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逸事

 

    堤岸武林的形成迄今上百年,由早期的移民到二戰期間,堤岸華人有尚武者,為自衛或保安而設館授徒,參加社會治安工作,也為提高青少年對武學的嗜好,推動體健教育;又為調劑武學之枯燥,武館在授各類武術外,也有組織醒獅團,提高武學的娛樂性,同時也參加社會活動,為各時節帶來不少活氣

  猶憶六十年代初,堤岸武林盛極一時,各派都有門堂收徒授藝。當時有少林、武當、白眉、太極等南拳北腿,各擅所長,為堤岸帶來尚武興盛年代。尤其是每年謝灶日起到初春的上元節期間,獅鼓鼕鼕、爆竹連天,鬧烘烘的新春氣氛瀰漫了西堤。

  由于國門開放,香港、星馬、泰國武術界頻頻到訪,獻藝交友。當時聞名遐邇之上海健美先生王邦夫兄弟幾度南遊,王邦夫不止一次在富壽球場(統一球場)表演體力,讓貨車輾過人身,同時表演力鬥野牛等精彩節目,轟動一時;其弟王邦民在麗都戲院和西貢運動場表演高空疊人絕技,給西堤居民,尤其是華人同胞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他如沈常福馬戲團,日本藝團都先後給堤岸華人同胞大洗眼福)。

  正當堤岸人民生活在安逸自足的當兒,傳來香港鷹爪功高手陳子龍蒞越挑戰堤岸某名拳師,騷動了堤岸武林;再經新聞的大力渲染,而陳子龍又如神龍見首不見尾,至令當時堤岸武林陰霾滿佈。經有關方面向星港武林前輩查問陳子龍的底蘊,獲香港專飾黃飛鴻的關德興師父和專飾豬肉榮的劉堪師父證實,皆云陳子龍確有其人,在二大戰期間曾在港澳與一印人比武,他以五指鷹爪捏破了對方的頭骨。

    經此傳聞,堤岸武林不得更為慎重,不作隨便反應。此事一直僵了幾個月後,也許當時客觀環境不允許比武較藝。漸漸比武一事淡下來,成為堤岸茶餘飯後談笑瑣事。

  據悉後來陳子龍真的到了堤岸,在梁如學街附近開了一家醫務館,專以跌打行醫。又另一個傳聞則云在越行醫者不是“陳子龍”,而是地地道道的拳師“陳牛”,想為自己出位而騷動堤岸武林。

  堤岸武林多屬少林嫡系,出名的洪、劉、蔡、李、莫皆以橋馬拳棍著稱,後來趙竹溪師父在精武授太極螳螂拳(養生拳),向學者日眾,而日本柔道、空手道和韓國的跆拳道都有名師在精武開班授業,武林盛極一時。

  堤岸武林最動盪時期約在六十年代尾,因涉及社會黑流與地痞惡霸影響,堤岸人對武林的尊崇只有敬而遠之。如大名昭昭的顛馬南、掃把星、海防劍、大國泰、五龍、十虎、五鼠、飛車大王、插手大王等雖然沒有直接與堤岸市民衝突,但給一般善良市民的心理威嚇是有的。

  1975年解放後,在國家厲行秩序管理下,一些黑社會人物都銷聲匿跡,有的江湖洗手、有的出國定居,堤岸社會秩序安寧恢復正常,市民沒有心理威嚇,人人安居樂業。二十年來,堤岸武林不但回復了六十年代初期之興盛,且有過之。就以第五郡龍獅俱樂部來說就有十幾個單位結合起來的,其他各郡獨立性的起碼都有一個獅團,每個獅團都有一個武館,可見堤岸人的尚武精神是不尋常的。

  二十年來,堤岸的龍獅團除了活動在傳統性的春節外,時常也在一些重要大慶典中演出,不但增加了慶典的隆重性,也為觀眾帶來藝術性的品味。除此之外,各龍獅團也習以為常地參加地方性或區域性的歲暮濟貧、或賑災運動,投入堤岸華人慈善事業,為了社會盡了一份義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劉為安散文集《堤岸今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