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龍灣弔古戰場

 

()

 

 

 

 

 

        下龍灣-這個地名,我是在十多年前,從一位回越省親歸來的同事向我透露我才得知。下龍灣,在這位同事口述形容中,我只知道其景之秀麗,是可以媲美於廣西漓江,惟可惜自己未能身臨其境。而卻不想因緣際遇今回南國返鄉之行,竟遂了我的心願。

        過去一直以來,人們在介紹這個地方的文章裡,又或是在口述中,往往都把「下龍」說成或寫成「夏龍」,其實這是一個錯誤。

        下龍灣地處海島區域,是在廣寧省錦普鄉轄區內,而也有一部份是在雲屯縣。從地理位置上來說,下龍灣是在北部灣西岸之畔,位於越南東北,距首都河內一百六十五公里。

        顧名思義,「下龍」即龍下降之意。關於「下龍」的民間野史傳說:據悉很久以前,在越族建國初期,一次國土遭到外侵,上天派遣龍母率眾龍子下界幫助越族抵抗外侮。當敵船浩浩蕩蕩從海上向海岸進攻,此時眾龍下降,龍口中吐出無數珍寶玉石,傾刻間化為無數大小島嶼并聯結成一座座銅牆鐵壁,聳立在敵船之前。敵船正飛速駛近,一下子撞到一個個島嶼上撞得粉碎,敵軍片甲不留。

        大捷後,龍母和龍子不返回天宮,留在發生鏖戰的地方。於是,龍母下降化為島嶼之處稱為「下龍」,眾龍子下降所在則稱為「拜子龍」。至於龍尾翻騰激浪攪起層層白浪之處稱為「龍尾」,即是如今擁有沿海岸幾十公里長細白沙灘的茶古半島。而越南人時常自稱為 龍子仙孫,也就是由此而來。

        我們旅巴晨早準七時正從河內出發,沿著五號公路駛至前中,拐向南策,經平橋、過紅星市鎮,然後再沿十八號公路行駛,過火燒鎮(Bai Chay),歷時兩個半小時,終於抵達了下龍。根據地理資料顯示獲悉,下龍灣的總面積達到一千五百三十三平方公里。

        甫抵下龍,我的眼界視野立時為之一寬。我頓時給眼前這一片廣袤海灣美景深深的吸引住。

導遊引領我們走到渡頭處,在那裡早就預備好了多艘渡輪,一字排開停泊在渡口。在進入渡頭口處,有一道用中、英、越三種語文寫成的告示牌。大意是告誡遊客,在進入下龍灣遊覽時,必需注意環保及個人安全等字樣。用英、越文寫的就沒有甚麼問題,只是用中文寫的,就別字百出,

令人讀來可有點飯。告示牌上如斯寫道:

 

        目睹此告示牌上的中文字,使我不禁有所感觸。打自回到越南,除了胡志明市外,間中還可以看到幾個漢字,其他如:順化、蜆港、河內,除了殘存的過去古蹟是用中文書寫外,一路遊蹤而來,所有的商店、鋪坊全是用拉丁越文,不再像以往還有中、越文並用,所以眼前這面告示牌子上面的漢字,平添與我一份親切感,惟可惜的是水平之差,實在令人咋舌。其後,我又想了一想,在今日的 大越主義文化獨尊之下,中文雖然未曾被列於禁絕,惟華文學校每週也僅容許教授兩至三節最多的課程。自然,華人子弟所吸收的中文教育程度實在有限,故而面對眼前牌子上所寫的錯別字,實在不能對其再作諸多苛求。

        我們在渡輪的搭載下,迎著海風徐徐駛入了下龍灣區。但見得海灣上重重蔥蘢巒疊雄峰,和許多大大小小奇形怪狀的溶岩石島矗立海灣中。漸漸,待得渡輪駛臨海灣的中心時,我竟有種被石陣包圍的感覺。渡輪帶著我們不住左衝右突,我們過了一個石陣,又陷入另一個石陣,彷彿永遠走不出這個海石陣圖。頓時間,我們已失去了方向,再也分不出何處是東南,那裡是西北。若是把我們此刻的處境比喻於身陷 八陣圖,應該未為過。

        這個時刻,使我不禁想起了:「功蓋冠三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這首詠三國孔明《八陣圖》的詩句來。

        隨著渡輪在這些石陣中穿插過處,導遊不斷向我們介紹著:這個是「鬥雞島」,這個又是「帆船島」,左邊的那個叫「老翁島」,靠右邊那個的叫「香蕉島」。那個叫「石松島」、「雙貓島」;遠處就是「蛤蟆島」、「猴島」等等。

        上述這些島嶼都是因其形與貌,憑人們對其直覺觀感而給以命名。

        下龍灣的溶洞很多。最主要的計有:「木頭洞」、「天宮洞」、「驚奇洞」、   「貞女洞」、「迷宮洞」、「塘鵝洞」、「穿行洞」、「仙人洞」和「鼓洞」。

        渡輪在海灣上兜了一圈之後,最後才把我們載回一個名叫「木頭島」的島嶼讓我們登臨。島上的「天宮洞」就是我們今次下龍灣之行,要觀賞的主要一個溶洞。

        天宮洞的原來名字叫「姊妹雙乳洞」。原因是洞內有一對一大一小粉紅色的乳房形狀石頭而得名,此外洞裡還有一個青白色的鍾乳石,遠看像極一位裸體少女。因而人們亦有稱之謂:「白雪公主洞」。

        天宮洞截面呈長方形,洞寬約二十五米,長約一百二十米,高二十米以上。站在洞口望進去,洞的規模極大,寬敞奇偉,輝煌狀觀。就像一個鑲金鍍銀的金碧輝煌的瓊樓金闕。

        在相對的東、西兩洞,是造化的兩幅狀觀的藝術造形作品。它把繪畫和雕刻,五彩繽紛的色彩與粗糙或細膩的形狀和諧地融洽在一起。

        這裡的石頭形狀好像俯伏的大象,奔騰的駿馬。那裡是剛毅果敢披執銳,刀光劍影的威武戰兵。仰面東面的洞頂,使人心馳神往。還有細細看來,又是天上的凌霄殿,有髮鬚如雲的玉皇大帝、雷公、南曹、北斗金星;有服飾華麗,舞步輕盈美麗仙女們。洞頂上懸掛著大鬧天宮齊天大聖的金箍棒,時不時閃閃發光。站在既高又寬敞的洞穹下,在金碧輝煌的色彩中,在千形萬狀若虛若實的繁華世界裡,使人感到迷人神秘的天宮,使人如癡、如迷、如醉。

        天宮洞的名字也就是由此而得來。也自是,它取代了原來的「姊妹雙乳洞」又或是「白雪公主洞」。

       其實說到遊下龍灣,不僅僅是因為它有著迷人的秀麗風景山水。到這裡遊山玩水的人們,除了觀賞絕美的好山好水之外,還特地順道憑弔一下這個古戰場。(其他的人我不知道,但此行對我而言確實如是)

        在遠古,中、越兩個民族,本來是同屬同文同種。惟打自西漢劉邦時期,趙佗將軍獲得派駐嶺南越地統轄開始,便無時無刻野心勃勃要自立為王成一家,千方百計採取漸進式去中國化,與中國劃清界線。而自此時起,便時合時分,兩者關係也就時好時壞。尤其當其時,歷經各個朝代的領導人的刻意貫徹分化教育思想,以致日後造成了越族對華人的世代敵視。

        從歷史淵源上來看,過去越南是中國的一部份。自然,地方稱亂,那是屬於內政問題,中央政權出兵勦伐是很自然的事。而受到攻擊的一方,必然是誓死舉兵抵抗到底,那也是很正常絕對正確。因而造成了古時的中、越兩國不斷發生戰事。

        在這裡下龍灣,就曾經發生過兩場驚天地、泣鬼神的海戰。

        第一場海戰,是發生於一二五七年(宋寶佑五年、蒙古蒙哥汗七年)

        正值蒙古東征西討所向披靡,武功盛極之時。由蒙古大將兀良合台,統率蒙古水師大舉南下侵越。由陳朝(12251398)陳太宗(12251258)親自督軍禦之,結果大敗來犯之蒙古水師。

        第二場水戰,則發生於一四一零年(明永樂八年)。明朝水師來犯,後陳朝(14071413)派遣平定王黎利(後為後黎朝開國始祖黎太祖),統領水師與明朝水師鏖戰於此。最後,明朝水師鍛羽而歸。

        其後,後黎朝建國,傳位至黎聖宗第四位皇帝。一四六八年,在其一次出巡安邦,越過東海,安寨於傳燈山麓,重臨舊地戰陣,目睹下龍灣的秀麗景色,富於詩情畫意。面對江山奇偉,又值太平盛世,這一切都使得皇帝心情激盪,不禁就在三軍前應口吟了一首詩,並下旨將該詩刻於岩壁上。

        詩云:      溟幸無涯匯總川     山連蘸水水漫天

                          神奇莫猶安排掌     函洞難名化育權

                          代遠尚遺拎韃臭     椿光疊見爛花煙

                          載遵一豫孚對說     群扈酣歌海晏年

           

          上面這首詩的石壁刻字真跡,迄今仍然是清晰可辨。而繼黎聖宗皇帝  之後,在一七二九年南、北朝(阮鄭相爭時期),鄭主鄭剛在一次巡遊至此,  讀了黎聖宗皇帝遺上面題詩,面對山水如畫,碧海藍天,不禁也即興作了       一首七言律詩,同時亦將之刻於岩壁上。而自始以後,每有騷人墨客至此,也紛紛效仿前人作詩留字於岩上。

        直至今時,傳燈山上的岩壁上留下不少這些前人詩句讓後人憑弔,因

而人們也就把傳燈山改作為 詩篇山

        歷史是無情的!歷史已經隨著流水而逝去。歷史!在今時導遊的娓娓    動聽道來,使我聽得入了神。於是,我也不禁就地即興作了一首詩:

 

                  遠近高低巒疊峰     星羅陣佈海華容

                  行兵險處憑良計     調將奇謀策運中

                  霸主爭雄夢落索     黎軍殺敵氣如虹

                  今人只道漓江好     不識南天有下龍

 

        剛剛成詩出到洞口,回到渡輪歸途程中,船泊海灣中心進餐時,正當我閉目沉思,對整日遊洞所獲的心得做個無窮回味之際。卻突然感覺到渡輪兩側,似遭到物件猛然碰撞,船身震動了幾下,耳邊還彷彿聽到不少吶喊嘈吵的人聲。登時,我不禁吃了一驚,倦目矇矓中幾疑自己正處於舊日歷史兩軍水師廝殺對陣中。

        待我睜開雙眼,看清眼前形勢時。原來渡輪兩側不知何時有幾艘舢舨小船,飛快向我們渡輪碰撞靠攏了過來。舢舨上的大大少少的人,把手從渡輪兩側開敝的窗子伸了進來向我們乞討。我則冷眼等閒視之,惟團隊裡的團友,竟然有人解囊施捨了一些錢,還好言相勸打發其離去。

        陸上叫化,我是見得多了,但我意想不到水上也有行乞的。而這在我來說,亦尚屬首次,這回真個是讓我大開了眼界。

        進餐完畢,看看時間無多,我們也就匆匆歸航。回到岸上,我再回首

        下龍灣,真是有點依依不捨感覺。

        再見了!下龍!但願他朝有緣與你再會!

 

                         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