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弔忠魂
 

                

 

                   

    我不遠萬里,從紐約來到這神聖墓道。幾十年來,我每次回到廣州的必修課是:讀懂那閃著光輝的四個大字——“浩氣長存”!它們,我七歲那年,穿著童子軍裝跟著祭祀隊伍,來到黃花崗才認得的。

這四個大字,像戰火那樣殷紅;像陽光那樣粲耀;像松柏那樣常青!凝視著這由孫中山先生親筆題的字,我在想,那剛勁的一豎一橫,像烈士的錚錚白骨;那圓渾的一點一撇,像烈士的慧眼鬚眉。漸漸地,我雙眼模糊了。忽然,看見這幾個字在動著……只覺得寧靜墓園上空,傳來了黃興、趙聲將軍的軍令,還有起義大軍的呐喊;似乎有繡著“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大旗在晃動……這時,我好像看到“浩氣長存”這四個大字在滲血!血流向灰白的墓門、茵綠的草地……我的心震撼了!我望著那傲然而立的松柏、那淒然而泣的黃花、那寂然無聲的墓道,我赫然發現綠中有紅,這,當年起義者的血漬!

    長二百米的主墓道向上伸展,我向著那莊嚴的、神聖的、顯得有點空靈的境界走去。主墓道兩旁各種兩排柏樹,內排龍柏29株,外排檜柏68株。那樹頂,當年我能摸著,現在高不可攀了。不遠處有一小池,池內種蓮花。我在心裏祈求:“花中的君子,好好陪伴在此安息的君子。”

    我步上默橋,想起小時候老師對這橋名的解讀:“橋的坡面成齒狀折疊,人們從這走過,必低頭,此乃默念之舉。”

    從默橋走下,我看見主墓道東西兩側,各種一株細葉榕。其長相何其相似乃爾。它們都有七十多年歷史。榕樹氣生根紛紛下垂,不少已貼近泥土,雖如此,一點也不老態龍鍾,婆婆娑娑的。左邊的那株爲當年參議院院長林森所種;右邊的那株爲當年衆議院院長吳景濂所種。林森種的那株,離地不到一米即分成5枝;吳景濂種的那株,長到丈把高才分成5枝。兩樹分枝數,合起來就是炎黃子孫所喜愛的數位“十”。

    再往前走,有一株1995年被廣州市政府命名爲“古樹名木”的馬尾松,它是1912年孫中山先生首次祭陵時種的四株樹中僅存的一株。

    我默默地站在這株馬尾松面前,周圍寂然。這時,一聲鴉叫,增添幾分悲涼。那鴉啼在陵園蕩著的回音,像在訴說孫中山先生爲廣州之役的悲壯陳詞:“是役也,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爲之含悲,風雲因而變色,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怨憤所積,如怒濤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載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則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並壽。”

    想起孫中山先生對廣州之役的評價,我對在這場戰役中犧牲的烈士肅然起敬。我向他們的陵墓走去。只見烈日照得祭壇有點慘白,周圍的氣氛顯得格外蕭殺。我的心情變得十分沉重。祭壇上的香火,燃了近一個世紀,多少憑弔者青絲已變白髮。我奉上心香一柱,對著鐵鏈圍著的墓塚和七十二烈士紀念碑,鞠了三鞠躬。向這些英魂致以致不盡的哀思和敬意。這時,我似乎聽到墓室裏的英靈,擂著戰鼓,鼓聲是那樣的悲壯、深沉!我默默地對亡魂說:“您們以慷慨的死,換得永恒的生。戰鼓有後人擂著,請安息!”這時,我感到有一股沖天的浩氣在昇華,我拼命地深呼吸,要把這民族的精氣貯於心室。

    墓塚後面有一堵大石牆。牆上刻有孫中山先生題字“浩氣長存”和章炳麟題字“締結民國七十二烈士紀功坊”。牆正中有道門,它向著七十二烈士紀念碑敞開。我神情肅穆地走進去,虔誠地瞻仰。

    只見紀功坊上有石香爐、石燭、石獅,有世人熟稔的七十二塊長方形巨石。巨石成品字形地向上堆砌,其頂端矗立著自由女神像。我想:七十二塊巨石,就是烈士的化身。他們以血肉之軀,爲自由女神奠基。

    我邁著沉重的腳步繞紀功坊走了一圈,發現坊內的小鐵門沒上鎖。感謝天賜良機,以前我來這裏,它都是鎖著的。我輕輕推開鐵門,拾級而上。我平生首次登上紀功坊,撫摸巨石,眼噙熱淚,手在顫抖。感到自己在安撫烈士的遺骸;在慰藉獻石者的心。看著來自海內外獻石者的名字,我像看到這裏的黃花,已在天涯盛開。

    紀功坊後面豎有一塊廣州現存的最大碑刻,高3.92米、寬1.82米。我擡起頭,仔細地端詳著。它,斑駁而威凜,蒼老而不衰。我細讀碑文,上面刻著:《廣州辛亥三月二十九日革命記》,“民國紀元一年辛亥三月二十九日,黃興率同志舉義于廣州攻兩廣總督署不克,死者駢羅得屍骸,葬黃花崗僅七十有二人。”

    這塊石碑後面,刻著烈士的名字。這裏刻的名字共86人,原來是後來查實還有14名烈士死于廣州之役。我低聲呼喚著一個個名垂千古的名字,忽覺得烈士們從石碑中應聲而出,逐個鮮活地站在我面前,像那塊平地拔起的石碑,永不倒下!

我向他們深情地鞠了鞠躬,含淚告別了這些尊貴的亡靈,便向主墓道東側走去。最先撲入眼簾的是潘達微先生之墓。這位爲世人敬仰的七十二烈士的收葬者、同盟會會員、《平民報》記者,在廣州之役後,不怕敵人搜捕,不但偵看陳屍處而且還向廣仁善堂求得棺木、義地,親自辨認烈士遺骸,並指揮仵工從朝至暮冒雨葬之于紅花崗。這紅花崗,後由潘達微先生改名爲黃花崗。我細讀潘先生石碑背後刻的《自述》,其字裏行間洋溢著的革命激情深深地打動了我。我在心裏向這位高風亮節的知識份子致崇高敬意。

這黃花崗,除了安葬由潘達微先生親自駢羅的七十二烈士遺骸外,還葬有鄧仲元、楊仙逸、史堅如、馮如、範鴻泰、王昌、雷萌棠、韋德、葉少毅、梁國一、金國治等烈士。他們墓碑上的題字,不少是孫中山先生筆迹。其中,孫中山先生因馮如烈士是民國第一飛行家,而贊“吾國大有人才”。主墓道東側墓園內,柏、竹、榕、桉蔥蔥郁鬱,與之相比的那道灰白色墓門顯得有點蒼老。我走到這兒,心裏止不住一陣悲愴。幸而,墓門上“陸軍上將鄧仲元墓”這幾個字還清晰可辨。這位屢立戰功的師長、參謀長、上將,我幼年時對他早已崇拜。我滿懷敬意步入墓道。只見墓道兩旁的石鼓、石象、祭亭依然如故。墓碑上“鄧仲元先生墓    孫文題”的字,還是那樣令人刻骨銘心。我像每次來祭祀那樣,佇立在鄧將軍的巨大石像前默默瞻仰。這尊石像,保留著將軍當年的雄姿,右手叉腰,左手拿指揮刀,身披軍大衣,軍大衣內還有七個紐扣的中山裝式的軍服,腳穿軍靴。軍帽的大帽檐下的面容,是那樣的威嚴、神武、軒昂,渾身釋放著凜然正氣。這時,我想起刻在墓碑上的他的話語:“即有不虞,毀家不顧也!”

    我凝視著石像,掂量鄧將軍擲地有聲的誓言,不禁感慨萬千!正因爲有數不盡的“毀家不顧”者,才有今天數以億計的美好家園!向您致敬,偉大的將軍!我莊重地向他的石像鞠了三鞠躬。

    從鄧將軍墓道走下,看見在一派桑科古木中,豎有一塊木牌。上書黃花崗“除七十二烈士外,還營葬爲國事死難的烈士,絕大多數都是由孫中山先生特許在這裏下葬的。這些歷史人物,或是生前擁護孫中山爲反對南北軍閥而犧牲于戰場上,或是爲刺殺禍國殃民的民賊而犧牲,沒有一個死不壯烈不慷慨的。”

    這是最神聖的、至高無上的蓋棺論定!我滿懷深情地仰望著蔥蘢一片的陵園上空,秋風拂樹瑟瑟有聲,似乎在呼喊:“我們,沒有一個死不壯烈不慷慨的!”這時,我心中蕩著北京莘莘學子的鏗鏘誓言:“中華民族不怕死,最怕苟活!”

    這凜然不可犯的正氣滲透在陵園的每一個角落,我被這高尚的情愫所感染,滿懷敬意地瞻仰了在主墓道西側的史堅如先生祠。與史堅如先生祠相隔不遠,有一小亭,亭內有一塊石碑,碑上刻的是當年軍政部長程潛、廣東省長廖仲愷署名的“大本營軍政部廣東省長公署布告十一號”,內中闡明七十二烈士墓的由來,強調“每年三月二十九日公祭之時,各界赴祭者不下數萬人,赤日當空,每苦炎曝,一經遍植墳林,則廣址之中,林下花間,隨處可坐可立,尤足以慰景仰之誠。”

    這本是“黃土一抔”的荒涼墓地,自辛亥三月二十九日(西元1911427)廣州起義後,由潘達微先生于辛亥四月四日葬烈士遺骸于此。“1912年廣東軍政府議決撥款十萬元”和各界人士募捐、海外華人集資,“至1921年紀功坊、墓亭相繼落成”,才有這16萬平方米的陵園。經歷屆政府下令保護、廣州市民的精心護理,才有翠蓋蔽天,綠蔭滿地。現在的祭祀者,不再象我七歲那年來祭祀時苦於炎曝。

    我往黃花崗西側門走去,這裏的墓道比主墓道小了許多,依舊豎著我從小就熟知的幾塊石碑,內有潮州海員同人獻石,刻“自由之魂”;廣東海軍協會獻石,刻“憑弔忠魂”;第七次全國教育會聯合會獻石,刻“精神不死。”

    石碑旁,有兩條用連州青石雕的高3米的龍柱,夾道相對、玲瓏壯觀,讓我久久不願離去。它是國民黨安南党部於19263月獻造的。“用高浮雕和透雕技法簍雕之青龍側卷於柱上。”龍爪正爪著寶珠,龍身宛轉,龍頭微昂,龍口吐水,掀起波紋如龍門。波中鯉魚作伺機躍狀。

    幾十年了,不知多少次面對它,可我沒看懂它。如今,有些少領悟了。我忍不住驚叫著:“好一個鯉魚要躍龍門!”

    我在龍柱前默默地思索,這有什麽寓意?鯉魚要躍龍門,它將涉波浪而曆風險,還可能會喪命!這,不正是七十二烈士那偉大精神之所在麽!不正是其後繼者不顧一切爲中華民族騰飛而奮鬥之精神體現麽!

    六十年來,我曾不止一次地在憑弔忠魂之後想爲他們寫些什麽,可我沒法寫出來。今天,我遠離他們,站在太平洋彼岸,心裏縈繞著東方那一片聖土!黃花崗的一草一木、一碑一亭,這一切,我忘不了啊忘不了!我在夢中還這樣問自己:“是否真正讀懂‘浩氣長存’了?”也許不!下一次回國時,我還要去讀它!

                              20031130

 

此文發表於《亞細亞網》和中國《新桂網  

 

 

下面是登上中國文化名人榜的賀祥麟教授給作者的信----

 

葆珍:                                                                 

    感謝您的三封電子郵件和三篇文章(《回國旅遊雜記》、《一張綠色的情網》和《憑弔忠魂——祭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三篇俱屬佳作,文情並茂,但真正出類拔萃者,應該是第三篇。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壯烈事迹,驚天地而泣鬼神,萬古不朽。我童年時候也受到七十二烈士事迹的極大影響,對先烈頂禮膜拜,心向往之。感謝您寫了這篇文章,使我重溫了烈士事迹,念茲在茲,感動萬分。讀了您這篇大作,我也陪您灑下了滿臉的熱淚。這篇文章,應爲我所看到過您的短文中之最佳者,可謂精彩絕倫。其精彩程度,可以收入中小學課本作爲範文學習。中山先生的“浩氣長存”手書,自幼鼓舞著我,讀了您的文章乃更感親切。一言以蔽之,您寫了一篇極好的文章,功不可沒。我已經將您這篇大作下載,並存入我的電腦文件夾,以長期保存它。感謝您,再一次感謝您!希望您在注意身體健康的前提下,繼續努力,不斷前進,攀登文學的高峰!                                                   

                                  祥麟20031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