩的表現更豐富,體裁也更廣泛。詩歌也不再是愛情的最佳表達方式了。在現代詩中,還產生了朦朧美,象徵美。更有許多依然承接著傳統的韻味。在現代詩中,仍然有許多詩人的風格有著明顯的古調今唱的感覺。還有一種具散文化的,敘事性的詩,更有王久辛的《致上海》長篇詩歌。詩的豐富一點也不低於古代,而且具篷勃發展之勢,在現代詩中不僅如畫,真正意義上的還有音畫詩,配樂詩,美術配畫詩,在這些詩歌中有豐富的養愫給我們吸取。

 

而另一種也具有普遍意義的便是音韻,譜曲能唱。這種音樂美的展示有許多詩歌理論談到過,在這裡我略舉幾篇。

 

  如臺灣詩人向明的一首《午夜聽蛙》

 

          非吳牛

          非蜀犬

          非悶雷

          非撞針與子彈交媾之響亮

          非酒後怦然心動之震驚

          非荊聲

          非楚語

          非秦腔

          非火花短命的無聲噗哧

          非瀑布冗長的串串不服

          非梵唱

          非琴音

          非魔歌

          非過客馬蹄之達達

          非舞者音步之恰恰

          要嬰啼、亦

          非鶯啼

          非呢喃、亦

          非喃喃

          非捏碎手中一束憤懣的過癮

          非搗毀心中一尊偶像的清醒

          非燕語

          非宣言

          非擊壤

          非街頭示威者口中泡沫的飛灰煙滅

          非番茄加雞蛋加窗玻璃的嚴重失血

          非鬼哭

          非神號

          非花叫

          非鳳鳴

          非……

          非非……

          非非非……

          非惟夜之如此燠熱

          非得有如此的

          不知所云

 

  

這首詩的魅力是讓人驚大眼睛,在原生態的雜亂中尋找天然的感動。與眾不同的感受與表達方式,一瀉千里卻零而不散,重重壘迭卻又細而不膩。其詩內核是講城市之鬧,鬧得不知所云,身處極鬧之中而獨享寧靜的神態。

 

  另一首是臺灣中青年詩人蘇紹蓮(臺灣詩學吹鼓吹詩論壇主辦人)的一首詩《茉莉妺妺》節選如下:

 

          我親愛的茉莉妺妺,莫離

          我遠去。磨坊裡的魔還在沈睡

          牠不會騎著月光,將罐頭裡的

          青豌豆撒在畫本上

          牠不會說故事裡的兵是這樣變成的

 

          親愛的茉莉妺妺,怎麼是

          單身娘仔守空房的六月

          清蘭花,濁茉莉。別哭泣出身低微

          勿按床頭音響,恐引蜈蚣圍繞

          勿洩漏杜蘭朵公主植物的歌聲

 

           杜蘭~杜蘭~杜蘭~杜蘭~杜蘭~杜蘭~杜蘭~

           ~~~~~~~~~~~~~~~~~~~~~

 

          我親愛的茉莉妺妺,徹夜

          未眠的城牆是一隻夢的怪獸

          注視著所有文字間的隱匿

          牠的腳本裡壅以雞糞。而唱著的

          曲子則藏著無聲的音符

 

          杜蘭~杜蘭~杜蘭~杜蘭~杜蘭~杜蘭~杜蘭~

          ~~~~~~~~~~~~~~~~~~~~~

 

          我親愛的茉莉妺妺,誰將妳

          摘下,送給遠方國度的別人家

          當夜灌以燖豬湯催情,誰將妳

          摘下,鋪成床上白色的影子

          讓報紙的頭條新聞標題列印在上面

 

          ...........................

 

  我曾這樣評過:“這些蜿豆,茉莉,騎著月光……比童話還童話。

這些‘ 杜蘭~杜蘭~杜蘭~杜蘭~杜蘭~杜蘭~杜蘭~

~~~~~~~~~~~~~~~~~~~~~躲 ’ 翻土的歌聲讓人沮喪。現代人的奇異目光與深情王子的悽愴旋律,獨到而具劇場效果。”在這首詩中,音樂的成分不僅僅是尾韻,而是利用了重複,語調,包括運用的氣氛,刻畫出某種效果。這便是現代詩的音效了。

 

在現代詩中,尾韻成為良好的譜音工具,故有些詩被譜上曲,吟唱,如余光中的《鄉愁》等。

 

我們熟悉的郭小川《青紗帳與甘蔗林》、艾青的《祝酒歌》等。這些具北方樸素豪邁的歌聲感動著一代。還有新澈的徐志摩《雪花的快樂》輕快而歡舞,表達出潔淨而觸動心靈的打動;劉半農的愛情詩《叫我如何不想她》細緻而真摯娓娓。

 

至於音樂的聯繫,古體詩則有作為了標準。只不過現代詩打破了這些禮節,創新而更適合現代人的口味。古體詩本身就是行賦,那些《長歌行》、《長恨歌》、《行路難》能在宮中邊呤邊唱邊舞。從詩、詞的尾韻強調特深。現代詩已經很難那麼執著地為韻而寫,而是更加自然貼切地表達。

 

詩歌只有摒棄一切枷鎖才能獲得真正意義上的自由。

 

只有做到自然而然,發自內心(當然前提是不斷學習和加深你的個人體會與認識),才能功到自然成。

 

  詩歌的獨到不是源自他人,而真正的你的內心,只有掘出你真實的自我,(前提是集廣眾之優秀。)創造自已的詩歌,使詩歌更加豐富,更具魅力。

 

                        2010.3.24 初稿

                        2010.7.21修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