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藝術的線條美

 

 ★欣賞玉海先生書法作品

 

初睹玉海先生“浩氣長存”書法作品,反應是:“好漂亮的一手字。”繼而,字裡行間所滲透的民族大義的浩氣,讓我動容。這裡面有書法家的浩氣。這浩氣,藏在長生不老的我國的書法藝術中。

“浩氣長存”這四個字,藏著我民族幾千年血與火的洗禮,藏著革命先驅的“毀家不顧”的精神,藏著孫中山先生對國民的期望,藏著中國人繼承先烈遺志的決心,藏著書法家雄強剛健的風格。

書風取決於書法家的人格學養。我雖與玉海先生未謀面,但見字如見其人。字格中看出先生高尚人格。情愫高雅學養精深,才是書法家的積累與沉澱。

玉海先生這篇書法作品的書風就是渾厚。

這可從多方面來欣賞,本文著重從書法最根本的要素——線條與結構來談。而其中又以線條更重要。故此,便側重於賞析這篇書法作品的線條。

 

1,線條的圓厚。雄厚的線條讓人感到有許多東西藏而不露。

四個大字沒有細筆,均用粗筆濃墨,顯力敵萬鈞之勢。

 

首先要看線條的質量,若線條軟巴巴的,那就像一堆爛泥,反之硬得只有“骨”而無“肉”,那就像蘆柴棒。線質之高,往往是中鋒用筆。中鋒用筆指的是,中間一度是比較厚的,是線條中的“骨”,它的旁邊是較薄的,如墨之漸漸滲溢之處,這是線條的“肉”。我國的宣紙最便於透墨,故更能辨認是否“中鋒用筆”。沈括對此曾如是說:“映日照之,線條中心有一縷濃墨,日光不透。”(見《夢溪筆談》)這其實就是運筆時出現的主次有序的狀態。且看“浩”字,那三點水,寫得如流水般的。但他們均圍繞中心流動並未到處橫溢,卻又有點像外溢的感覺。

 

其次是看線律,線律指線條的起伏節奏。亦即指書寫時線條流動的過程。

只要是流動的東西自然就有節奏。書法的節奏,表現在筆觸的顫動、線形的疾緩、間架的起伏等方面。

“浩氣長存”字的結構,分別是第14字為左右結構,第23字為上下結構。方塊字不同的結構本身就有節奏美。而玉海先生寫的第一字是左細右大、左低右高,而第4字則與之相反。可中間兩字則上下基本上均勻。這給人一種穩重中求變的感覺。這就增添了作品的凝重氣氛。這與文辭本身的內容及書法家書寫時心情之沉重有關。

 

再其次是看線形。線形指線的運動方向、線的外形等。

舞蹈演員最講究形體美。試問如果讓一個胖女人或瘦骨仙來演舞劇中的白毛女,觀眾不把她轟下台才怪。雖然現實生活中的窮家姑娘不可能珠圓玉潤,但舞台上的白毛女還是那樣身材出眾。這就是藝術,這就是美學。書法每一條線條猶如舞蹈演員那漂亮的舞姿。

線形,首先要求書寫時必須不可逆轉且要一次性地運行,這是漢字本身的結構決定了的。我們絕不會把漢字逆其順向而寫,也不會把一篇文字從最後一字寫起。這是書寫最起碼的要求。但對書法家而言,還要求書寫線條造型美。首先線條要渾厚,讓人感到有“骨”有“肉”的,此外要線條不拘泥於一式。請看玉海先生寫那幾個“點”,每“點”皆不同。“浩”中三“點”一筆帶過,猶如激流中的岩石;“氣”中之點有連筆與不連筆的,那不連筆之“點”,更像天墜隕石。至於副題的幾行文字中那些“點”,更是千變萬化。

 

最後要看線構。線構指的是線條組成的構架。

方塊字在一個方塊的空間內,提供了書法家隨意安排線條的空間,也是書法家施展其藝術才能的空間。平衡均勻是中國最古老的哲學觀,這是由大自然的生態和諧決定了的。這反映在美學上亦如此。書法藝術與其他藝術一樣要求平衡。無論書寫時的輕重、緩急、強弱、長短、濃淡等奇正現象都會在多變中求得平衡。這必須在線條的向背、大小、粗細、長短等方面相互顧盼。如那“長”字有四橫,各“橫”的長短不一,走勢不同。中間兩“橫”相互關照,如竊語狀。上下兩“橫”均斜向上,似有橫空出世之感,可又不長不短,給中間兩“橫”作包容。如此巧妙的線構,俯拾皆是。

 

欣賞線條美,離不開節奏感。

 

研究了線條的基本形式——線質、線律、線形、線構,不難看出玉海先生這篇書法作品的節奏感是強的。這節奏感不但體現在線條的本身,還體現在全篇的文辭佈局上。此作品的主幹與副題,佈局得如此主題突出,而副題中的字既整齊又多變,給人的感覺,似是那四個大字是一位將軍,帶領著千軍萬馬(那些小字)站在你面前。這樣構成的方向節奏與空白節奏就很鮮明。

 

其次,是立體感。

 

由於這篇作品線條的渾厚,在平面中塑造了立體。乃因中鋒用筆,這樣立體感就很鮮明,讓字在紙上似站著的那樣。立體感還存在較尖薄的線條中。如玉海的“海”字,線條較尖薄,但“截其兩端,玩其中截”來看,中間仍是厚的。

 

再其次,是力量感。

 

小時候學寫字常被斥之為字沒力。毛筆是軟的,而字要寫得有力,不是由身體有多少斤兩決定的,而是由你的學養書法技巧有多少斤兩決定的。拿起筆能得心應手地控制它的運行過程,這就是書法家在藝術上表現出來的力感。如“長存”二字,收筆時乾脆利落決不拖泥帶水,運筆時一氣呵成,沒給人氣滯之感。

 

誠然,一篇優秀的書法作品,它在線條藝術中所體現的節奏感、立體感、力量感,要欣賞它,這與欣賞者的素養有關。如果你對線條毫無反應,不是書法作品不好,而是欣賞者自身的問題了。觀同一藝術品,各人反應不同。但必須對不同藝術的特徵有認識。舉一例為佐證,筆者在羅浮宮欣賞名畫時,面對畫中小孩那瞪得很大的眼睛,正贊賞畫得如此逼真。可我身邊的老外竟說:“這孩子肚裡一定有蟲。”顯然那老外是位醫生。然而,筆者和他有共同的欣賞標準那就是“像與不像”。這是欣賞畫時先入為主的看法。因為繪畫的前提就是要繪出來的東西像對象。繪畫的形象是具體的。而書法的形象是抽象的,這裡所談的書法,雖然也是把字寫出來,但有別於一般人的寫字。書法指的是書寫藝術。它不存在一個與其書寫的對像不像的問題。所以在欣賞書法作品時必須對書法藝術特點有認識。不然,就只停留在一些膚淺的褒貶詞語上,說不出其所以然。

孫過庭云:“一點為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準。”我相信玉海先生在寫第一個“點”時,那濃濃的一“點”已為此字定了基調。那就是圓渾。這一點如此有力,餘下各筆劃不可能寫得輕薄。既然“浩”字寫得圓渾,那下面幾個字不可能清秀,於是終篇就定調了。這種線條的伸延傾向就是筆勢,即筆的走勢。看來這篇作品筆的走勢是深沉凝重的。線條凝成一個結構,那就是字本身間架,還有字與字之間所形成的一種間架,這會因筆的運動而變,這樣就出現體勢,對這種體勢的欣賞往往著重於字的間架以及字與字的關聯上。看玉海先生這篇作品,大氣磅礡,四個大字凜凜然的,陽剛氣十足。而因為收筆的不張揚,又給人以剛中見柔的感覺。

從作品的筆勢與體勢,再看玉海先生創作意圖,不難看出,那對黃花崗烈士深切哀悼、對中山先生無比敬仰之情,全流露在這篇作品的線條、結構之中。透過紙背,似看到一位書法家神情肅穆激情澎湃地在運筆。

 

從對書法作品的直觀感受(對作品形式美的體驗)到以書法的原理對照書法作品所得到的領悟,繼而調動自己想像力,去捕捉書法家在作品中傾注的感情,這欣賞過程,確實飽嘗了一頓美的盛餐。可惜才疏學淺,大有遺珠之誤,更有班門弄斧之嫌。無它,以求拋磚引玉也。

 

2006.4.28寫於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