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洗馬橋歷史命名

 

1950年期間,堤岸區最普遍的陸路交通工具,還是人力車,馬車和牛車。公車只有水兵街的電線車和來往各省的客車。能坐汽車只有官員和一些大資產階級的人。當時懂得用腳踏車的人還很少。所以人力車和馬車就大派用場了。

人力車是在市內的活動工具,隨街隨巷都可以找到。人力車夫每天喜歡聚集在一些茶檯、街角或大樹蔭下聊天,等客人光顧;晚上則在大世界、酒肆、舞廳、酒吧、戲院門前守候送客。

馬車活動的範圍比較闊,天濛濛光開始就聽到達達馬蹄聲。有的來自平東、平仙或富林外郊;有的來自蔞園十八村、福門、巴點、守德、那條、平陽。馬車是堤岸居民與鄰近各省鄉鎮最簡便也是最主要的陸路交通工具。牛車雖然比較粗糙,但也是民間不可缺的貨物運輸工具。每天凌晨,一部部牛車載滿茅草、那葉、竹條,轆轆地由福門、巴點載到堤岸平泰區;午後又轆轆地由平東區各家木廠載上木板、木條、木梢沿途供應給新馬路、明命街的木料店。有時也會送到光中、福門、巴點各地去補充木料市場。

這些牛車、馬車是順當時環境滋生來服務社會的,所以在堤岸的週邊鄉村如平仙、富林、平東二號橋、三號橋和二天堂橋外郊都有現成的牛車馬車,隨時應召為顧客服務。

洗馬橋是第五郡參辦街通往第八郡平東三角洲也是間接通森炭、巴亭區的要道。它是架過“豆腐涌”的一座高腳鐵橋。每天在橋底的船隻難計其數。它也是附近各鄉鎮船隻運載農產品如蔬菜、果實到西貢“翁領”市集必經之路。

豆腐涌河水清晰可鑑,洗馬橋兩頭橋墩都有幾棵老榕樹,迎著悠悠河風送涼。於是人力車夫和附近的居民都喜歡三五地圍著乘涼談天。每當午後是水漲的時刻,一些搬運力夫剛做完工作,也會三五地到來投身綠波中。但這裡主要還是一些馬車夫,他們習以為常地每天都牽著馬兒到河邊來沖洗。無意中形成了“洗馬橋”的歷史命名。其實這座橋的正名是“森芝橋” 。

由于豆腐涌河水清新,內河、外河都可以游泳(外河是豆腐涌的正流,內河是豆腐涌的支流。豆腐涌由貝當橋流到三角洲開始雙分,支流流到森淋區匯入雙重河。)所以當時各校的學生常到豆腐涌來游玩。假日,我也常約同學到三角洲來教他們游泳。夏天,我們常浸身在河面上漂浮一兩小時;有時划船到上游的貝當橋,再由貝當橋順水回流、舒暢心懷。後來洗馬橋上來了一班青少年,每於河水漲時,他們都集合在河邊戲水,他們常常跑到橋中心,爭著玩投水比賽。日子久了,也參雜了一些不良份子圍觀打賭,阻礙了橋面的交通。

洗馬橋是我初中時代每天必經之路。一次放學經洗馬橋,被一個惡棍搶了我手中的木偶(參加校際比賽獲獎的雕刻品),丟到河中心。好在當時河水剛漲滿,流勢不急。我向他們顯示自己也非弱者,忙著放下書袋,一個箭步竄過鐵欄杆,由六碼高的橋面上,俯衝投向河水中,把木偶撈起後,游回河岸。當我再回到橋面時,一班青少年都目目相睹。一個少年走過來,禮貌地把書袋交給我。

在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思考,覺得自己太衝動了,顯英豪可不是時候啊!經此一次教訓後,我開始處事更慎重、不敢魯莽。以後數十年東西漂泊,無論在黑裡白裡闖關,都給我省去很多麻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劉為安散文集《堤岸今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