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恩師甘露
(引言)欣逢母校105週年慶,藉此歡騰喜悅的到來,以此段劣文來表達我對恩師們的懷念與感恩!
雖然一切已事過境遷,三位恩師都已騎鶴歸去或蒙主恩召!但歲月中的點點滴滴仍揮不斷,縈繞我腦海中至永恆!
古語有云:「一日為師終身為師」,即使你先天賦予超乎常人聰慧,如果沒有後天父母長輩的悉心栽培,沒有為你開竅及無私地灌輸知識的導師,你又如何能發揮所長呢?!
在求學時代裡,依學生喜好的課本,是可以窺測出其將來長大後屬於社會上那個領域?那個行業的接班人?雖然此推測並非全中,但在其畢業後步入社會謀職時,或多或少與其喜好的選擇是有所關連的。
我自小的性格就是毫無機心,處事又大情大意不去細究利害,廣東俗語所謂「撞板多過食飯」!因此,先父就堅決不答應給我從商;除此,生性又諸事八卦,喜歡探究事情的來龍去脈,故此長輩們都給我起了一個綽號(花名)「八卦妹」,就因為如此「八卦」,自小就獲悉了很多社會發生的事情,以及在求學時熱愛國文、歷史、地理、公民這些科目,更得到數位恩師灌輸很多課外的知識,因而終於選擇了我喜好的爬格子生涯,只可惜,天資庸愚,一無所成,真有負長輩與前輩們的栽培及提攜指導!
五歲在阮志清街(前陳皇君街)的振華小學拜孔聖啟蒙,十歲因搬遷而轉到穗城入讀四年級,小學畢業時正要升中學,當時教育部將穗城中學定為男子中學,女生若升中就要轉到福德女子中學(現陳佩姬學校)或其他學校;由穗城轉到福德入讀並不需要考入學試,中學階段就此在福德完成。
回溯,在小學時印象最深刻的老師是蘇德潼,這位老師的國學、見聞皆廣博,教學時非常嚴肅,但對學生如對子女般慈愛;除了課本的講解、詞句的運用都非常清皙,蘇老師並啟用很多方式來吸引學生的聆聽興趣,更藉課題灌輸相關的課外知識,俗語說「不教死書」,使學生們能夠活學活用,增廣社會與生活上的知識,例如:中國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與「芽菜巷」的情緣,在課堂的書本上是沒有記載的,但是蘇老師在課本上解釋到中國民主革命時,就將很多與課外相關的事情告訴學生,使學生有機會多瞭解、多認識與當事人有互動的事情。除此之外,還有很多課外知識,難以枚舉,更輔導鼓勵學生在寫作時多引用成語,但要貼切千萬別鬧笑話;蘇老師更教導做人處世的美德,恩師之甘露只能意會,難以言傳。
另一位就是教自然科的譚慧嫻老師(一位虔誠的天主教徒),她教自然科目非常生動,雖然是小學,但將當時的科技、動物標本講解得十分詳細;還記得譚老師曾教我們學生自製收音機,這當然不是商店賣的收音機,譚老師開一張清單給學生需要買些什麼配件,將配件連接上,用一張厚紙皮自做一個小盒,這就是收音機的外殼,這個非常簡單的收音機,其頻道只能夠聽西貢電台的華語台,它的製造過程我的印象已很朦糊,因為數度搬遷,這件勞作功課早已遺失了!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穗城學校新建的課堂大廈在當年第五郡是最高的建築物,大廈內除了課室還設有標本室,當上自然課時若有需要,譚老師就帶領我們這班小頑皮到標本室,將溺在玻璃大藥水瓶內的標本小動物,逐一解釋其剖製過程,有些同學(女生)懷有恐懼感不敢看,譚老師就借用幽默的詞語來消除其恐懼感而慢慢能接受此一項知識,譚老師為了增加學生的知識諄諄善誘用心良苦,真無愧為師之道。
在福中時代,最吸引我聆聽講解課文的老師是李菊隱老師,李老師教授的是國文、歷史、地理正好是我喜愛及興趣濃厚的科目。在初入中學時,在言語上來了個大變動,所以聽課非常困難,因為自幼是接受廣州方言教育,突然轉為普通話(當時稱國語),聽課時出現語言不能溝通,困難重重,幸好我大哥精通普通話,他擔任了我這方面的導師,我才能勇闖此關卡,才能領略老師們的講解。
李老師的教學方式亦是活學活用,他常教導學生上課時要專注聆聽講解,在考試時就可以依題答出與試題相關的答案,更可將所學的文詞運用於答卷上,如果是依照問答題一字不漏地搬字過紙,除了「讀死書”就是偷窺(偷睇出貓),就算全對,李老師也不會閱批100分。
自此,我就將所學的文句依題在試卷上回答,雖非妙筆生花,但也能詞可達意(不離題)。李老師的課外知識很廣博,中國的萬里長城、故宮等歷史遺蹟及蘇杭的綺妮風光,深深地植在我腦海中;我有幸終於在1998年圓夢。
除了在學校三位恩師的輔導外,當踏進了社會選擇自己喜愛的行業時,在該領域裡欣獲前輩陳魯珊、劉崇澤及多位前輩的指導提攜,對社會及很多事情都有機會學習,增長知識,更豐富了我對人生與社會的見聞!