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崗石窟

 

 

    雲岡石窟與敦煌莫高窟、龍門石窟並稱中國三大石窟,位於大同市以西16公裡處的武周山南麓。石窟始鑿於北魏興安二年,大部分完成於北魏遷都洛陽之前,造像工程則一直延續到正光年間。石窟依山而鑿,東西綿亙約1公裡,氣勢恢弘,內容豐富。現存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余軀,最大者達17米,最小者僅幾釐米。窟中菩薩、力士、飛天形像生動活潑,塔柱上的雕刻精致細膩,上承秦漢現實主義藝術的精華,下開隋唐浪漫主義色彩之先河。

    雲岡石窟按照開鑿的時間可分為早、中、晚三期,不同時期的石窟造像風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曇曜五窟”氣勢磅礡,具有渾厚、純樸的西域情調。中期石窟則以精雕細琢,裝飾華麗著稱。晚期窟室規模雖小,但人物形像清瘦俊美,比例適中,是中國北方石窟藝術的榜樣和“瘦骨清像”的源起。

    我印象中的北魏,是北朝時由鮮卑族建立的一個小國,但在中國的歷史上,曾有一位北魏君主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便是雄才大略的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即是他的不凡之舉。由於平城(今大同)位置偏北,很難控制整個北方,加之北方柔然的騷擾,在軍事戰略上對北魏政權的鞏固很不利,再者常年發生自然災害,水旱疾病肆虐,於是乎孝文帝於公元493年借口南伐遷都洛陽,雖然其間也遭到一些貴族的極力反對,但成竹在胸的孝文帝最終還是擺平了他們,甚至為了實現自己的改革,他還殺了帶頭反對的太子。另一方面他十分崇尚中原文化,積極實行漢化,禁胡服、胡語,改變度量衡,推廣教育,改變姓氏並禁止歸葬,提高了鮮卑人的文化水准,表現出他非凡的膽略和遠見卓識。這樣一位英明之君,同時也是個極其虔誠的佛教徒,洛陽龍門石窟就是正式遷都洛陽那一年開始開鑿的。在崇信佛教這一點上,歷代的北魏君主是一脈相承的,這也就不難理解他們為何會不惜耗費大量的國力,來延續這項龐大的工程了。

    雲崗石窟中第二十窟,造像完全露天,立像是三大佛,正中的釋迦坐像,高13.7米,面部豐滿,兩肩寬厚,造型雄偉,氣魄渾厚,為其代表作。我們所見到的關於雲崗石窟的宣傳圖冊,選取的大多是這尊佛像。其實之前它並不是露天的,也曾築有窟前帶,但在遼代以前不幸崩塌。

    為了保護這些石窟,使石窟免於風吹日曬雨淋,當時的建造者可謂煞費苦心,窟前或建四五層樓閣或三四層木構窟檐,朱紅柱欄,琉璃瓦頂,工藝精巧、色彩濃郁。但歲月滄桑,一千五百年來,石頭風化剝蝕自是難免,即便是那些巨幅佛像,手足耳鼻等部位,也多有缺失之處,一些小的,甚至已面目全非。更何況兼有人禍,據不完全統計,解放前被盜往海外的佛頭、佛像竟達一千四百多個,斧鑿遺痕,至今猶在。

我不知當年北魏君主建造這些石窟,是不是為了佛之不朽,即便選擇了堅硬如石頭這樣的材質,最終仍無法抵擋歲月犀利的刻刀。若干千年之後,我們的後人是否還能再見到這一世界文化遺產呢,誰也無法預料,一行人談論著,感嘆不已。

 

                                2010.10.27寄自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