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動藥”育才

 

一個自感沒臉出席家長會議後來竟然風風光光地坐在天才學生家長會議席上的人,是我的女兒。她那雙職工的小家庭,沒保姆,這個裡裡外外一把手的她,子女都進了天才學生班,確不容易。

女兒回顧這一切時,說箇中滋味,如同喝下一瓶五味雜陳的酒。只有她自己獨自嚐得。但那偶爾溢出的一點酒香,讓我感官為之興奮;心靈為之震撼。

(一)她與學校對著幹,不給兒子吃藥

秀氣十足的外孫麥柯第一次向人們宣示他與眾不同的,是那張照片裡的舉止:幾個月大的他別轉臉瞪大雙眼望著與他合照的小佳麗。

“哈哈,大觀園裡的賈寶玉也會這樣,只不過他沒照相機。”我笑著說。

“不!不要賈寶玉!”隨著我女兒一聲呼叫,一套培養男子漢的計劃在她腦裡醞釀著。

於是,還未滿四歲的麥柯被帶到七個男孩子集中地。男孩們擺著棋陣。麥柯半路殺出,把棋陣踢得亂七八糟。免不了一對七撕鬥,麥柯得勝而回。雄風與生俱來,哪怕什麼會養成個賈寶玉!

為了要他學會和孩子們玩,培養他的社交能力,他媽媽把他帶到兒童中心,參加小朋友的生日聚會。一次,我也跟著去看個究竟。

舞台上,工作人員帶著一隊小孩按音樂節拍跳著。忽然,舞台一側閃進一個五歲大的男孩。他在表演自編的“舞蹈”加上模仿李小龍式的武打動作。然後,從幾尺高的舞台上跳下,頭也不回地不知溜到哪了。

“看著他,別把麥柯丟了!”我驚恐地叫著。

我在這偌大的空間裡找他,腳累到提不起來了。忽見一小孩在一個滑雪的平台上打滾。別人都不敢靠近他。我大叫:“麥柯,你給我回來!”

他頭也不回逆我方向而行,我只有對著他那漸漸遠去的背影瞎瞪眼。

回家時,看著那滿頭是汗腿上青一塊、紫一塊的麥柯,我哭笑不得。望著那秀氣的小臉,我對他媽媽說:“好一個表裡不一,這樣與眾不同,夠你受的。”

這孩子雖好動,但動中有道。如穿著尿布的年紀,在家裡或公共場所都會把手上的垃圾往垃圾桶裡扔。在紐約坐地鐵,不少孩子不交費從入口的鐵欄下貓著身子進站,而他,不是自己刷卡(付款)就不進站。

這樣的動中有道後來有所強化,不打架還會讓人了。尤其是他進了教會小學之後,竟然給家裡的螞蟻放生。

我以為他該風平浪靜地成長了吧,誰知他媽媽一個電話把我折騰得徹夜難眠。

“媽,麥柯的校長說要他留級!”

“一年級就留?不留!”

“校長到教室聽課,看見坐在最後一排的麥柯把書包裡的東西往後面的空間扔。老師叫學生寫26個英文字母,全班都交卷了,他一直交叉著手在看人家。老師問他為什麼不寫,他反而問老師該幹什麼?後來老師叫他寫26個字母,他在紙上只寫了一個大大的A字。校長說:‘你孩子讓教學無法按秩序進行。’我問校長麥柯在校有沒有打架?他說沒有。”

“孩子什麼都懂什麼都好,要你學校幹什麼,這才是一年級!”我吼叫著。

過了一段時間,我女兒又來電話了。

“媽,校方要麥柯看醫生吃藥。”

“病了就該這樣,為什麼要驚動校方,這是你當媽的失職。”

“他沒病!”

“沒病吃什麼藥?”

“他們說他患了好動症。”

“不吃!孩子好動不是壞事,特別是男孩子。告訴你,我以前教過一個學生,整堂課沒一分鐘坐得定的,一年後他考大學,名列全省第四名。”

“中國醫生說可以吃一些從自然界提煉的補品。”

“別亂吃,孔子有句話可當藥。”

“什麼話?”

“因材施教。”

好不容易又過了大半年,肯定那小子又有不少惡作劇,或者他媽媽可能對此習以為常,沒來電話投訴。

“媽,學校又組織一個專門研究小孩好動症的小隊,十幾個人在研究麥柯。”

“哈,這小子好厲害,才一年級,就惹事!”

“還好笑呢!我頭都痛啦!”

“難道哭不成?這是一個很好的挑戰。人家怎樣說的?”

“說各方面都沒問題。‘沒事’,這兩個字就是他們的結論。”

忽然,我想起兒子小時候在托兒所的遭遇,似乎與現在的麥柯有點相似。結果換了環境就沒問題。

“你記得你哥小時候在托兒所的經歷麼?”

她會意了。第二年麥柯從教會學校轉到公立學校就讀。

“麥柯與他舅舅畢竟是兩個人,換了環境也不行。”

“這個‘因材施教’僅四個字,做起來比登天還難!”

再沒學校好換了,難道等孔子學耶穌那樣復活麼?女兒說她無臉出席學生家長會議。

三年級了,換了個新老師。這位新老師說:“男孩子不動你還耽心。我有兩個兒子都這樣的,現在不是都讀了大學啦。不過,他們都吃了治好動症的藥。麥柯可能感覺到他周圍的空間太窄,沒關係,就讓他坐在前排,那兒的空間闊些。”

學校邀家長列席公開課,我女兒親眼看著自己的兒子向他座位前的空間扔筆、紙屑、鞋帶。

事後,她告訴我:“我當時真正知道什麼叫做‘無地自容’。我想請家庭教師個別輔導,看看這一對一的環境是否行得通。”

於是麥柯的姐姐也陪著受輔導,他姐姐對著媽媽噘著嘴說:“為什麼要我跟著弟弟聽。”

“我就要你陪太子讀書,你的任務就是讓弟弟坐得定。這是一門學問,要學會管人。”

果然,麥柯變得比以前安靜了許多。他媽媽告訴我:“我為什麼白交女兒那份補習費,目的是要讓麥柯不要把自己當作另類。小孩若從小就知道被人看作是一個有問題的孩子,心靈創傷將會伴他終生。我不讓他吃藥也因為這樣。”

麥柯在家教老師面前得到表揚,信心大增。新的一年開始,情況有些好轉。但“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一天,他媽媽被叫去出席一個特殊的家長會議。會議成員是:校長、麥柯班的教師、心理學專家、心理醫生護士、學校心理輔導員,近20人。學生家長僅一人。以下是他們與我女兒的對話:

“作為家長你是很盡心盡力的,你的孩子心很善,但很好動。你最好給他吃那些治好動症的藥。”

“他的學習成績怎樣?”

“不錯。不過這也奇怪,他聽課時總在翻白眼,但他考試成績就是不錯。”

“既然學習成績不錯,還吃什麼藥?”

“他好動,影響班級。”

這時,我女兒想起本來想讓兒子跟著他姐姐學鋼琴的,誰知他把那個上門教鋼琴的教師嚇跑了,只好要他學彈吉他。還好,老師肯教他,他也學了一兩手。這顯然與教師的態度、方法有關。

“這是你們當教師的事了,學生不可能個個都一樣的。組織學生學習過程會碰到突然情況,你們應檢查教師的工作,而不應動不動就要學生吃藥。”她在振振有詞。

會場啞然。

“請問一句像這樣好動的孩子是不是僅麥柯一人?”

眾人爭著說:“見多了,程度不同。”“我的兒子也這樣。”

“看來這不是麥柯一人的事了。”

“不過他們都吃了藥的,吃了藥就好了。”

“反正我不給他吃藥!”

會議不歡而散。

我女兒說她沒把那句話說出來:“誰擔保得了藥沒有副作用。你們這些人不會是和醫藥公司有什麼利益交換?”

又一個假期來了。她不用一對一的方法教麥柯,她覺得孩子畢竟要在人群中成長。為了讓他更適應集體生活,她送他到假期學生夏令營。

她後悔送兒子進夏令營時對那裡的教師這樣說:“麥柯這孩子在校的表現有點特別。”

“那你就在外面找個心理輔導員。”夏令營的心理輔導員這樣說。

她想,如果在校外另找這樣的輔導員,豈不是讓麥柯覺得自己的心理有問題,一旦自卑,這輩子就完了。

“你不是夏令營的心理輔導員麼?我請你輔導他,像你輔導別的孩子那樣。這樣他就沒把自己當作是有問題的孩子。我另給你錢。”

“不,我不能收你的錢。”

這位輔導員經過對麥柯的輔導,得出結論是:麥柯是一個正常的孩子。

“那你就寫個證明給麥柯學校說說你的意見。”

夏令營開了證明。此後,麥柯就讀的小學不再找他媽媽麻煩。

我女兒來美國後最相信的就是美國專家寫的心理學的書。書中這樣寫:被老師認為有問題的孩子往往是三歲以前講雙語的,這樣的孩子不適應語言環境,到四五年級時就沒問題了。

四年級,麥柯班裡來了一位很漂亮的女教師,男孩子愛聽漂亮女教師的話,麥柯也不例外。不知是漂亮女教師起作用還是那心理學專家說的靈驗,麥柯轉變了。

(二)她的兒子在美國被人叫做“姚明”

這裡,一到有球賽,入場券多貴人們也不在乎,全家老少甚至連嬰兒也帶去看。那個球隊贏了,支持它那一派的民眾會自動來一個汽車遊行。第二天商店顯眼的地方就有這球隊標誌的商品賣,肯定暢銷。戴著這樣的帽、穿上這樣的衣服在街上走特別帶勁,似乎他自己也是這球隊的一員。男孩子十分留意你穿的衣服,如果昨天贏了今天輸了的球隊的隊徽印在你穿的衣服上,會被他們瞧不起,認為你是一個輸家。

女兒告訴我她的同事是一對白人夫婦。家裡有個九歲大的兒子。當媽的買了一件有球隊標誌的衣服給他穿,他總不肯穿。

“這球隊昨天輸了。”

“那不是前幾天在電視裡看見他們贏了麼?”

“當英雄不當狗熊。”

“英雄也有失敗的時候。我這衣服可是名牌的,好幾十元呢。”

他硬是不穿。而男孩的爸竟這樣說:“幾十元哪值錢?只有兒子那不當狗熊的決心才值錢。”

女兒還說,在公司裡,年輕的男人早上一見面就談打球的事,吃中午飯時也這樣。原來小學裡的男孩一見面也這樣。

“昨天哪隊贏了?”“那個球打得挺漂亮!”這是他們常掛在嘴邊的話。

如果你能答上腔,雖素不相識但馬上就會變成朋友;如果你答不上就沒人理你。這似乎又是美國的一種文化。

既然打球可以培養當英雄的意志,女兒想讓孩子有競爭精神、集體觀念、堅強意志,就讓孩子打球。

一開始她送他學美國式足球,誰知一過磅,超重。於是她被告知:“你孩子一定要買保險,他練球時家長一定全場奉陪,否則出事我們難負責。

她見風險這樣大,便要他學籃球。籃球隊在學校招人,200個男生排著隊參試,麥柯被淘汰。他灰頭灰腦地離開籃球場,可小朋友聽得見他扔下的那句話:“等著瞧,明年!”

第二天,他家門前豎起了籃球架。他父子倆經常在練球。

一年後,在那鎮際的籃球比賽中,他的球技讓這個鎮的籃球隊翻了身,鎮籃球隊第一次嘗到得冠軍的滋味。而他這個臨時隊員,被鎮上的大人和小孩視為英雄,球場上的觀眾大叫他的名字。

麥柯滿臉紅光,從未有過的自豪甚至可以說自傲的神情,伴著他走到觀眾席上他父母的身邊。他媽媽的喜悅不在話下,她花了那麼多的時間、金錢、心血,目的就是要贏得兒子這種自尊、自信、力爭上游的心態,有這樣的心態就能自律。

這之後,球隊正式收了他。但進球隊有條件:如果各科成績不得B的不收;如果進隊後不保持這一成績則被球隊開除。

後來,麥柯的球越打越好。這裡學生球隊出場, 也模仿職業球隊那樣,先是

“啦啦”隊喝彩,然後球員逐個進場。每一球員進場時,這球員的相就在電視熒幕上被放得大大的,接著,廣播器播放這位球員的資料,觀眾隨之報以熱烈掌聲。麥柯出場得到球星禮遇。

他打完球馬上打電話給他媽媽,叫她立即來接他,不能耽誤一分鐘。

原來,球隊的人在抽煙,要他也抽,他不知如何對付。

他媽媽趕到了,對他說:“如果我不能馬上來,怎辦?我即使趕來,路上也不止抽一支煙的時間。你要學會應付這樣的局面。不能對這些球員說你討厭抽煙,只能說你對煙過敏。不然,那些人失去理智的話會揍你的。好漢不吃眼前虧。”

現在,這裡的孩子不叫他麥柯而叫他“姚明”。

後來,不用他媽媽操心,他的學習成績科科得A。升高中時,在一次極有競爭性的考試中,他考上天才班。這又叫做“學習中心”。其領導機構從那一片的幾個學校挑選尖子,組成五個班級,附設於指定的高中內。這五個班分別是醫學生物、商科、國際關系學、工程、法律。

天才班由有專家參加的專門機構監督,師資、學生素質、教材、教學進度、教學效果、每個學生每次考試的成績等都有專家監視著。這五個學科中以醫為最難考。共學四年,四年後你自己決定學什麼科都可以。真正想學醫的,還得讀其它專業的四年大學,畢業後經考試才得入醫學院,這裡的醫學院只從大學畢業生裡招新生。醫學生物、商科這兩科,麥柯被同時錄取。他決定選擇前者,他說長大了要當手術醫生。現在他媽媽就以手術醫生該有的素質整天向他灌輸,有意帶他進大醫院看大牌醫生的風度。說什麼要做手術醫生就不能粗手粗腳的。聽說他變得斯文了許多。

一天,麥柯穿上西裝,與媽媽出席天才學生家長會。他以醫學中心學員身份參加。會上校長的發言讓家長們激動不已:

“在座的都是天才學生的家長。你們家出了一個天才的孩子,我恭喜你們也同情你們。為什麼說同情?我知道孩子有今天你們付出多大的代價。但別以為你們的辛苦就此了結。以前是你要孩子幹些什麼,主動權在你手上。今後是孩子要你幹什麼,主動權可在他手上。有些他解決不了的事他會請你幫忙。

校長講話後,逐一叫新學員上台領課本。每位學生上台時,有人在擴音器裡介紹該生的資料。麥柯比誰都長得魁梧,他站在台上贏得人們“嘖嘖”的稱讚聲。這學習中心上一屆的學生把他們用過的課本交給這些新生,然後,校長和每人握手,觀眾報以熱烈掌聲,家長們忙著拍攝。

麥柯打開課本一看,裡面還有通知書,規定開學後什麼時間看完這教材的多少頁,還有看完之後接著考試的時間是哪一天。

麥柯捧著書說:“這暑假什麼地方也不去,看書,媽咪,趕緊給我請家庭教師。”

“那還打球麼?”

“照打!”

2006.8.24寄自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