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來話重頭

 

    18號,我和老同學陶莎燕、李琢玲冒雨回插隊的地方,參加原公社中學78屆學生畢業四十週年慶典,我們都在那裡教過書。丹陽後巷,開放後富甲一方,現在號稱“亞洲工具之鄉”。我教過的學生不少成了自己開廠的大老板,走來都是深色西裝,黑色轎車,財大氣粗,見多識廣,都過得很好。到丹陽,高鐵只要半小時,會務組安排桂花莊裡的學生朱建華開車來接我們。我已十年不回來了,慶典在朱國平同學主持的飛達集團裡進行,那大會堂完全仿照北京,金碧輝煌。午宴、晚宴非常豐盛,還有歌舞演出,隆情厚誼,新華中學的老教師們重又聚在一起,暢敘別後,機會難得,都老了。丹陽方言古雅,歷古以來尊師重教,即便是文革中,仍稱老師為先生,對教師非常敬重。席間敬酒的學生們稱讚我的英語教學,說我板書漂亮,教得好,給他們很深的印象。我那時是照搬南外的一套的啊,課堂用語只講外語,筆試還要加口試。各處拍了些照,後巷的繁榮和現代化,是以犧牲了環境為代價的,污染嚴重,癌症病人很多。故地重遊,感慨良多。插隊七年,我們的大好年華,整個青春都奉獻給了後巷。

 

20181118 合影

   

晚宴後回蔣王巢家,我們當年在王巢家,一個十三戶人家的小村,不知起自何年,西是巢家,皆姓巢,東為王家,盡姓王。196812月,我和黃、秦、王,四人被分配到這“朱家二隊”插隊落戶,黃是法語,我們三人是英語,都是高中畢業。那時的丹陽農村窮啊,後巷地靠北面,離城六十多里。多年後我才知道,學校革委會的頭頭告訴來接學生的丹陽人,說南外都是干部子弟,家境富有,於是南外知青被分在丹陽北面,我們偏偏又被分在公社的北面,臨近寒風陣陣的長江,最窮。農民一年忙到頭,早工做到夜工,這個生產隊一個工只有一毛五分錢,年終結算,超支戶交不出錢,餘支戶拿不到錢。那時,農民一年的基本口糧是四百二十斤稻,三餐喝粥,一年之中,難得有飯吃。春二三月,有的人家沒吃沒燒,但村上人跟我情深誼長。        

        20181119 蒋王巢家

 

余金的兒子巢榮華夫婦招待我住在他家新樓上。余金已去世多年,我和永金、寶金見了面,三兄弟各有一棟或是兩棟樓,余金妻子梅芳,我們都叫她梅芳嫂嫂,記得新婚時是那麼漂亮,如今七十多了,中風過,步履蹣跚了,當年老太(曾祖母)背上的曾孫榮華,已經五十歲了。老二永金,老婆去世多年,他跟兒子媳婦過,本來每天外出掃街,現在不做了。寶金夫婦與兒子在北京幹了好些年,現在回來了。我還看到了水根,他倒是老樣子。老四嬸嬸的兒子們:西龍,法法,文龍、虎艾,都去世了,虎艾是今年六月走的。傷感、興奮,竟至一夜無睡,早餐太破費了,主人特地去買來這樣那樣。餐罷,榮華陪我村子裡一家家去探望,都是新樓,多數沒人在家。祥艾嬸嬸走了八年了,她的女兒玉梅比我小得多啊,竟完全是個老太了,腦力有點遲鈍的兒子很高大,已三十九歲,他爺爺問他我是誰,他脫口而出“小許”。這孩子可惜了,在城裡可進特種教育學校,不至於如此。竹英一家去了埤城,女兒是個大老板。肖桂嬸嬸的兒子建明中風了,望著我,說不出話,彼此心酸。隊長王西龍去世了,這個人值得我懷念,若論幾十年奮鬥在鄉村基層第一線的幹部,他是典型,勞苦功高。隊長奶奶根娣還能每天上街賣菜,遺憾沒見到。王家都還不錯,昌友的兒子國鵬,我們在時,還是個帥小伙,他的妻子想必也貌美如花,今日一見,卻已是蒼顏女和白頭郎,都成了老人家,兒子們都年過不惑了麼,難怪。他們廠房連住宅有十畝地之廣,樓宇裝修豪華,車間裡,鋸片生產全部自動化,直接從外商手裡拿訂單才好啊,他大兒子王少芳說,要等他學英語的女兒蘇州大學畢業。  

 

 20181119 王家

               今日之王巢家

20181119 梅芳母子

梅芳嫂嫂母子和我

 

 

20181119 王家2

         老隊長王西龍的房子看著舒服

 

        20181119 王国鹏1

                   王家第一的王國鵬家族工廠 

 

    五十年前的1213號,大雪紛飛,一百多個南京知青(南外、十三中)在常麓下車,去後巷沒有大路,雪掩田埂,白茫茫一片,踏著前人的腳印走八里路才到後巷鎮。鋪蓋行李已先期卡車運往公社。大隊幹部王發發住在村中間的“竹園窠里”,兩間小屋,白粉牆,我們在他家打地鋪住了好幾天,身底下是暖和的稻草。那時塑料布還是稀罕之物,我的被褥是用麻袋包的,一路被雪洇濕了,到哪裡去烘乾?從此落下了頸腰酸痛的毛病,五十年未有稍減。那時,一到田裡就捶腰,記得頭一年我做了八十個工,口糧也稱不回來。兩年後,大隊書記蔣生貴派我去教當時興起的育紅班,其實就是幼稚園,鄉裡人說“躲個風,躲個雨”,此即是也,工分糧和工分草還比普通農活多點,一年後,這些小朋友上一年級了,正好公社教改組長張萬和調我去當地的最高學府新華中學教英語,我便離開了朱家大隊,做起民辦教師來了,深記得臨走,紅生奶奶請我吃餛飩,說“穩穩正正做先生”。月薪二十七元,還有寒暑假,可農忙期間是要到生產隊義務勞動的,那開河也是實在活,累得我恨不得用繩子將太陽拉下來。

 

    這次78屆學生畢業四十年慶典聚餐時,有位學生敬酒時對我說,有人因不是這屆學生不能進來,要他轉達,說是我的針灸治好了他的毛病,感謝我的救命之恩。75年返城進了省外貿,這針灸我就丟了,萬千事擁塞大腦,連這記憶也不知放哪裡去了。

 

    去新華中學前,我在大隊小學裡教書,課餘替人針灸,已成了一方“名醫”。起先因為頸腰疼痛,在南京市中醫院學了針灸,自己針治,後巷人是相信“乾針”的,見狀便請我針灸,並牽朋引類,絡繹不絕而來。小隊裡為孤苦無助的紅生奶奶祖孫起屋三間,老人家給我用。尤其暑假,屋裡坐的躺的盡是病號,每每忙到深夜,而一大早人還在床上,就已聽到河岸上咿咿呀呀的獨輪車推著病人來了。有人說,遠遠望到我這住房的屋脊頭,病就好了。遠到儒里、姚橋,四里八鄉來求醫。當然,還有個原因是,我這個打“乾針”的知青不收錢。收錢?那就是開地下黑醫院了。求診者知我不收錢,就送點米、油、粽子之類給為我燒飯的五保老人“小腳大大”。那是慈眉善目的小腳大大非常開心的一段日子,1975年我離開後巷後,不久可憐的老人就走了。

 

    村上沒人能幫忙,醫生是我,護士是我,暑天六月,艾灸滿室煙霧,我不時要伸頭屋外透透氣,還曾累得腿脹腳痛,農民教我用彎刀柄踏在腳底滾,以活絡氣血。還記得我在新華中學教書時,沒到下課,走廊裡、辦公室裡已坐滿了求診的農民,書記沈某很不高興。端午節時,病家齊來送粽子和月餅(這裡很多人在蘇錫常和上海“糕餅店”做事),我知此地鄉俗,實在推不掉就收一半。須臾,辦公桌上就堆得小山似的,不要吃壞我麼?於是臉盆盛著去分送給學校同事們。還教了兩個學生當行醫助理,其一李君,據聞他此後就吃這碗飯,兩度學生聚會邀請我來時,他美貌的夫人都特地代他前來問候。授人玫瑰,手有餘香,如此足矣,夫復何求?

 

    令人感動的是我教過的一位嫁到廟頭村的學生朱福英,四十多年不見了,這次定要見見面,電話一個接一個問我到哪裡了,撐著雙拐在往丹陽去的路上等我,送我一包自己種的紫薯山芋。我教她是1972年,她說,四十六年,還能見面就是幸福的事。回來是濃濃的鄉情,然而時時令我傷感。巢榮華夫婦開車一直送我到高鐵車站,彼此鄭重而別。

 

    昨天,王家村外嫁的王山英聞迅突然來電話,她說一直掛念我們這幾個知青朋友,幾次來南京都想著也許在街頭能碰到我們,她已66歲,聊了很久很久。緊接著又驚喜地得知南京還有王家人,村裡已故的王昌友的小女兒國英隨她的兒子在南京生活。昌友子女多,一家老少全部出工,但生活還是捉襟見肘。他的兒子國鵬,女兒榴英,大雙、小雙,那時都還不大,和我們一道每天在田裡幹活,後來女兒們都捨棄這塊窮土,遠嫁外地。睽違四十餘年,還記得我們嗎?她的出言謹慎的兒子在微信裡說“想起來了,記得。我媽也經常回想起以前的事情,過去不是那麼容易忘記的,她說聽到你聲音很高興……”我等待著與老朋友歡快見面的日子。

 

忽聞故人近眼前,長夜無寐憶當年。

昔日王巢貧到骨,舊事重提淚沾巾。

 

                             2018.11.20

 

此文網上發表後的跟帖:http://www.xici.net/d249084331.0.htm?from=follow#floor11

 

馳父 [角落] [飛語] 發表於:18-12-14 17:40 [只看該作者]

又見許兄美文,一段難忘的知青歲月,感慨四十年時光滄桑,那些離去的人和事,都成了記憶裡的懷念與傷感!

 

IMG_260安娜爾 [角落] [飛語] 發表於:18-12-14 21:06 [只看該作者]

回復 第1樓 的 @許舍山人:  難忘的回憶,寫得好。

 

IMG_257鏡湖閑雲陳 [角落] [飛語] 發表於:18-12-15 17:17 [只看該作者]

讀著讀著,我想哭!

 

IMG_266 空空賈人 [角落] [飛語] 發表於:18-12-15 21:06 [只看該作者]

紅燭照出桃李林,華佗再世顯愛心。

風雨歲月一回首,滿腹心事淚沾襟。

 

IMG_269xuzhilin888 [角落] [飛語] 發表於:18-12-15 21:40 [只看該作者]

非常好的回憶!

 

IMG_272xuzhilin888 [角落] [飛語] 發表於:18-12-15 21:50 [只看該作者]

後巷的繁榮和現代化,是以犧牲了環境為代價的,污染嚴重,癌症病人很多。

上面這段話既讓人警醒,也有說不出的悲哀……

 

IMG_275 nk54 [角落] [飛語] 發表於:18-12-16 19:58 [只看該作者]

上乘之作!懷舊之旅引發的感嘆,沉鬱中有溫暖,溫暖中有心酸,心酸中有著深厚感情。新舊對比,人物命運,具體而有形,在他的筆下平實道來,卻是百感交集在心頭。說不出的遺憾,說的出的欣慰,讀罷意難平。

 

IMG_278清華園720 [角落] [飛語] 發表於:18-12-18 19:33 [只看該作者]

許兄的文章,字字如珠,沒有虛情假意。

幾十年的事兒寫的那樣動情,刻骨銘心。

許兄是無錫顯赫大戶人家的後人,沒想到居然如此憂國憂民,值得稱讚!

 

IMG_281 只向左行 [角落] [飛語] 發表於:18-12-18 21:46 [只看該作者]

讀其文,憶舊事,萬般酸楚在心頭。好在許兄心志豁達,不存芥蒂,在敘說中如數老家過往一般,清晰了然,可見情感篤深。

後巷我是經常去的,過了太平河,就能看到後巷了,距離我家僅有五六里。我主要是去趕集,到集市去賣苗豬,賣魚蝦,順便買些糖色(燒葷菜時做色用,村裡的“雙代店”裡買不到)回來。

 

IMG_284 njtwp [角落] [飛語] 發表於:18-12-20 10:57 [只看該作者]

看許兄此文,想到若干成語:娓娓道來,如數家珍,刻骨銘心……

IMG_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