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中華民族文化大聲疾呼

 

◆ 由 CCTV4所想到的

   

中華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博大精深、光輝燦爛。身為這民族一分子有責任捍衛和發展它。在傳媒單位任職的人本不應忘記這點,尤其是中央電視臺節目主持人。但最近不止一次發現違此原則的言論。

 

今年43日,CCTV4節目主持人在訪問1988年第24屆奧運會主題歌(《手拉手》)曲作者義大利齊吉奧·莫羅德爾時說:我們中國人對老人的尊稱叫做,您滿頭銀髮了,這樣我就叫您做老莫她還問人家對這樣的叫法有什麼意見。這位義大利作曲家笑笑點點頭。

 

在整個採訪過程中,那位節目主持人口口聲聲叫人家老莫,不知叫了多少回。

 

一位年輕人對滿頭白髮的老人這樣稱呼已是不敬,何況他還是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的作曲家。按照中華民族傳統習慣,對德高望重的長者的稱呼,應在其姓氏後加個字。故對這位作曲家應尊稱為莫老

 

CCTV4是向全世界廣播的,作為在相當於國家喉舌之一的地方工作的人,不要以你的無知來說“我們中國人對老人”都這樣的,你客觀上造成的不敬、不禮,可別把我們中國人都牽連了。

 

“禮樂教化”始于周朝。“禮”是中華文明的核心,主要內容是:人必須尊重人。古代中國,以禮樂治國。為鞏固統治階級政權,在禮儀上等級觀念十分嚴重,難免繁文褥禮。但其精華,仍流存至今,這表現的形式多種。現針對CCTV4出現的錯誤而專談稱謂問題。

 

對自己謙稱、對他人尊稱,是中華文明在稱謂上的體現。它源於“人必須尊重人”這一基本道德。

 

拿“老”字來說吧。對“老”的解析,《說文解字》:“七十曰老”;《辭源》:“七十曰老,又凡年長者皆稱老” ;《古今漢語詞典》:“年歲大”。

 

無論從《康熙字典》、《辭源》、《古今漢語詞典》等,舉以“老”來尊稱人的例子時,均這樣說:“郭老”、“吳老”、“黃老”……的,從沒有一部字典這樣說:尊稱人時,把“老”字放在姓之前的。如尊稱郭沫若,就稱“郭老”,絕不能稱“老郭”。

 

唐時尊稱宰相為“堂老”。明、清尊稱內閣大學士為“閣老”。可沒聽說把宰相稱為老堂;稱大學士為老閣的。

 

有把“老”字放在姓之前的。如《西遊記》:我老孫一筋斗去十萬八千里。但這是自稱。就是連猴子孫悟空也從未試過稱其師父為老唐老陳的(唐三藏原名為陳江流)。

 

    字放在姓之前來稱呼對方,以示親切、隨意,絕對不是尊稱。此乃所有中國人之共識。

 

類似信口雌黃的錯誤何止一個。如說:“廣州56歲老人免費乘公車,深圳比之還好提到60歲以上。不知是對誰好?另一節目主持人于去年919日說:“一對熊貓赴西班牙,舉行迎貓盛典。”不知誰迎誰了?

 

有些則是不必要的簡稱,如今年310日中央電視臺記者訪問人大代表時說:“高等法”、“高等檢”。讓人聽了大半天才知道她說的是“高等法院”、“高等檢察院”。

 

有些則自以為是。經常掛在新聞女主播嘴邊的那句話;“現在我們看看還哪些體育項目值得我們關注的。”是不是你不播的,就是不值得關注的?

 

上世紀五十年代,教授向我們提出要求:為祖國語言文字純潔和健康而鬥爭。

 

可現在並非人人都重視這個問題。

 

今年,由中央電視臺舉辦兩年一度的青年歌手大賽,其中有知識測驗題,一些答法著實令人震驚竟然把“焚書坑儒”說成是“宋朝鐵木真”幹的;玉皇大帝給孫悟空封的官銜居然是“九品芝麻官”;更甚者連中國國旗也認不得。不學無術在青年中應是少數;而學而有術不負責任的作家亦不乏其人我在紐約圖書館看一位國內作家寫紐約的書,其中列舉卓有成績的華人名單,居然有紐約市市長丁勤時。而他却是位黑人。去年829日中央關於房產問題召開新聞記者招待會,其中一位高官這樣說:“中國有個偉大詩人叫杜甫,關於房屋問題有句話-安得廣廈千萬間,風雨不動穩如山。” 而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幾句詩本來是這樣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上述這些人,均非聖人,容許有錯,但身份決定,其無知或不慎引起的不良影響比一般人大。

 

 國內一位資深學者在給我的信中曾這樣說:“一位領導號召大家‘對於壞人,要狼狼地打!’還有個領導, 到處題字,在一個全國著名的風景點,他寫了三個字,後來被製成匾額,三個字寫錯了兩個。這些人不僅太無知,而且太沒有自知之明。另外還有例子,說出來會把人嚇昏,不說也罷。語文大滑坡,已經是普遍現象,令人浩歎!”

 

 這是一位老教授憤嫉之辭,一切有識之士應深思之。

 

 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維護和發展,需大家共同努力。讓我們牢記清華大學彭林教授的名言:

無科技不足以強國,無文化則足以亡種

 

                        200844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作者:杜甫

【簡介】

公元761年,時值安史之亂尚未平定之際。上元元年(760)春,杜甫得親友資助,於成都西郭外浣花溪畔蓋一草堂,以安頓其家。翌年八月,草堂為秋風所破,杜甫百感交集,作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以記之。杜甫在這首詩裡描寫了他本身的痛苦,通過描寫他本身的痛苦來表現天下寒士的痛苦,來表現社會的苦難、時代的苦難。杜甫這種熾熱的憂國憂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變革黑暗現實的崇高理想,千百年來一直激動讀者的心靈,並發生過積極的作用。

 

【原文】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床頭屋漏無乾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形式】

歌,能唱的詩,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種形式,後成為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其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採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富於變化。它的特點是不講究格律,任由詩人創作興致所至。抒發感情,句數多少不限,可以說是句式整齊的自由體詩。

 

【註釋】

1.掛罥:懸掛。
2.忍能:竟能忍心這樣幹。
3.入竹去:跑進竹林。
4.俄頃:不久,頃刻之間。

  秋天漠漠:秋季的天空濃云密布,一下子就昏暗下來了。
5.布衾:棉被。
6.嬌兒惡臥踏裡裂:指稚子睡覺時雙腳亂蹬,把被裡都蹬了;

  惡臥,睡相不好。
7.床頭屋漏無乾處:整個房子都沒有乾的地方了;

  屋漏,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開天窗,陽光便從此照射,

  “床頭屋漏泛指整個屋子。
8.雨腳如麻:形容雨水密集。
9.喪亂:指安史之亂。
10.何由徹:怎樣才能熬到天亮呢?
11.大庇:全部遮蓋、保護起來。

   寒士:士本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處當是泛言貧寒的人們。
12.漠漠:陰沉迷濛的樣子。
13.秋高:秋深。
14.突兀:高聳的樣子.
15.向:將近

【譯文】

八月秋深,狂風怒號,(風)捲走了我屋頂上好幾層茅草。茅草亂飛,渡過浣花溪,散落在對岸江邊。飛得高的茅草懸掛在高高的樹梢上,飛得低的飄飄灑灑沉落到低窪的水塘裡。
南村的一群兒童欺負我年老沒力氣,(居然)忍心這樣當面作賊搶東西,毫無顧忌地抱著茅草跑進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沒有用處,只好回來,拄著拐杖,自己嘆息。
一會兒風停了,天空中烏雲黑得像墨,深秋天色灰濛蒙的,漸漸黑下來。布被蓋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鐵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裡蹬破了。整個屋子都沒有乾地方了,但還是雨腳如麻下個不停。自從戰亂以來,睡眠的時間很少,長夜漫漫,屋漏床濕,怎能捱到天亮。
怎麼才能得到千萬間寬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間貧寒的讀書人,讓他們個個都開顏歡笑,(房子)不為風雨中所動搖,安穩得像山一樣?唉!什麼時候眼前出現這樣高聳的房屋,(即使)唯獨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凍而死也甘心!

 

【作者】

杜甫 (公元712--770年),漢族,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國古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人稱詩聖。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乃祖為初唐詩人杜審言,乃父杜閒。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後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背景】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關中地區鬧飢荒,民不聊生。這年秋天,杜甫棄官到秦州(現在甘肅天水),又輾轉經同谷(現在甘肅成縣)到了四川。在親友的幫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過上了暫時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樂和自足,於是歌唱春雨,尋花漫步,遣興江邊,以詩酒自娛。但是,這種表面上的安逸,掩飾不住他的貧窮,更不能沖淡他那一貫的憂國憂民情懷。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場暴風雨襲擊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從浪漫的隱居生活中敲醒,讓他面對現實,讓他憂思,於是寫下了這首詩。

 

【賞析】

賞析1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過上了暫時安定的生活。但這種表面上的安逸,掩飾不住他的貧窮,更不能沖淡他那一貫的憂國憂民情懷。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場暴風雨襲擊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從浪漫的隱居生活中敲醒,讓他面對現實,讓他憂思,於是寫下了這首詩。
詩題本身就很有趣。茅屋為秋風所破,為什麼還要歌詩一首?是什麼牽動了詩人的詩情呢?
詩以描述開篇,完全是寫實的手法。先寫秋風的威力,怒號是其聲勢,捲走屋上茅草是其戰績;再寫自己無可奈何的情狀,面對這大自然的強者,只好任其所為,眼看著自己的茅草渡江而去,高飛的掛在了樹梢,低徊的沉到了塘坳。
面對大自然的暴力,詩人表現得較為平靜,甚至還有幾分耐心去欣賞它。但面對頑童的趁風打劫,他卻真的動了肝火。它如實地寫出了自己的失態,是那樣率真。與其說他是在和孩子們生氣,不如說他是在和自己生氣。他恨自己老邁年高,生活無依,一事無成,於國於家都沒什麼用了。也許還深責自己缺乏修養,和小孩子們一般計較。總之,焦灼之後,他轉為沉靜,漸而苦苦地思索。
大風過後,黑雲湧來,不用說,秋雨是不請自來的了。詩人收回自己的視線,不再關注大自然的風雲變化,而把心神集中在自己賴以生存的茅屋裡。多年的貧困,多年的流離失所,他甚至做不起一床被子,而就是那床冰冷似鐵的被子,也讓睡覺不老實的孩子蹬破了。滿屋漏雨,沒有乾爽的地方,可是秋雨卻不管不顧地下個不停。這是怎樣的生活啊!長夜漫漫,詩人失眠了。而自經喪亂,已不知有過多少個這樣的夜晚,洒淚沾襟又有什麼用呢?
突然,詩人從沉思中振作起來,發出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呼喊。這時,理想戰勝了現實,意志戰勝了嘆息。雖然他現在缺少風雨不動安如山的住所,但是,如果眼前突現這樣的房屋,能夠溫暖天下寒士,他寧可獨守茅屋,受凍而死!這是怎樣的一種情懷呢?這是一種飽覽民生疾苦、體察人間冷暖的濟世情懷,就像他在兵荒馬亂中寫三吏”“三別一樣。
這是一首歌行體的古詩,連續的韻腳變換體現了的特點,單行散句乃至長短句的錯落搭配,又體現了的動感。正因為有了現實的觸動,有了內心的渴望,詩句才能這樣不假修飾,從胸臆中自然湧現。全詩先敘事,後議論抒情,既寫了詩人貧窮甚至惱羞成怒的窘狀,也表達了詩人博大寬廣的胸懷,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賞析2
這首詩可分為三節。

第一節五句,句句押韻,五個開口呼的平聲韻腳傳來陣陣風聲。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勢迅猛。風怒號三字,音響宏大,讀之如聞秋風咆哮。一個字,把秋風擬人化,從而使下一句不僅富有動作性,面且富有濃烈的感情色彩。詩人好容易蓋了這座茅屋,剛剛定居下來,秋風卻故意同他作對似的,怒吼而來,捲起層層茅草,怎能不使詩人萬分焦急?茅飛渡江灑江郊字緊承上句的字,起的茅草沒有落在屋旁,卻隨風走,過江去,然後分散地、雨點似地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很難弄下來;下者飄轉沉塘坳,也很難收回來。掛罥飄轉,一個接一個的動態不僅組成一幅幅鮮明的圖畫,而且緊緊地牽動詩人的視線,撥動詩人的心弦。詩人的高明之處在於他並沒有抽象地抒情達意,而是寓情意於客觀描寫之中。我們讀這幾句詩,分明看見一個衣衫單薄、破舊的干瘦老人拄著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著怒吼的秋風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層又一層地捲了起來,吹過江去,稀里嘩啦地灑在江郊的各處;而他對大風破屋的焦灼和怨憤之情,也不能不激起我們心靈上的共鳴。

第二節五句。這是前一節的發展,也是對前一節的補充。前節寫灑江郊的茅草無法收回。是不是還有落在平地上可以收回的呢?有的,然而卻被南村群童抱跑了!欺我老無力五字宜著眼。如果詩人不是老無力,而是年當壯健有氣力,自然不會受這樣的欺侮。忍能對面為盜賊,意謂竟然忍心在我的眼前做盜賊!這不過是表現了詩人因老無力而受欺侮的憤懣心情而已,決不是真的給群童加上盜賊的罪名,要告到官府裡去辦罪。所以,唇焦口燥呼不得,也就無可奈何了。用詩人《又呈吳郎》一詩中的話說,這正是不為困窮寧有此!詩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窮,就不會對大風刮走茅草那麼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十分困窮,也不會冒著狂風抱那些並不值錢的茅草。這一切,都是結尾的伏線。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崇高願望,正是從四海困窮的現實基礎上產生出來的。歸來倚杖自嘆息總收一、二兩節。詩人大約是一聽到北風狂叫,就擔心蓋得不夠結實的茅屋發生危險,因而就拄杖出門,直到風吹屋破,茅草無法收回,這才無可奈何地走回家中。倚杖,當然又與老無力照應。自嘆息中的字,下得很沉痛!詩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自己嘆息,未引起別人的同情和幫助,則世風的澆薄,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嘆息的內容,也就十分深廣!當他自己風吹屋破,無處安身,得不到別人的同情和幫助的時候,分明聯想到類似處境的無數窮人。

 

第三節八句,寫屋破又遭連夜雨的苦況。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兩句,用飽蘸濃墨的大筆渲染出暗淡愁慘的氛圍,從而烘托出詩人暗淡愁慘的心境,而密集的雨點即將從漠漠的秋空灑向地面,已在預料之中。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兩句,沒有窮困生活體驗的作者是寫不出來的。值得注意的是這不僅是寫布被又舊又破,而是為下文寫屋破漏雨蓄勢。成都的八月,天氣並不,正由於床頭屋漏無乾處,雨腳如麻未斷絕,所以才感到冷。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兩句,一縱一收。一縱,從眼前的處境擴展到安史之亂以來的種種痛苦經歷,從風雨飄搖中的茅屋擴展到戰亂頻仍、殘破不堪的國家;一收,又回到長夜沾濕的現實。憂國憂民,加上長夜沾濕,怎能入睡呢?何由徹和前面的未斷絕照應,表現了詩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這種心情,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鐵的艱苦處境激發出來的。於是由個人的艱苦處境聯想到其他人的類似處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過渡到全詩的結尾。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前後用七字句,中間用九字句,句句蟬聯而下,而表現闊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詞兒如廣廈千 萬間大庇天下歡顏安如山等等,又聲音洪亮,從而構成了鏗鏘有力的節奏和奔騰前進的氣勢,恰切地表現了詩人從床頭屋漏無乾處長夜沾濕何由徹的痛苦生活體驗中迸發出來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熱的希望。這種奔放的激情和火熱的希望,詠歌之不足,故嗟嘆之,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詩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現得淋漓盡致。

 

【遺跡】

杜甫草堂公元759年暮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亂入蜀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幫助下於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蓋起了一座茅屋,便是他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詩中提到的茅屋。杜甫在這裡先後居住了近四年。

 

杜甫草堂位於四川省成都市西門外的浣花溪畔,是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五代前蜀人韋莊尋得草堂遺址,重結茅屋,使之得以保存,此後歷代都有修葺擴建。19613月,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5月,成立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是現存杜甫行踪遺跡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最具特色和知名度的一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