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鑒賞管見

 

文學鑒賞是人們在閱讀文學作品時,對作品的感受、分析、評價,是一種審美認識活動,是閱讀能力的最高層次。個人以為,詩歌鑒賞應注重以下“五點”:

首先●素養奠定基本點

賞析能力首先取決於文學素養。詩歌要求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會生活,許多語言精煉而內涵極深的詩歌不會像其他文學作品那樣,用一定的篇幅去介紹社會環境和政治背景。何況,詩貴深曲,往往語近意遙,含吐不露,詩人的創作意旨經常隱藏在詩句表面意義之下。簡言之,就詩作本身來講,詩的本意,沒有注釋,需要體味;詩人創作時的心態,我們只能揣摩;詩的語言,又需要“涵泳”。所以,具備一定的素養是詩歌鑒賞的基本條件。正如馬克思所說:“只有音樂才引起人的音樂感覺;對於非音樂的耳朵,最美的音樂也沒有意義。”

其次●真情架通共鳴點

讀者通過共鳴而獲得詩,詩通過共鳴去實現它的價值。詩的感情與讀者的感情取得某種一致性,就是詩歌鑒賞的共鳴。詩人郭沫若的《〈女神〉序詩》這樣寫道:“女神啊!/你去,去尋那與我的共振數相同的人,/你去,去尋那與我的燃燒點相等的人;/你去,去在我可愛的青年的兄弟姊妹胸中,/把他們的心弦撥動,/把他們的智光點燃吧!”所以進行詩歌鑒賞,就必須要使自己的“振動數”和詩人的相同起來,必須要使自己的“燃燒點”和詩人的相等起來,然後“心弦”才能被詩篇“撥動”,“智光”才能被詩篇“點燃”,同詩人一起去歌去詠。

第三●想像拓寬空間點

柯爾律治說:“想像是寫詩才能和鑒賞詩才能這二者的根源。” 從詩歌的創作過程看,是由生活到作品,通過詩人的聯想和想像開拓詩的意境,表現或深化詩歌的主題;從詩歌的特點看,詩歌具有形象性和跳躍性,詩人必須在短小的篇幅中表現豐富的內容,因此必須選擇最有典型意義最有啟發性的生活片段,並將其拼接到一起,為體現作者的思想情感服務。因此,讀詩同作詩一樣需要想像,需要展開想像的翅膀,去體會詩歌的內蘊;通過想像,去補充詩人有意留下的空白,還原詩歌的場景,飛到詩人所創造的空間去,陶冶在詩人所創造的意境中,馳騁在詩的海闊天空中,盡情地自由地展翅飛翔。

第四●慧眼發現閃光點

閃光點是一首詩歌最為亮麗的部分。發現閃光點的方法:一是從形象分析中發現,把握形象的特徵,分析寓於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義;二是從遣詞造句中發現,準確理解有關詞句的特定意義、比喻意義、隱含意義、暗示意義以及關鍵字句的深層含義和言外之意。三是從表達技巧上發現,賞析表達技巧包括比喻、比擬、借代、誇張、通感、雙關、襯托、對比、反語、反復等修辭技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懷、借古諷今、用典、鋪墊、象徵、對比、映襯烘托、欲揚先抑、先聲奪人、以小見大、動靜結合、以動寫靜、虛實相生、比興、直抒胸臆等表現技巧。四是從思想內涵上發現,把握詩作的政治意義、思想意義和人生意義。

第五●創造成就昇華點

詩歌鑒賞是最富個性色彩、最具創造精神的情智活動。詩歌鑒賞如果只止於物件的認識,而沒有主觀的創造,就不是完整、深入的鑒賞。巴爾扎克說:“真正懂詩的人,會把作者詩句中透露一星半點的東西拿到自己心中去發展。” 艾略特也說過:“一首詩對於不同的讀者可能顯示出多種不同的意義。這些意義可能都並不是作者的原意。……而一個讀者的解釋,雖不同于作者的原意,有時卻同樣的得當,甚至比作者原意更好。因為一首詩原可能存在有不為作者所自知的更多的意義。”所以“作者未必然,讀者何必不然”(清·譚獻《複堂詞錄》),我以為這就是“筆下未必有,讀來未必無”。所以有一千個讀者,也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詩的內涵愈大、內蘊愈強,則可創造的空間就愈多。當然,詩歌鑒賞的創造性不等於詩歌鑒賞的“臆想性”。《薑齋詩話》雲:“作者用一致之思,讀者各以其情而自得。”想像的廣闊性正來源於詩歌形象的確定性。正確的鑒賞者先要理解詩人的“一致之思”,再旁及其他;先把握言中之意,再領會言外之意;先入乎其中,再出乎其外。

2006.10.12寄自陝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