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沼湖澤建起的社區

 

    十一郡約在六十年代以後才逐漸形成,當此之前,原居民多是菜農和勞動階級的貧民居多。自1954-1960年間,西堤、嘉定、同奈開始建起了大紡織廠、食品廠、機器廠和化工企業後,跟著也產生了一些衛星組合。十一郡的小手工業也隨著發展。由于人力資源短缺,附近各省移民到來向業者越來越多。為了適應環境、順趨時代潮流,十一郡的人口密度也增加了。

  猶憶五十年代中期,每次經過富壽跑馬場,茅草及腰、四週湖泊水澤,遠遠一壠菜田,住戶疏落。過了跑馬場,是一望無際的樹膠園。黃昏一到,人跡漸少。偶爾一部馬車,達達在黃土道上外,只有當地的菜農偶而在這附近徘徊。

  跑馬場附近有一座古老的富壽市,建築奇特。這個地方在二次世界大戰期中,發動過轟動南洋的抗日事跡,當年在此犧牲的十七烈士,就合葬在附近的廣肇義祠內。公墓上石碑有草書大師于右任手筆“忠烈千秋”四個大字。1975年南方解放後不久,廣肇義祠和不遠處的富壽義祠,都要拆遷來建居民區。義祠內先人骨灰都要火化移葬到那條廣肇墳場或寄放在各寺院內。

  現在廣肇義祠舊址已經建起美奐美侖的領兵昇街高級住宅區、公寓和商業區;同時也建起了十一郡體育館、少年宮,內中也建有幾家中小學校。富壽義祠舊址建起了雒龍君新居民區;同時也進行改造和平街的一處水潭和其週圍,變成一個娛樂公園。經過十幾年不斷的修整。現在這個水潭已經變成名聞遐邇的蓮潭文化公園,作為十一郡最突出的標誌。

  阮志清街為第五郡與第十一郡的分界線,五十年代以前街名是新馬路,後來改為人位街,又陳皇君街。由楊公澄街(阮氏細街)到傅基調街是紡織區,每天經過霹霹拍拍震耳欲聾。自從一些大紡織廠成立後,不但影響新馬路紡織區的銷路,連工人也被徵招去不少。新馬路紡織業逐步衰退了,最後還是全部解散。當年一些紡織戶的舊址,如今都換上了塑膠品、鏡器、電器和瓷器店。

  新馬路的背面是白鐵市,由于附近居民日多,經濟發展迅速,帶動了陳貴街和傅基調街的繁榮,把這一帶住戶的門庭都變成了一個個零售店。陳貴街與孫壽祥街原是編竹籮、竹圍和供應茅草、竹條、木料地方。在五、六十年代凌晨三、四時,由福門、巴點的牛車、馬車,轆轆達達地把茅草、竹幹運到,將尚在睡夢中的市民吵醒。

  如今茅寮、木屋都不存在了,一些竹製品也給塑膠製品取代了。循著時代的變化,買賣茅草的沒有了,編籮和買賣竹幹的店鋪尚存兩三戶外,其他都轉行了,商業逐漸占上地盤。孫壽祥街頭段成了小五金百貨市場,尾段馳名西堤的燒乳豬、燒鴨,熱辣辣的現賣區仍然保持著。與陳貴街駁接的和好街,右邊民區內有一家廣雅中學,左邊近阮文瑞街有一家四維小學,同區面向阮文瑞街除了林威廉英書分校外,還有一家赫赫風雲的遠東中學(南僑中學,陳佩姬烈士的母校) ,和好街現在是供應本市各種鞋類副料的集中地;它的橫街李南帝頭段是賣單車零件和舊機器汽車配件的地方;尾段由永遠街到日早街是舊電子、擴音器零件銷售區。

    十一郡羅笑區是勞動者居多,幾十年來這裡的屋舍曾經數次改造,茅寮木屋已經沒有了,換上是鋅鐵磚牆,一些經濟好的已經建起了高樓大廈,但仍然錯綜複雜,找不出幾條正規的路來。這裡有兩家華文中學,那是六十年代建的花縣中學(南圻起義中學)和七十年代由義安會館資建的後江中學。現在這兩家學校成為國家的正規學校,由郡政府管理。在花縣學校旁邊有一座道院,附設有養老院,那是茶山慶雲南院。半世紀來,慶雲南院都以慈善公益為宗旨,給本地或遠及各省的貧民區建屋造橋,輔助貧童學費,為社會造福不少。

  十一郡以二月三日大道(陳國纂)為中心,並以李常傑(阮文瑞)、黎大行、雒龍君大道和新闢的領兵昇、翁益謙街作經緯。十一郡以小手工業、人造皮、塑膠業為經濟主體。信仰方面全郡有二十多座廟宇、寺院、教堂等。由於華人同胞占全郡人口百分之五十,故過去有七八家華文中小學校。

  富壽跑馬場七十年代後,除了跑馬場地外,附設有體育館,是各種體育體操比賽中心,近十年來受市場經濟影響,跑馬場被分割,在二月三日和李常傑大道交接站,建起了商店、酒樓、書局和北電力公司的辦公廳。2000年後又把部份曠地建起東運會用的體育館和產品展示廳。而黎大行街富壽跑馬場大門前一帶也規劃開寬,高樓大廈拔地而起,亮麗美觀把富壽街附近地區也帶起繁榮。據聞不久的將來富壽跑馬場會變為一棟棟巨型的商業大廈。前此跑馬場的架構將雋入歷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劉為安散文集《堤岸今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