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 字 十 美   2024.03.04

 

(九)剛強勁健、堂堂正正的風骨美

 

漢字,乃中華精神之凝練!其橫平豎直皆風骨,撇捺飛揚是血脈,凝煉精神之魂魄,張揚生命之風采。每一個字,都是祖先的靈魂所化,都是民族的智慧所固,塑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品格,乃中國人安身立命之精氣神。

漢字,乃中華脊樑之所立!其方方正正,挺立不屈。一橫挑起千鈞擔,一豎擎起一片天,一撇踢開攔路虎,一捺劈開萬仞山,一提好比劍出鞘,一折如同峰回轉,啟承呼應,瀟灑自如,剛強勁健,剛勁有力。

漢字,乃中華品格之再現!其字體端莊,一氣呵成。唐代書法家柳公權說: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漢字的端正,藏著中國人的中正。寫字就要端端正正地寫,做人要堂堂正正地做。

尤為重要的是,漢字,乃中華凝聚之根本!其根深葉茂,源遠流長,凝神聚魂,生氣勃勃,綿延拓展,具有深厚的內涵和恆久的生命力,猶如定海神針,維繫了中華文化的根脈,是凝結中華文明的根與魂,是中華文化永遠的精神家園,是凝聚大中華的強力沾合劑,是牢固的中國結,是火紅的中國心。我們只有一個家,名字叫中國。華夏兒女對漢字的高度認同與深情堅守,使其不僅成為記載、保存和傳承悠久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而且是中華民族融合發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根脈。

可見,文明越千年而不斷流,皆因漢字有生生不息之力;華族經風雨而不離析,當歸漢字有超強凝聚之功。中華文明於坎坷跌宕中生發壯大,雖歷經滄桑但不曾斷裂,成為世界史上連續性文明的典範,一個極為重要的原因,正是在於漢字具有無與倫比的凝聚力量。正如梁啟超所言:我國文字,行之數千年,所以糅合種種異分子之國民而統一之者,最有力焉。冰心老人也曾說過:“中華民族始終是統一的,漢字的凝聚力居功甚偉。對此,習近平總書記2022年在河南安陽殷墟博物館考察時講:中國的漢文字非常了不起,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漢文字的維繫。

因此,四海歸一,天下共主,追根究底,中華文明最強大的凝聚力量,即在於書同文,在於我們每天都會說到、用到、寫到的漢字。漢字啟文明,貫古今,統山河,聚人心,其功勳經天緯地,光耀寰宇!漢字在,則語相通、心相連;漢字在,則情相融、力相聚;漢字在,則中華在、民族興。

漢字在,則中華文明之傳承,永不斷絕!漢字在,則中華民族之凝聚,偉力磅礴!

  

(十)抑揚頓挫、悅耳動聽的韻律美

 

節奏與韻律來自於音樂概念,正如歌德所言:“美麗屬於韻律。”漢語之美,美在韻律。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寫潯陽江上賣藝女子彈奏琵琶的妙漫技藝和動人情景時寫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只寥寥幾句,但卻使人如聞其聲,如見其形,如臨其境。這就是漢語無可比擬的韻律美,世間至美之語皆無出其右者耳!

漢語的字音包含聲、韻、調三個部分。聲調的變化會產生抑揚頓挫的節奏,語言學家謂之“韻律”。啟功在《詩文聲律論稿》中把詩歌比作“七色板”和“積木”。他說:“把漢語一個字一個字拼接起來,就成了詩的句子,「積木」的背景是有顏色的,擺的時候照著顏色塊的變化來。由單字拼合成詩句,它也有個「顏色」的問題,就是聲調的變化,詩歌特別重視平仄、高矮,高矮相間,如同顏色的斑斕,這樣拼成的詩句才好聽,才優美。所以要談漢語構成,先得說漢字,先得說漢字的聲調。高高矮矮、抑抑揚揚的漢語詩歌是有音樂性的,詩句的音樂性正來自漢語單字的音樂性。”

無論是現代普通話中的“一二三四”四聲,還是平水韻的“平上去入”四聲,或文人之所謂“平平仄仄”,都使漢語讀起來或有湖波起伏的舒緩蕩漾之美,或有山峰起落的氣勢跌宕之美,或有大開大闔的雄渾氣勢,或有一嘆三回的曲折韻致,或有輕盈靈巧的明媚之風,或有簡單明瞭的明快豁然,或如清溪潺潺、如山泉叮咚、如鳥鳴清脆,或如激浪排空、如軍號嘹亮、如戰馬嘶鳴,一字一頓、從容和諧,輕重有序、高低起伏,錯落有致、鏗鏘有聲。比如,《聲律啟蒙》“雲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來鴻對去燕,宿鳥對鳴蟲。三尺劍,六鈞弓,嶺北對江東……”等等,就展現出漢語疊音的和聲美、平仄的跌宕美、押韻的回環美、語詞的旋律美。

押韻是詩歌最基本的要求,因而詩歌更能體現漢語韻律之美。從古典詩、賦、駢文、詞、曲,到現代詩歌,甚至流行音樂的歌詞、兒歌等,也都講究聲韻的和諧悅耳。清末民初著名學者章太炎說:“中國自古無無韻之詩。”古典詩詞不同音調、平仄在錯落相間的配合和自如運用中,更是體現出漢字獨有的韻律美,至今讀來,依然唇留含香,韻味無窮。字正腔圓地去吟詠誦讀,那抑揚頓挫,一波三折,更有一種“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悅耳動聽之聲,實在是妙不可言。比如,“斷竹續竹,飛土逐肉”,雖然只有八個字,卻完整而生動地描述了原始人打獵的情形,也可見詩詞韻律的雛形。《詩經》中人們耳熟能詳的《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等等,韻律和諧悅耳,別有一番情韻。

又如,唐代詩人駱賓王的《詠鵝》:“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這首膾炙人口的詩歌,更有一種鮮明的節奏感和韻律美,已經植入蒙童心田。唐代詩人張志和的《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以輕快明朗的節奏、流暢的語感,將一幅清新的畫面、一份愉悅的心情展露無遺。再以蘇東坡的詞《定風波》為例:“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這鏗鏘跳躍、平平仄仄的詩句,把東坡居士平和淡泊、寵辱不驚的人生達觀態度,完美地展示於人們的眼前。明代楊慎的《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讀來一氣貫之,氣脈流暢,餘韻悠長。元代戲曲作家關漢卿《一枝花·不伏老》有言:“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響璫璫一粒銅豌豆。”這句話讀起來很是朗朗上口、擲地有聲,如音樂中跳動的音符。如此等等,無不展示了漢字一字一義、一字一音所呈現的音韻美、音節美和意境美。 

總之,漢字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的獨一無二、熠熠閃光的明珠,是活著的圖騰,是永恆的星辰,是藝術之魂,是智慧之花,是中華文化的獨特符號,是中華文明的歷史豐碑,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是華夏兒女的生命底色,展現了龍的傳人獨有的生命境界,筆筆神采,字字乾坤,妙智經倫,至精至美!漢字之美是多維的。漢字之美,美在意蘊、美在音韻、美在形體、美在巧構、美在靈動,也美在生活、美在藝術、美在真情、美在人文、美在趣味,更美在精神、美在風骨、美在靈魂、美在力量、美在永恆,漢字魅力無以倫比,舉世獨有!

根本固者,華實必茂;源流深者,光瀾必章。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而要堅定文化自信,那就請從領悟漢字之美、敬畏漢字文化、講好漢字故事、堅定漢字自信開始。漢字立則民族立,漢字盛則民運盛。每一名炎黃子孫當知其源、守其根,銘其形、悟其義,書其神、傳其魂,攜漢字同行,揚中華文明!

 

20231212日一稿

20240117日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