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氏先世探賾

http://www.xici.net/d237133632.htm

 

    2013年五月中旬,無意中很吃驚地從網上看到,在泰州發現了我們宋代先人許宗孟的墓,是從一篇泰州博物館解立新先生在199706期《文物》發表的《宋許宗孟墓誌補闕》中得知的。

    八十年代初,規劃佔地十平方公里、國內最大的化纖原料基地、儀征化纖廠破土動工,19835月在曹山鄉永豐大隊林業隊發現這座宋墓,出土許宗孟墓誌石一合,但直到1995年,才由揚州博物館吳煒研究員在當年的《文物》第4期上發表文章《介紹揚州發現的兩合宋墓誌》,介紹儀征曹山鄉發現兩座宋墓,均已被盜,僅出土墓誌石,一為許元之子許宗孟,一為柳植(柳墓是1977年春發現的。柳植,字子春,真州人,累官吏部侍郎,宋史有傳)。又過了兩年,泰州博物館解立新先生在1997年《文物》第六期上發表了極有見地的《宋許宗孟墓誌補闕》。

 

许宗孟墓志盖.jpg許宗孟墓誌銘上蓋

 

    這之前我們能看到的許氏幾位宋代老祖宗的確切史料及研究文章有:

1. 王安石為許平撰寫的《泰州海陵縣主簿許君墓誌銘》
2. 歐陽修為許元私家花園寫的著名散文《真州東園記》

3. 歐陽修在慶曆八年為許元所撰《海陵許氏南園記》
4. 歐陽修《尚書工部郎中充天章閣待制許公墓誌銘並序》,即許元墓誌銘。
5.《宋史》卷299《許元傳》:許元字子春,宣州宣城人。
6.《弘治徽州府志》卷七《人物》:“許元,字子春,祁門,司封逖之子,居宣城。

7.《輿地紀勝》卷20《江南東路·徽州人物》:許元,為丹陽令,練湖決水一寸,為漕渠一尺。
8.《新安志》卷8《敘進士題名》:二年:許元以發運使稱職,特賜出身。
9.《新安志》卷六《敘先達》:許待制元,字子春,以孝謹稱鄉里。……
二年卒,年六十九。
10.《尚義求真的許元》作者佚名
11.《許元:歐陽修的揚州至交 作者:朱廣盛》


對先人的世系研究,最為可靠的莫過於墓誌銘。許宗孟墓誌石,今藏揚州博物館,全文網上搜索不到,然此一史料對許氏研究相當重要。這個發現,實在是令人喜出望外。對許元、許平家族後人是一件大事,因為宋代先人的墓都已湮沒無存了。在此之前,宋代許氏先人的墳塋還沒發現過。史學界對此顯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銘文由滕希雅撰寫,滕乃許元女婿,是因歐陽修一篇《岳陽樓記》而留名後世的滕子京(名宗諒)的四公子。子京歿後,也是後死的歐陽修為之作墓誌銘。“宗諒尚氣,倜儻自任,好施與,及卒,無餘財,只數千卷破書。”《宋史》如此評價他。先生墓今猶在,安臥青蕪公路之側,號曰抱珠磴。從歷史文獻看,許元、許平弟兄與歐陽修、王安石、梅堯臣、沈括等同朝名流交往甚多,尤與歐公交厚。

 

經友人輾轉介紹,五月六日聯繫上泰州博物館副館長解立新先生,解先生非常熱心,當晚就將1995年第4期《文物》電子文檔發了過來。立即動手,忙到半夜,將吳煒先生的這篇考證文章逐字打出來,終於有了完整的先人許宗孟墓誌,喜之不勝。

 

許姓家族之修譜,起始甚早,晉人許元度,即編過一部許氏譜,唐高宗龍朔年間(西元六六一至六六三年)拜相之許敬宗,亦曾奉敕修纂族志。這兩部古譜牒,惜已佚失,惟留宋代大學者王安石所撰《許氏世譜》於後世譜牒中,此為現存最古老之許氏家族文獻,文采優美,考據鑿鑿,堪稱許姓國人之珍璧。

 

所謂許國後人,多矣。王安石撰許氏世譜,單述自曹魏許據以下直至其後人、北宋仁宗時之許元、許平兄弟這一脈的世系,一一臚列名字官稱,足證唐末社會大亂後,猶有譜牒存世,否則他不可能如此源源本本為這支人馬寫家譜。

 

《宋史》卷二九九有《許元傳》,歐陽修寫的許元墓誌銘也流傳到今天,所述許氏世系與揚州儀征曹山鄉出土的許宗孟墓誌均相一致,宗孟是許元的兒子,而許元的弟弟就是許平。

 

先祖在泰州揚州儀征住過很長時間,據無錫《錫山許氏宗譜》記載,遷錫始祖許旦,父許琳,祖許平許旦是宋末從高郵過來的。

 

許元(9891057),字子春,北宋時人,慶曆名臣,任江浙荊淮制置發運使,官至工部郎中天章閣待制,為人幹練,長於理財,是中國“定額”的首創者。其籍貫,諸書記載不一,有績溪、祁門、宣城三說。根據許元墓誌銘,應該是祖籍宣城,遷居泰州海陵,成海陵望族。因長期在真州(時轄揚子、六合兩縣)為官,後即遷居真州,其弟許平任泰州海陵縣主簿。古人死了都要歸葬故鄉,許氏家族的塋地在揚子縣甘露鄉(今屬真州鎮)。宋之真州,領揚子縣,即今儀征市,九百餘年後,許元之子許宗孟之墓在儀征被發現,即為明證。

 

關於這一支的世系:

首先要讀《許氏世譜敘》,王安石與許元許平交好,他在許元去世前為這一支許氏寫的《譜敘》中,是這樣講述許氏的世系的:


初,許氏爵邑于周,子孫播散四方,有紀者猶不乏焉。至昌邑,始大著,間興于汝南,其後祖高陽者為最盛。

然高陽之族,不見其所始,有者,仕魏,曆校尉郡守,生,為鎮北將軍。允三子,皆仕司馬晉:,司隸校尉﹔,幽州刺史﹔奇子,侍中﹔猛子,平原太守;自允至式,皆知名
允後五世,司馬晉嘗召官之,不起。詢孫,為旌陽太守于齊。珪生勇慧,。。。勇慧生,。。。懋生,。。。有子善心,為之卒業。
是時,有許紹者,善心族父也,。。爵安陸郡公圉師欽寂欽明其後也:圉師,紹少子,。。與敬宗俱為龍朔中宰相,欽寂謂曾大父也,。。。敬宗者,善心子也,始以公開郡于高陽,與其孫令伯以文稱當世。天寶之亂,敬宗有孫曰。。。唐亡,,不義朱梁,自雍州入於江南,終身不出焉。儒生,稠生遂、逖、迥三子;
遂,子兩子;,為進士。
逖,有子五人:恂,恢,怡,元,平。。。

迥,子,為進士,。。。

 

其次,要讀歐陽修在嘉二年(即1057年)為許元撰寫的墓誌銘:

公諱,字子春,姓許氏,宣州宣城人也。。。徙居海陵,。。曾祖諱,池州錄事參軍。祖諱,贈大理評事。父諱。。。子男二人:長曰宗旦,真州揚子縣主簿;次曰宗孟,守將作監主簿。女一人,適太常寺太祝滕希雅(許元的這位女婿是重修岳陽樓的滕子京的兒子)。


這篇墓誌銘最後說,許元葬於真州揚子縣甘露鄉。

 

再次,請瀏覽王安石為許平撰寫的墓誌銘《泰州海陵縣主簿許君墓誌銘》(載《古文觀止》卷十一)中的家族世系:


君諱,字秉之,姓許氏。
嘗譜其世家,所謂今泰州海陵縣主簿者也。。。葬真州之楊子縣甘露鄉某所之原。。。子男,不仕;,真州司戶參軍;,太廟齋郎;,進士。女子五人,已嫁二人:進士周奉先,泰州泰興令陶舜元。

 

複次,請細讀許元之子許宗孟墓誌銘,此文由許元女婿滕希雅在崇寧四年(西元1105年)撰寫。19835月,許宗孟墓與柳植(宋史有傳)墓同時在儀征化纖廠工地(原曹山鄉永豐大隊林業隊)被發現,出土墓誌銘曰:

君諱宗孟,字世京,姓許氏,世為宣州宣城人。曾大父,贈大理評事。大父,尚書司封員外郎,贈禮部伺郎。父,工部郎中,天章閣待制,贈左正議大夫。。。俄感疾,以崇寧四年四月初一日終於公舍,享年五十一。君娶劉氏,中書舍人攽之女,繼室柳氏,翰林侍讀學士植之孫朝請郎安道之女,封仁和縣君,子男五人,長曰延嗣,次隆嗣,皆舉進士。次洪嗣、承嗣早卒,次良嗣尚幼。女四人,長適西京留守判官劉敏求,次適進士柳輔臣,餘二人早卒。。。夫諸孤奉君之喪,以其年七月二十五日葬於真州揚子縣甘露鄉義城之原。。。

 

五世世系交代得清清楚楚。細讀許宗孟墓誌銘,有心的讀者還會發現一些有趣的故事。墓誌說他“君娶劉氏,中書舍人攽之女,繼室柳氏,翰林侍讀學士植之孫、朝請郎安道之女,封仁和縣君。子男五人,長曰延嗣次隆嗣皆舉進士。”

 

著名的宋詩《雨後池上》就是劉攽寫的:“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鏡照檐楹。東風忽起垂楊舞,更作荷心萬點聲。”不意先人宗孟公竟是其女婿。 

劉攽,官至中書舍人,有詩名,以治史著稱。一生潛心史學,助司馬光纂修《資治通鑒》,任副主編,負責漢史部分。熙寧三年,因致書王安石論新法不便,受斥通判泰州。劉氏乃詩書世家,劉攽祖父劉式,南唐時舉進士,入宋,官至刑部郎中。父親劉立之與叔伯四人俱舉進士。劉攽與其兄劉敞為同科進士。劉敞是著名學者,官終集賢殿學士。劉攽、劉敞與敞之子劉世奉曾合著《漢書標注》,時人稱之為"墨莊三劉""墨莊劉氏"被奉為家庭教育典範,競相效仿。劉式卒後,家中除藏書千卷外別無財產,其妻指藏書對子女曰:此乃"墨莊",將詩書作為家產令子女傳承。許宗孟時年十六,其娶劉攽之女當在此時,後娶柳植孫女為繼室,宗孟岳父柳安道,神宗熙寧間曾知台州,能詩。。。歷世世家大族之姻婭聯系,使得這一脈許氏久享望族之譽。

 

先祖許宗孟墓誌重見天日後十年,1993年,儀征化纖廠工地白沙二村出土一端硯,硯作長方形,長23.2,寬19,厚4.8釐米,乃肇慶紫端。素池,硯面右下部有兩金黃色石眼,甚是別緻。做工規整,石質細膩溫潤。背覆手內鐫三行十二字行書銘:“聖宋庚寅歲高陽子春書府記”。書有王右軍風,秀勁雅逸。入藏儀征博物館,彩圖刊於《揚州館藏文物精華》,題作“北宋銘文端硯”,竟不諳銘者何人。

http://pan.xici.com/group4/M01/AC/EA/rBABp1iETy2EGTqaAAAAAL9ci0w740.jpg/1010http://pan.xici.com/group5/M03/AE/33/rBABqFiDWO2Edi17AAAAAKGCch0439.jpg/1010

消息傳來,筆者一看圖片便知是先人許元遺物無疑。此硯有明確紀年與人名、地名,子春是許元字號,宋人史籍裡均稱其許子春,或許待制,或許主客。高陽,許氏故地也,後世子孫無論天南海北散落何處,皆以此郡望為堂號,以示不忘家族源流,先人故土。以郡望冠於名前正是此意。“聖宋庚寅”,為北宋仁宗皇佑庚寅二年(1050年),時許元六十一歲。據歐陽永叔“許元墓誌銘”,其時許元當在天章閣待制任上(天章閣,宋真宗下令營建,為收藏其父真宗御制文集、御書之所在,仁宗天聖八年,置天章閣待制)。“書府”,指收藏文書圖籍之府庫。此硯應為許元天章閣當值時所用。

 

許元與柳植都字“子春”,安徽學者吳笠谷先生在其《名硯辨.高陽子春硯抉隱》文中說得風趣:“許、柳兩子春雖是親家,只是許宗孟娶柳氏時,兩子春皆已去世,否則兩親家見面,互道“子春兄”寒暄,倒也有趣。”

 

硯出何人之墓?不是許元墓就是其某一後人墓。十二字銘文,顯是先生手澤。歷時將近千年,先君之硯居然合浦珠還,於史、尤於許氏後人而言,其珍貴自不待言。 

 

讀者諸君,讀完王公《許氏世譜敘》及許平墓誌銘,歐公撰許元墓誌,滕希雅撰許宗孟墓誌,從許據到許元許平及其子侄輩,這一支許氏廿餘代世系不是瞭然於心了麼?雖隔千年,瓜瓞綿綿,彰彰可考。王、歐諸名家所記經當代出土文物考古佐證,確為信史無疑。前人典籍,卞和之玉,焉有不拜之理。

 

附:許宗孟墓誌銘:

宋故奉議郎知吉州太和縣事飛騎尉賜緋魚袋許君墓誌銘   

朝請大夫勾當南京鴻慶宮上柱國文安縣開國子食邑五百戶賜紫金袋滕希雅 

朝散大夫管勾舒州靈仙觀騎都尉查應辰篆蓋


君諱宗孟,字世京,姓許氏,世為宣州宣城人。曾大父,贈大理評事。大父,尚書司封員外郎,贈禮部伺郎。父,工部郎中,天章閣待制,贈左正議大夫。嫡母馮氏,德陽郡太君,母魏氏,旌德縣太君。許氏世以孝友稱,自伺郎入事熙陵,曆踐華要風節,治行有聲當世。其後徙家於泰州海陵。正議公尤以才自致起常選,不數年,待制天章閣,自發運判官至為使,凡十三載,卒為慶曆名臣。 

 

君生三歲,以恩補,將作監主薄,五歲而孤,旌德君撫育訓誨以及成人。丁旌德憂制,終監杭州龍山務,再監泉州在城,未幾,改監吉州苗米倉,移知袁州,分宜吉州太和縣以卒。積官自監簙,七遷為奉議郎,賜五品服勳,至飛騎尉。初仕龍山,年甚少,吏頗易(疑?)之,及見,君蒞事有操略,乃知畏(耳),率相語以勿欺。故蓄名畫當塗有欲之而願薦者,君固拒之,曰“事當以義進,窮達,命爾,渠以先人所藏為進身地乎?”卒仵其意,引疾以歸。


江西劇煩為難治時,廬陵守將數易,每至必諉君以模畫,君從容處決,日無留事,有不便必直之為後已。以故人無滯冤,闔境賴之以安。自郡守及部使者,交章薦於朝。分宜吏黠民習文法而喜。訟令初至,必構為奇事以嘗試之。君既就職,擿紙尾,一見得其情,力加助治,由是,翕然稱服。時賦不時入,君為約束,諭告明甚。率先期以集,田裡無追索之擾。其在太和,屬朝廷修復熙豐,故事凡學校鹺茗之制奉行之,尤力招徠勸勵,必欲人人鹹諭德意,方且安其條教。俄感疾,以崇寧四年四月初一日終於公舍,享年五十一。


君娶劉氏,中書舍人攽之女,繼室柳氏,翰林侍讀學士植之孫朝請郎安道之女,封仁和縣君,子男五人,長曰延嗣,次隆嗣,皆舉進士。次洪嗣、承嗣早卒,次良嗣尚幼。女四人,長適西京留守判官劉敏求,次適進士柳輔臣,餘二人早卒。

 

君為人明銳,持身廉儉,臨官盡公,人無敢以私請者。當其可為,雖強禦不憚。至其不合,則奉身玄之,無顧惜意。蓋其性然,非以為不能也。故仕之日淺,退居之日多,怡不以榮悴為懷,優遊裡第,自適其意。歲時合族以燕,下逮童孺亦均其歡,常力教諸子,勉以忠孝,所至必擇師訓導之,其子亦修飭自立。將見其嶄嶄有成而君亡矣,嗚呼,可哀矣!

 

夫諸孤奉君之喪,以其年七月二十五日葬於真州揚子縣甘露鄉義城之原,而屬餘以銘。余于正議公為門下婿,詳其行事,而哀君之不壽,乃為之銘。
銘曰:誣偽取貴,貪污取富,彼謀則臧,亦遺其咎,哀哉世京,勿予勿取,廉不近名,公不私授,奉口周施,不更其守,通籍於朝,而止下壽,義城之原,木拱而茂,往從其先,式燕爾後。誥占刊

附照 1解立新:《宋許宗孟墓誌補闕》

        載於1997年《文物》第六期

http://pan.xici.com/group4/M03/AB/51/rBABplh7dTuEU9miAAAAADJWGNI247.jpg/1010  

附照 2:吳煒《介紹揚州發現的兩合宋墓誌》 

        載於1995年《文物》第四期:

http://pan.xici.com/group5/M01/AC/8C/rBABqFh7dYuERsxoAAAAAG6-l1g169.jpg/1010 

http://pan.xici.com/group5/M01/AC/91/rBABqVh7dYuEATuwAAAAALmCjak392.jpg/1010

           許樹錚謹識 2017元月廿二日午後終稿 

 

特別鳴謝

無錫圖書館古籍部朱剛先生、上海博物館柳向春先生、南京博物院陶陽先生三位摯友熱情提供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