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運的老學生
 

●談賀祥麟教授的遠端教學

                                                

    著名學者賀祥麟教授對我的教育始於1954年,之後,45年失去聯繫。  

    悠悠歲月,雖心系吾師但卻甘願匿迹,因怕無建樹而辱師門。特別在紐約拼搏二十餘年,筆禿墨幹,汗顔無地。直到拙作《情感滄桑》在京出版,才敢撥通那震動心弦的越洋電話。面對這久違了的徒弟第一次交出的人生習作,恩師激動地說:“葆珍,你頭上戴了一頂桂冠!”

誠然,這桂冠大了點,可那桂香,卻不斷激起我創作衝動。

    他怕我年老體弱獨自浪迹天涯,把我引進世界華文文學家的大家庭;他憂我遠離桑梓不敏鄉情,賜我魚書不下百封;他憐我身居異域惜漢字如金,贈我古今名著及他的大作近四十多本。這不遠萬里、不計成本的饋贈,絕非信手拈來。

    他知道我愛寫實,便千方百計找當代有名的現實主義作品送給我。他說《張平文集》很精彩,但不易買,他上網、跑書店、找朋友……終於好不容易把這套書送到我手上。他聽說我學用文言白話寫我的另一本小說,便送我一套《明清十大禁書》並指出書中語言可學。幾年前他得知我買不到現代詩韻這類書,答應贈我他珍藏的秦似教授遺作《現代詩韻》,但因藏書太多,他反復找都找不到。終於在今年,無意中找到了,他欣喜若狂,連夜給我發來電子郵件,以分享尋書之樂。當這份珍貴禮物飄洋過海到我手上時,我看到那陳舊的書頁,我知道那是吾師看過多遍的書;是他還用得著的書,他割愛了!他題字於書中:“此書尋找到不易,而且已絕版,全國沒有。送給您,以發揮此書更大作用。”看著這一切,我禁不住熱淚盈眶!

    恩師對我的教學,宏觀而言,他從一個作家應具的素質,據我的實情調配教材,貌似隨意,實精心策劃。在他指導下,我那剛開墾的文學園地,如久旱逢甘露。

    恩師導人以大處落墨,但他毫不放過我絲毫的過失。如去年我專程飛往南寧拜會他,並呈上三本拙作。其中一本是爲家藏于右任草書真迹而寫的《墨緣》,他看後嚴肅地說:“你讓我看了許久才知道陳伯俊先生原來是令尊。這對令尊是不公平的。”

    這幾年,每有拙作,先呈恩師雅正。他每次都及時批示,讓我感到他還在給我上寫作課。他爲我專門寫了關於詩歌創作的十分有學術價值的論文,用電子郵件傳來,有些字在電傳中亂碼。我因惜吾師之墨如金,三次請他再傳過。他不厭其煩地滿足我的苛求。

    去年我遊九寨溝後寫了三首七律詩給他,他提了寶貴意見後還把我的拙詩寄給廣西名詞人黃素芬教授,黃教授爲拙詩作了精批,其信寄往恩師家。日理萬機的他不慎遺失此信,正如他自己說的“像一個犯了錯誤的孩子認錯”,求黃教授再手書。黃教授誨人不倦;祥麟恩師把其信輸入電腦。本來他完全可以郵寄的,可他卻要我儘快看到! 

    遠在紐約的我,看到吾師發來的電子郵件,淚眼模糊了!我看到了啊,看到了!一位年逾八十的資深學者、一位名聞海內外的詩人,爲我這個才疏學淺的老嫗,在那寂靜的夜裏,嘀嘀噠噠地打字。我含淚對天呼喊:“弟子何人,蒙吾師如此關愛!”我激動得難以自控。忽然,一陣桂香讓我變得清醒,讓我想起幾年前吾師所說的那頂桂冠,我才意識到吾師爲何如此盡心盡力。霎時,渾身都是勁!

    我重新閱讀有關古詩創作的書,對我以前寫過的詩逐一審改。不久,我寫了悼念林煥平教授的詩《天涯泣祭》呈給他。

    他把拙詩轉給黃素芬教授看。黃教授說:“除第一二句寫得很成功外,其餘都顯得蒼白少血肉,因而缺乏感人力量。”

    爲此我又鑽研有關“意境”的創作理論,在唐詩宋詞中領會名家技巧。那幾天,我行也想、坐也想,連發夢也在改詩。剛好又患花粉症,有點力不從心的感覺。偶爾在一次風中晨跑,忽感腦門烘熱,湧出了要改的詩句。

    後來,我把拙詩再電傳給恩師,直到得他老人家認可,我才轉寫別的東西。我稍微有點長進,恩師會欣喜萬分。他不止一次把我的拙作印發和推薦。如此喜憂與共的師長,世上難覓!

這遠端教學的網路,像一條聯接東西半球的長虹。虹的那端,是德高望重堪稱“一日爲師終生爲父”的賀祥麟教授;虹的這端,是以此生能入賀教授師門爲榮的我!   

                            2004515

此文發表於《香港文藝家》和香港《商報》

 

   

 

周殿芳教授評介

 

 

                                           解讀陳葆珍散文二篇

 

名師高徒彩虹般的傳奇 

 

我從《香港文藝家》等報多次讀到旅美華裔女作家陳葆珍的創作談、文學評論和散文,深感她的人生足跡堅實,文學品味芳馨。尤其令人動容的是,她把自己的成功歸功於大學恩師賀祥麟教授的深刻影響,並與大洋彼岸的恩師一同分享。這一名師高足的情誼,在當今的現實裏是超俗的。散文《萬裏尋師》便是40多年漫長歲月積澱與淬煉的情感流露!

文章開篇以洗錬的文筆概寫對恩師「美好而難忘的印象」:「學識淵博,才智超人,講起課來如行雲流水,搖起筆來字字珠璣」。這印象既是創作長篇小說《情感滄桑》的重要生活原型之一,又是作者成名後萬裏尋師之因由。寥寥數語,已將滿腹經綸的學者型教授對學子的深刻影響突顯出來,十分引人入勝。

文章主體部分筆墨飽蘸激情描述「尋師」的動人情事——

第一層追憶四年前第一次與恩師的越洋通話情景:屏息凝神,按住心跳等待電話鈴聲停後飄來的聲音」是自己萬分激動的心理描寫;思師「激動不亞於我」,則通過聲情並茂的語言描述「欣喜的驚嘆」「爽朗的笑聲」「溫情的責備」傳遞。作者不愧是抒情的高手,她將師生40多年時空阻隔的渴念,濃縮於聆聽師長第一聲話語的當口直抒胸臆:「呵,久違了!依然是那麼熟悉!依然是那麼悅耳……」而對恩師的責問,故隱答話而出之以內心獨白:「……唯有讓吾師去問那無情的歲月吧。」此時無聲勝有聲,蘊含著多少歲月滄桑與無奈!

這真是一次非同尋常的師生對話!「師」是享譽海內外著名學者教授,「生」是挑戰命運創獲豐收的旅美華裔作家,他們相失萬裏重洋,隔絕40多個春秋的時空跨度,凝聚在通話前後不足400的文字,卻有詩劇般的對話與獨白,有小説的懸念與補敘,以及散文筆法的直接抒情(見上文引述)和重疊抒情,「這時,也只有在這時,我才有一點勇氣撥通恩師的電話」。讀著這層文字,能不感觸到作者「夢裏尋他千百度」情感波濤的湧動?

補敘移民生活20年「苦拼」的兩個自然段,呈現出作者的雙重身份:既是「甘為人梯」的為人妻母,又是「不甘埋沒」奮然拾筆的作家,這就大大增強了散文《萬裏尋師》題材的厚重感。

第二層是「此後四年」來,師生的親密聯系,是上文師生情誼的昇華與發展。由於本文突出一個「尋」字,便以概敘與典型事例結合著寫,省去許多筆墨另由專文《幸運的老學生談賀祥麟教授的遠程教學》承載。例如本文中贈信幾十封,賜經典名著及其大作好幾十本一事,在「遠程教學」中則視之為「宏觀而言」,「他從一個作家應具的素質,據我的實情調配教材,貎似隨意,實精心策劃。在他的指導下,我那剛開墾的文學園地,如久旱逢甘露。」又如本文中電子郵件的頻繁聯繫,「有時甚至一天發送兩次,家事、國事、天下事無所不談。」既表現了網上交流海闊天空由文學擴展到政治學、社會學……照應開篇恩師博學多才的概括,又表現了名師與高足心靈溝通之無拘無束「喜憂與共」;還有因恩師的來件而「徹夜難眠」,趕在翌晨送詩稿回應恩師的典型細節……所有這些,在「遠程教學」專文中都有精美的比擬:「這遠程教學的網路,像一條聯接東西半球的長虹」,都有更為具體細膩的描述:「這幾年,每有拙作,先呈恩師雅正,他每次都及時批示,讓我感到他還在給我上寫作課,還為我專門寫了關於詩歌創作的十分有學術價值的論文」……更有感激涕零的強烈抒情:「我看到了啊,看到了!一位年逾80資深的學者,一位名聞海內外的詩人,為我這個才疏學淺的老學生,在那寂靜的夜裏,  噠噠地打字。我含淚對天呼喊:弟子何人,蒙吾師如此關愛!」

讀到這裏,我感悟到,兩地名師高足似乎都在用生命全身心地惡補時空距離的空白……

第二層寫回國尋訪恩師中心事件。有了第一、二層情感上的蓄勢和鋪墊,中心事件又已穩妥地置於壓軸顯眼處,作者那支揮灑自如的筆捕捉到「剛下飛機」的特定時刻,強忍腸炎劇痛的突發細節,只用了與外甥女一句對話「今日不見吾師,夜不能寐」。道出了盼師情切的心聲,連夜扣響師門一個動作特寫,迫不及待的心情盡在其中。接下來用一整段抒寫終於見到魂繫夢迴的恩師之今昔感喟。多情的筆觸突顯了師長壯志暮年的神采風範;「變」與不「變」抒情性內心獨白更將久別重逢的強烈感受渲染得淋漓盡致;進而浩嘆歲月無情流淌出濃濃的懷舊之情。

末二段抒情性的結尾作者禮敬師長,告慰師長的赤子熾情,將《萬裏尋師》的題旨點亮!

從陳葆珍散文中,我不僅讀到孄熟練達的運筆技巧,更領略了她和恩師之間彌足珍貴的彩虹般傳奇。屢屢讓我聯想同題大手筆作品魯迅《藤野先生》懷師之深沈,美國小說《相約星期二》莫裏教授與弟子特種教學的神奇。(寄自洛杉磯) 

 

此文登於《香港文藝家》第17期,作者是原武漢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