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俳溯源

   

最近在加拿大一份華報,發表了澳洲一位文友撰寫的一篇其在文學座談會中,演講關於漢俳創作的講詞。惟整篇講詞裡,我翻來覆去讀了好幾遍,老是感覺文章裡好像欠缺了一些甚麼似的,因而引發起我在此為文就這個漢俳也想來作個探討。

在中國古典詩詞文學創作裡面,詞的填作,字數最少的一闕詞,要數十六字令,詩則以五言絕句二十字為最短。但若果以古今中外的詩作來說,然則詩文最短而字數又最少的,我想應該要算是漢俳俳句詩了。因為整首漢俳俳句詩只有十七字,它比起十六字令來,也僅多出一個字,比起五言絕句則是少了三個字。在歷來中國詩史的體裁當中,漢俳可堪稱得上是短得無可復短,非常迷你的短詩作品。惟這種詩體,如果我的判斷沒有錯誤的話,漢俳就是俳句蛻變而來。

說到這種漢俳俳句詩,我開始接觸到它,應該是四、五年前的事,若不是一位文友惠寄來其在澳洲發表於華文報章的三十六帖漢俳大作給我欣賞,和一篇介紹漢俳的文章,我還真的不曉得有它的存在。而且不單止是存在,同時,還具有一段相當悠長的歷史,只不知到底是如何因素造成,致使它一直以來,始終未被此間人們重視和注意到而去加以磨研和普遍推廣,這確實是令吾人很費解的一樁存疑問題。

當讀罷這位文友關於漢俳的介紹文章,我即時翻尋有關這一方面的典籍資料。雖然我所得來有關漢俳的資料不很十分齊全,但經過一番不遺餘力查證,總算也得出一些梗概來。漢俳俳句,其實是兩種不同文字創作,但卻是同屬一類的文學,只不過前者是用漢字創作,而後者則是以日文來書寫。由於兩者是同屬於一類文學,因此,兩者之間的歷史甚有淵源關係。我這樣說,是有我的根據的。

據查證所得,俳句是日本流行的一種短詩,亦稱之為發句,以十七字為一首每首為三句。其詩的文體為五、七、五(即首五字,次七字,末五字),只不過,近代據悉已有打破了十七字的傳統格局限制,成了另一種變體的俳句,其著名的作家就有北村季吟,松江重賴,和松尾芭蕉等。

至於漢俳則是用漢文書寫,是從日本俳句演變過來。這種演變情形,就有點像越南的六八雙七六八”詩體,是從中國的古詩演變而來一樣。聽說,日本的這種俳句詩,是從距今三百餘年前的日本江戶時代所流行的俳諧連歌文體,放棄了下半節,只存留上半節形成而來。

而其實所謂的原意,在[說文]中的解說,即為也。而與有相關連的文學創作卻實在也不少。據悉除了俳句之外,還有俳畫,也是日本畫的一種。至於俳歌,俳賦,則是早在古中國的六朝南齊時代(479501)就有的文學作品。此外,還有俳優體,乃樂府之一種,其源流則更為古遠。

眾所週知,日本與中國的歷史淵源關係,是始自秦始皇時代徐福東渡求仙。自那時起,徐福就把中華文化帶到了日本本土,使到中華文化在日本落地生根,成為了今日日本文化的一部份。而日本文化既是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自然,其文學也是一樣。所以若是我在這裡說,日本的俳句是源自南齊 的文學創作蛻變出來的一種詩的體裁,後來還被日本加以發揚開來,而成為今日的漢俳。我相信,我這個推測論斷應該是合情理。

讀了這位文友寄來的介紹文章,他說:在中國詩史上出現的第一首漢俳,是趙樸初先生在一九八零年一次接待日本俳人協會訪華團所寫<贈日本俳人協會諸友>。其詩云:

綠蔭今雨來

山花枝接梅花開

和風起和俳

有關的創作,不論畫也好,詩也好,都是已有一段相當年代的歷史。趙先生這首漢俳詩是否真的在中國詩史上的第一首,我對它還是有一定疑問存在;對它還有待再作進一步查考。

談到漢俳詩,依這位文友惠來其已發表的大作看,則這類漢俳詩是不難寫,惟其創作格局調律,果如斯簡單麼?我本人很喜歡讀詩,也喜歡寫詩,不論是現代詩,又或是古體詩,惟獨對於這個所謂:漢俳詩,我不敢輕易嘗試,因為我對它認識不多,至少目前在北美此間文壇,我是未曾見過有人創作。但據悉在澳洲的華文文壇,這歷年來,已經吹起了一股漢俳寫作和研討的熱潮,甚至還出現了一些漢俳詩人和出版漢俳詩集。

由於我對這門近期新興(最起碼我自己認為)的漢俳文學知識甚淺,故而特地執筆書就這篇拙文,冀望能拋磚引玉,尋求各方文藝同好,對有關此類漢俳文學創作,有更高超的認識與興趣者,彼此共同推敲研究和更進一步把它推廣,好作為自己在異域為宣揚傳統的中華文化而盡一點棉力。

 

2004/11/16    於丹佛一笑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