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之平淡

 

 

「文章之境,莫佳於平淡。」平淡乃詩之至高境界,奪人魂魄、流傳千古的詩句,幾乎莫不芙蓉出水、語出平淡。故清人薛雪《一瓢詩話》云:「古人作詩,到平淡處,今人吟繹不盡,是陶熔氣質,消盡渣滓,純是清真蘊藉,造峰極頂事也。」好一個「造峰極頂」,卓然而在,當無可比肩。

 

平淡之「平」,不是平易。有道是「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同樣,「作詩無古今,唯造平淡難」,惟其難,自不易,更難工。也不是平常。所謂平淡,是「一見平平,漸看漸佳」,如品香茗,初品似乎無味,飲過唇齒留香,樸素真淳,韻味悠長,「初如食橄欖,真味久愈在」,是為平淡之中蘊藏深味,或曰「無味之味,乃為至味」。更不是平庸。當於平淡之中見神奇之美,看似平淡無奇,實則洗盡鉛華,「入妙文章本平淡,等閒言語變瑰琦」,爐火純青,令人拍案。

 

平淡之「淡」,不是寡淡。應於樸實中見華麗,平淡中見纖濃,「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也不是淺淡。詩斷不可浮泛淺顯、了無詩意,如當下一些人隨便湊幾句、敲個回車鍵分行便稱之為詩。這是扯淡,不是平淡。所謂「落花無言,人淡如菊」,若無高曠胸次、高遠志向、高潔心靈、高妙心法,恐難「素處以默,妙機其微」,而得此佳境。更不是黯淡。當於簡淡、素淡、雅淡中光彩四射、粲然奪目,故其「其實不是平淡,絢爛之極也」。

 

古人講,「大抵欲造平淡,當自絢麗中來,落其華芳,然後可造平淡之境,超越濃烈,回歸本真。追求平淡、臻於平淡是一個「豪華落盡見真淳」的過程,是濃後之淡,是返璞歸真。如陸放翁所言:「我初學詩日但欲工藻繪;中年始少悟,漸若窺宏大。」蘇軾亦云:「大凡為文,當使氣象崢嶸,五色絢爛,漸老漸熟,乃造平淡。」從纖濃抵樸素,由絢爛達平淡,既為創作走向成熟之必然規律,亦為檢驗境界提升與否之尺規。

 

當然,「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從美學角度看,錯采鏤金」與「芙蓉出水」、「華麗繁複」與「平淡素淨」兩種美感矛盾統一,各有千秋,且「相濟有功」

。然「蘿蔔青菜,各有所愛」,竊以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絢爛之極歸於平淡,乃藝術包括詩歌之至高之境、至崇之美。

 

2019.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